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19七上·廉江期末)人类等动物的食物最终来自于( )
A.肉类 B.绿色植物 C.无机物 D.太阳光
2.(2019七上·门头沟期末)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中,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是( )
A.土壤 B.动物 C.人 D.绿色植物
3.(2018-2019学年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5章 测试卷)小李的白裤子被新鲜菠菜的汁液染上了一团绿色,将裤子上的绿色除去的最佳材料是( )
A.普通洗衣粉 B.酒精 C.沸水 D.肥皂水
4.(2020七下·北京期末)如果垂柳主干上的树皮被环剥一圈,垂柳将会死亡,原因是( )
A.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不能运输到枝和叶
B.根吸收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枝和叶
C.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
D.木质部得不到树皮的保护
5.(2020七上·高台期末)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一段时间后,伤口上方会形成瘤状物。这个现象说明( )
A.水和无机盐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
B.有机物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
C.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由上向下运输
D.有机物通过导管由上向下运输
6.(2019七上·洛川期中)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用铝箔把一张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经光照、脱色、漂洗,再滴上碘液,发现整张叶片变蓝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有( )
①脱色时间过短 ②光照时间过短 ③植株在暗处时间过短 ④铝箱遮光不严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7.(2019七上·怀柔期末)如图是“环剥枝条与树瘤形成”的示意图,如果树木枝条的树皮被环剥一圈,会形成树瘤,下列对树瘤的形成及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树瘤的形成与无机盐的积累有关
B.树瘤位于环剥处的下方
C.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叶→茎→根
D.有机物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8.(2018七上·平顶山月考)在验证“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片中的( )
A.淀粉 B.脂肪 C.叶绿素 D.叶绿体
9.(2020·云南)小宝同学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完成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的探究活动后,利用天竺葵叶片、碘液、酒精等制作出一片如图所示的带有“M”字样的叶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前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制作过程中对字母“M”以外的区域进行遮光处理
C.制作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使叶片脱色
D.滴加碘液后,字母“M”区域不变蓝
10.(2020·德州)下图示“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四个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④叶片遮光部分呈现蓝色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是防止温度过高破坏叶绿素
D.步骤①是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
11.(2020·丰台模拟)图1为某生物小组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①的作用是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步骤②是设置见光与不见光的对照实验
C.步骤③中应选择的装置是图2中的I
D.步骤⑤中见光部分经碘液染色后变蓝
12.(2020七上·黄石期末)“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说明了①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②光转变成了淀粉 ③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④光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3.(2020七上·稷山期末)在“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中,给天竺葵叶片遮黑纸片的方式是( )
A.只需要遮住叶片的上面
B.只需要遮住叶片的下面
C.叶片的上、下两面都得遮住
D.只需要遮住一面,但一定要遮住叶片向阳的一面
14.(2020七上·扬州期末)下图中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装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15.(2019八上·高安期中)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部分实验步骤,其中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
A.酒精、清水、酒精 B.酒精、清水、碘液
C.清水、酒精、碘液 D.清水、清水、碘液
二、综合题
16.(2018七上·临沂月考)观察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表示 ,其功能是运输 。右图表示 ,其功能是运输 。
(2)在各图的下边用箭头表示水分或有机物的运输方向 。
17.(2020七下·连州期末)某生物小组以天竺葵为材料进行了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图中序号)
(2)图中③是把叶片放入盛有 的小烧杯里隔水加热,使叶片里的 溶解到这种液体里。
(3)图中④的目的是 。
(4)图中②叶片先用清水漂洗,然后滴加碘液染色,来检验是否有光合作用的产物 生成。本实验中叶片上被黑纸遮盖部位 (变蓝、不变蓝),未被黑纸遮盖部位 (变蓝、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
18.(2020·晋中)光合与探究
某中学生物学社团组织了一次“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探究光合作用”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每组利用实验室里的一株紫苏(两株长势基本相同)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紫苏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对其中几个叶片的部分区域同时进行遮光处理后,将紫苏移至光下照射5小时;取下这几个叶片,去掉遮光纸片,脱去叶绿素,用碘液染色。第一小组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第二小组的实验结果与第一小组稍有不同,即实验叶片的遮光部分也有些变蓝。
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所设置的对照及变量分别是______。
A.b区与a、c区对照;叶片颜色 B.b区与a、c区对照;光照
C.a区与c区对照;叶片颜色 D.a区与c区对照;光照
(2)实验中需要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你认为同学们采用的方法是 。
(3)分析第一小组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两个结论是: (两空可换位。)
(4)第二小组同学分析本组实验叶片的遮光部分有些变蓝的原因时,认为是在遮光处理上有不当之处。该不当之处可能是(答出一种即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解析】【解答】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的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2.【答案】D
【知识点】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解析】【解答】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被植物体自身利用,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的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绿色植物被称为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故答案为:D。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能,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实质是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3.【答案】B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植物体内的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叶绿体在光下可形成叶绿素,叶绿素易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所以将裤子上的绿色除去的最佳材料是酒精,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绿叶制造淀粉中脱去叶绿素的方法,为基础题,熟记即可。
4.【答案】C
【知识点】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
【解析】【解答】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剥掉树木主干的一圈树皮,树皮被剥,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由筛管向下运输到根,根得不到有机物,根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树木死亡。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据此答题,
5.【答案】B
【知识点】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
