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4《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4《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5-30 12: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合理的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为《北京课改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五小节第一课时(共5课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是本章的重点,是判定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研究特殊三角形等后续学习的工具性知识。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知道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等结论,并且学生具备一定的作图能力,会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借助刻度尺或尺规作图),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借助量角器)。通过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几种方法,甚至会用这些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但对“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还有没有其它方法”等问题不能给出答案,可见学习的提前学习只是记住了知识和它们的作用,对知识的由来未加了解,对知识的系统性缺乏思考。本班是我校的6个较好层次班级之一,任课教师的评价是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动手和思考,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作全等三角形,数学思考,猜想和验证等活动,发现和确认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方法;
经历三次有意识的画图过程,提高画图技能,体会画图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全等条件的猜想和验证,体会研究数学的一些方法,体会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发展分类的意识;
德育目标:渗透实践的观点,渗透质疑反思、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的探究过程,特别是能够全面而准确的确定判定条件。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从画图的角度初步探索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画一个三角形全等于已知三角形,并思考画法保证了哪些条件 原三角形 请两个学生展示画法,并说明画法保证了哪些条件 把这两种画法所保证的条件列出来,列的时候注意条件之间的顺序 根据所给的三角形画与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 思考画法中保证了什么条件 学生展示图形,解释画法,说明所保证的条件;其他学生判断这个方法的正确性,并比较该画法与自己的画法的异同和所保证条件的异同。 理解条件的顺序的必要性 不同的三角形体现一般性 培养学生有目标的画图的能力 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辨识能力 理解画法的本质 为分类作铺垫
活动二:从逻辑的角度思考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可能的条件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画法为什么能保证所画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 在得到合理的答案后给出:像这样,能保证所画图形与原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就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板书课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请学生根据活动一的结论,猜想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应该需要几个条件? 如果学生都说三个,教师补充问题: 两个条件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请学生对两个条件的所有可能性进行验证。 6.在否定两个条件后,进一步探索判断全等的三个条件共有多少种可能性? 分别是什么? 学生可能的回答: 与原三角形重合; 所画的三角形可以唯一确定下来; 确定了这三个元素后,其余元素也随之确定了 学生根据活动一所列的两个判定方法,大概可以判断需要三个条件; 或许会有学生猜想两个条件也应该试试 分成三类验证:两个角相等;两条边相等;一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一边一角又可以分为对角和邻角 ); 得到猜想:共6种:边边边,边角边,边边角,角边角,角角边,角角角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入浅出的理解全等的判定 点明课题 渗透归纳、猜想、验证等研究问题的方法; 突出重点 渗透质疑反思的理性精神、渗透实践的观点 渗透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 渗透分类的意识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活动三:验证(证明)活动二所列的条件的正确性 对所列的判定方法进行初步判断,哪些明显不能判定全等? 分工合作,对其余的猜想进行验证并展示验证方法。(教师适当补充) 总结判定全等的方法 角角角不能,已经在两个角的验证过程中被否定 小组分工验证 学生展示验证方法和结论(角角边可由角边角推理而得) 学生总结: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 整体思考,减轻负担 培养分工合作意识 通过画图验证突破难点 渗透实践的观点
活动四 课堂小结 知识上:得到了判定全等的四种方法,否定了两个条件判定全等的可能,明确了角角角和边边角不能作为全等的判断条件 过程上:通过画图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经历分类、猜想、验证、证明等过程,体会研究问题的思路 学生回忆、总结、自由发言 培养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课后作业 阅读课本P84--P87,证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格式,完成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判断全等的方法: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 三个条件:边边边,边角边,边边角,角边角,角角边,角角角 验证图(学生) 两个条件:边边,角角,边角 验证图(学生)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从活动一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全等的认识和画图的基本技能;从活动二的问题4回答情况,评价学生思维活跃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活动二的问题5,评价学生归纳类比的意识以及求简的意识,从对两个条件的分类及验证,评价学生的分类思想,实践观念,严谨等理性精神,同时评价学生对问题4的理解情况;从活动二的问题6再一次渗透理性精神和分类意识;从活动三的问题7,评价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和课堂投入状况;从活动三的问题8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画图能力、分工意识和学习效率,以及对问题4的理解情况,从问题8的展示情况,评价学生对活动一的认同情况;从活动三的问题9,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从活动四学生的回答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教学设计的特色
本次的设计是我的一次尝试。在这个设计中,改变了以往所常用的两种设计,既没有采用课本的逐个学习的设计,也没有采用讨论条件个数逐个增多的设计。经实际体会,有得有失。首先,逐个学习的设计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学生学一个、记一个、用一个,确实能落实更