【解析】【解答】导管位于茎的木质部,作用是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作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说明茎的韧皮部被割断,韧皮部内有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如果韧皮部被割断向下运输的有机物就会聚集于伤口的上方,由于此处营养丰富,所以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就形成瘤状物。所以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一段时间以后,伤口上方会形成瘤状物,这个现象说明有机物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
【分析】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一般由树皮(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等四个部分构成。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由叶向下部输送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由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木质部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髓由薄壁的细胞组成 。
6.【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本实验正常操作的结果是: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色。而某同学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用铝箔把一张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经光照、褪色、漂洗,再滴上碘液,发现整张叶片呈蓝色,说明有淀粉产生,表明③植株在暗处时间过短,淀粉没有被消耗尽,④铝箱遮光不严,整个叶片都进行了光合作用,故答案为:C分析正确。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2)淀粉的特性是遇到碘液变蓝色,常用这一特性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7.【答案】C
【知识点】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
【解析】【解答】解: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韧皮部中有筛管,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因此将果树的枝条进行环剥,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剥口处不能再向下运输,在环剥处方积聚起来形成节瘤,可见,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叶→茎→根。故答案为:C。
【分析】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韧皮部中有筛管,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
8.【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故答案为:C
【分析】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隔水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9.【答案】B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正确。
B.淀粉遇碘液变蓝。叶片在光下制造淀粉。制作过程中对字母“M”进行遮光处理,以外的区域不遮光,B错误。
C.叶绿素能够溶解酒精,制作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使叶片脱色,C正确。
D.滴加碘液后,字母“M”区遮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变蓝,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解此题考查叶片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关键是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10.【答案】B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淀粉遇碘变蓝,见光部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才能呈蓝色,叶片遮光部分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不呈现蓝色,错误。
B.把同一叶片遮一半露出一半,控制唯一变量为光照,做对照试验,正确。
C.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时应该隔水加热,所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去掉叶片的绿色,不是防止温度过高破坏叶绿素,错误。
D.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暗处理一夜使叶片内储存的淀粉消耗完;与蒸腾作用无关,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11.【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步骤①的作用是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确保后续的淀粉是实验时光合作用产生的,A正确。
B.步骤②是设置见光与不见光的对照,B正确。
C.步骤③中应选择的装置是图2中的Ⅱ,把酒精隔水加热,叶绿素会溶解在酒精里,C错误。
D.步骤⑤中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经碘液染色后变蓝,D正确。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即植物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12.【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解: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结果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而光照部分变蓝,实验结论是:①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③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①③正确。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变量是光照,实验证明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光照是绿叶合成淀粉的必要条件,但无法证明光转变成了淀粉,②错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变量是光照,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④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实验的要点:一是验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利用的原理是淀粉遇碘液变蓝;二是探究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中主要采用对照的实验方法。
13.【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解:天竺葵叶片遮黑纸片的目的是,是部分叶片无法接受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一次应该叶片的上、下两面都得遮住,保证严格的遮光,与曝光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
【分析】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是的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
②暗处理,即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有机物消耗或运转。
②遮盖,即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变量是光。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至4小时。
③ 几小时后摘下叶去掉黑纸。
④ 酒精脱色,叶片逐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原因是叶绿素被酒精溶解了。
⑤ 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 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呈黄白色,见光的部分变成蓝色,根据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见光的部分由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所以变蓝,而遮光的部分由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制造淀粉,所以不变蓝,依然是黄白色。
14.【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用酒精脱色,此过程是在大烧杯中放清水,小烧杯中放酒精,将叶片放在小烧杯的酒精中,并且把大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5.【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但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隔水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该装置中大烧杯、小烧杯分别是清水、酒精。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溶液变蓝色,用清水漂洗脱色叶片后,向叶片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淀粉,滴管内的液体是碘液。
故答案为: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6.【答案】(1)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2)
【知识点】导管及其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
【解析】【解答】(1)根据导管和筛管的特点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因此左图表示导管,其功能是运输水和无机盐;右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运输有机物;
(2)左图的表示水分的运输方向↑;右图表示有机物的运输方向↓,即:
【分析】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细胞,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
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筛管可以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往下的运输到根等器官.
17.【答案】(1)①④③②
(2)酒精;叶绿素
(3)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4)淀粉;不变蓝;变蓝;光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图中,①是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②是滴加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③是隔水加热,脱色,④是暗处理。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进行光合作用→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③②。
(2)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因为叶绿素易溶于酒精,所以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3)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或者消耗,这样可以保证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4)图中②叶片先用清水漂洗,然后滴加碘液染色,来检验是否有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的生成。本实验中叶片上被黑纸遮盖部位不变蓝,未被黑纸遮盖部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故答案为:(1)①④③②;(2)酒精、叶绿素;(3)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4)淀粉、不变蓝、变蓝、光。
【分析】此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此部分内容为重点内容,需要熟记实验步骤和结论,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需要明确几个要点: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酒精易溶于酒精,酒精具有挥发性,且易燃。
18.【答案】(1)B
(2)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隔水)加热
(3)①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有机物)[或“淀粉(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②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或“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
(4)使用的遮光纸片较薄;使用的纸片遮光效果不佳;只对叶片上表面进行了遮光处理;遮光纸片未用曲别针夹紧,导致光线从侧面射入;未将叶片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遮光纸片完全重叠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叶片中a区是见光部分,b区是遮光部分,c区是见光部分,因此同学们是以光照为变量设置了两组对照试验,b区与a区,b区与c区。(2)实验中需要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应该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3)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制造淀粉,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这个实验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4)第二小组同学分析本组实验叶片的遮光部分有些变蓝的原因时,认为是在遮光处理上有不当之处。该不当之处可能是:使用的遮光纸片较薄;使用的纸片遮光效果不佳;只对叶片上表面进行了遮光处理;遮光纸片未用曲别针夹紧,导致光线从侧面射入;未将叶片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遮光纸片完全重叠。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的就是对照组。
1 / 1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19七上·廉江期末)人类等动物的食物最终来自于( )
A.肉类 B.绿色植物 C.无机物 D.太阳光
【答案】B
【知识点】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解析】【解答】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的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2.(2019七上·门头沟期末)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中,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是( )
A.土壤 B.动物 C.人 D.绿色植物
【答案】D
【知识点】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解析】【解答】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被植物体自身利用,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的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绿色植物被称为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故答案为:D。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能,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实质是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3.(2018-2019学年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5章 测试卷)小李的白裤子被新鲜菠菜的汁液染上了一团绿色,将裤子上的绿色除去的最佳材料是( )
A.普通洗衣粉 B.酒精 C.沸水 D.肥皂水
【答案】B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植物体内的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叶绿体在光下可形成叶绿素,叶绿素易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所以将裤子上的绿色除去的最佳材料是酒精,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绿叶制造淀粉中脱去叶绿素的方法,为基础题,熟记即可。
4.(2020七下·北京期末)如果垂柳主干上的树皮被环剥一圈,垂柳将会死亡,原因是( )
A.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不能运输到枝和叶
B.根吸收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枝和叶
C.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
D.木质部得不到树皮的保护
【答案】C
【知识点】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
【解析】【解答】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剥掉树木主干的一圈树皮,树皮被剥,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由筛管向下运输到根,根得不到有机物,根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树木死亡。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据此答题,
5.(2020七上·高台期末)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一段时间后,伤口上方会形成瘤状物。这个现象说明( )
A.水和无机盐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
B.有机物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
C.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由上向下运输
D.有机物通过导管由上向下运输
【答案】B
【知识点】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
【解析】【解答】导管位于茎的木质部,作用是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作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说明茎的韧皮部被割断,韧皮部内有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如果韧皮部被割断向下运输的有机物就会聚集于伤口的上方,由于此处营养丰富,所以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就形成瘤状物。所以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一段时间以后,伤口上方会形成瘤状物,这个现象说明有机物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
【分析】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一般由树皮(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等四个部分构成。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由叶向下部输送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由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木质部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髓由薄壁的细胞组成 。
6.(2019七上·洛川期中)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用铝箔把一张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经光照、脱色、漂洗,再滴上碘液,发现整张叶片变蓝色。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有( )
①脱色时间过短 ②光照时间过短 ③植株在暗处时间过短 ④铝箱遮光不严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本实验正常操作的结果是: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色。而某同学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用铝箔把一张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经光照、褪色、漂洗,再滴上碘液,发现整张叶片呈蓝色,说明有淀粉产生,表明③植株在暗处时间过短,淀粉没有被消耗尽,④铝箱遮光不严,整个叶片都进行了光合作用,故答案为:C分析正确。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2)淀粉的特性是遇到碘液变蓝色,常用这一特性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7.(2019七上·怀柔期末)如图是“环剥枝条与树瘤形成”的示意图,如果树木枝条的树皮被环剥一圈,会形成树瘤,下列对树瘤的形成及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树瘤的形成与无机盐的积累有关
B.树瘤位于环剥处的下方
C.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叶→茎→根
D.有机物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答案】C
【知识点】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
【解析】【解答】解: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韧皮部中有筛管,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因此将果树的枝条进行环剥,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剥口处不能再向下运输,在环剥处方积聚起来形成节瘤,可见,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叶→茎→根。故答案为:C。
【分析】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韧皮部中有筛管,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
8.(2018七上·平顶山月考)在验证“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片中的( )
A.淀粉 B.脂肪 C.叶绿素 D.叶绿体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故答案为:C
【分析】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隔水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9.(2020·云南)小宝同学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完成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的探究活动后,利用天竺葵叶片、碘液、酒精等制作出一片如图所示的带有“M”字样的叶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前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制作过程中对字母“M”以外的区域进行遮光处理
C.制作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使叶片脱色
D.滴加碘液后,字母“M”区域不变蓝
【答案】B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正确。
B.淀粉遇碘液变蓝。叶片在光下制造淀粉。制作过程中对字母“M”进行遮光处理,以外的区域不遮光,B错误。
C.叶绿素能够溶解酒精,制作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使叶片脱色,C正确。
D.滴加碘液后,字母“M”区遮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变蓝,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解此题考查叶片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关键是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10.(2020·德州)下图示“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四个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④叶片遮光部分呈现蓝色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是防止温度过高破坏叶绿素
D.步骤①是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
【答案】B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淀粉遇碘变蓝,见光部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才能呈蓝色,叶片遮光部分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不呈现蓝色,错误。
B.把同一叶片遮一半露出一半,控制唯一变量为光照,做对照试验,正确。
C.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时应该隔水加热,所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去掉叶片的绿色,不是防止温度过高破坏叶绿素,错误。
D.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暗处理一夜使叶片内储存的淀粉消耗完;与蒸腾作用无关,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11.(2020·丰台模拟)图1为某生物小组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①的作用是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步骤②是设置见光与不见光的对照实验
C.步骤③中应选择的装置是图2中的I
D.步骤⑤中见光部分经碘液染色后变蓝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步骤①的作用是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确保后续的淀粉是实验时光合作用产生的,A正确。
B.步骤②是设置见光与不见光的对照,B正确。
C.步骤③中应选择的装置是图2中的Ⅱ,把酒精隔水加热,叶绿素会溶解在酒精里,C错误。
D.步骤⑤中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经碘液染色后变蓝,D正确。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即植物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12.(2020七上·黄石期末)“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说明了①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②光转变成了淀粉 ③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④光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解: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结果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而光照部分变蓝,实验结论是:①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③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①③正确。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变量是光照,实验证明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光照是绿叶合成淀粉的必要条件,但无法证明光转变成了淀粉,②错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变量是光照,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④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实验的要点:一是验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利用的原理是淀粉遇碘液变蓝;二是探究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中主要采用对照的实验方法。
13.(2020七上·稷山期末)在“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中,给天竺葵叶片遮黑纸片的方式是( )
A.只需要遮住叶片的上面
B.只需要遮住叶片的下面
C.叶片的上、下两面都得遮住
D.只需要遮住一面,但一定要遮住叶片向阳的一面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解:天竺葵叶片遮黑纸片的目的是,是部分叶片无法接受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一次应该叶片的上、下两面都得遮住,保证严格的遮光,与曝光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
【分析】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是的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
②暗处理,即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有机物消耗或运转。
②遮盖,即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变量是光。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至4小时。
③ 几小时后摘下叶去掉黑纸。
④ 酒精脱色,叶片逐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原因是叶绿素被酒精溶解了。
⑤ 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 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呈黄白色,见光的部分变成蓝色,根据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见光的部分由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所以变蓝,而遮光的部分由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制造淀粉,所以不变蓝,依然是黄白色。
14.(2020七上·扬州期末)下图中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装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用酒精脱色,此过程是在大烧杯中放清水,小烧杯中放酒精,将叶片放在小烧杯的酒精中,并且把大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15.(2019八上·高安期中)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部分实验步骤,其中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
A.酒精、清水、酒精 B.酒精、清水、碘液
C.清水、酒精、碘液 D.清水、清水、碘液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但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隔水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该装置中大烧杯、小烧杯分别是清水、酒精。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溶液变蓝色,用清水漂洗脱色叶片后,向叶片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淀粉,滴管内的液体是碘液。
故答案为: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二、综合题
16.(2018七上·临沂月考)观察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表示 ,其功能是运输 。右图表示 ,其功能是运输 。
(2)在各图的下边用箭头表示水分或有机物的运输方向 。
【答案】(1)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2)
【知识点】导管及其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筛管及其对有机物的运输
【解析】【解答】(1)根据导管和筛管的特点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因此左图表示导管,其功能是运输水和无机盐;右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运输有机物;
(2)左图的表示水分的运输方向↑;右图表示有机物的运输方向↓,即:
【分析】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细胞,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
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筛管可以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往下的运输到根等器官.
17.(2020七下·连州期末)某生物小组以天竺葵为材料进行了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图中序号)
(2)图中③是把叶片放入盛有 的小烧杯里隔水加热,使叶片里的 溶解到这种液体里。
(3)图中④的目的是 。
(4)图中②叶片先用清水漂洗,然后滴加碘液染色,来检验是否有光合作用的产物 生成。本实验中叶片上被黑纸遮盖部位 (变蓝、不变蓝),未被黑纸遮盖部位 (变蓝、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
【答案】(1)①④③②
(2)酒精;叶绿素
(3)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4)淀粉;不变蓝;变蓝;光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图中,①是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②是滴加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③是隔水加热,脱色,④是暗处理。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进行光合作用→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③②。
(2)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因为叶绿素易溶于酒精,所以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3)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或者消耗,这样可以保证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4)图中②叶片先用清水漂洗,然后滴加碘液染色,来检验是否有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的生成。本实验中叶片上被黑纸遮盖部位不变蓝,未被黑纸遮盖部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故答案为:(1)①④③②;(2)酒精、叶绿素;(3)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4)淀粉、不变蓝、变蓝、光。
【分析】此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此部分内容为重点内容,需要熟记实验步骤和结论,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需要明确几个要点: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酒精易溶于酒精,酒精具有挥发性,且易燃。
18.(2020·晋中)光合与探究
某中学生物学社团组织了一次“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探究光合作用”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每组利用实验室里的一株紫苏(两株长势基本相同)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紫苏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对其中几个叶片的部分区域同时进行遮光处理后,将紫苏移至光下照射5小时;取下这几个叶片,去掉遮光纸片,脱去叶绿素,用碘液染色。第一小组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第二小组的实验结果与第一小组稍有不同,即实验叶片的遮光部分也有些变蓝。
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所设置的对照及变量分别是______。
A.b区与a、c区对照;叶片颜色 B.b区与a、c区对照;光照
C.a区与c区对照;叶片颜色 D.a区与c区对照;光照
(2)实验中需要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你认为同学们采用的方法是 。
(3)分析第一小组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两个结论是: (两空可换位。)
(4)第二小组同学分析本组实验叶片的遮光部分有些变蓝的原因时,认为是在遮光处理上有不当之处。该不当之处可能是(答出一种即可) 。
【答案】(1)B
(2)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隔水)加热
(3)①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有机物)[或“淀粉(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②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或“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
(4)使用的遮光纸片较薄;使用的纸片遮光效果不佳;只对叶片上表面进行了遮光处理;遮光纸片未用曲别针夹紧,导致光线从侧面射入;未将叶片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遮光纸片完全重叠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叶片中a区是见光部分,b区是遮光部分,c区是见光部分,因此同学们是以光照为变量设置了两组对照试验,b区与a区,b区与c区。(2)实验中需要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应该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3)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制造淀粉,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所以这个实验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4)第二小组同学分析本组实验叶片的遮光部分有些变蓝的原因时,认为是在遮光处理上有不当之处。该不当之处可能是:使用的遮光纸片较薄;使用的纸片遮光效果不佳;只对叶片上表面进行了遮光处理;遮光纸片未用曲别针夹紧,导致光线从侧面射入;未将叶片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遮光纸片完全重叠。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的就是对照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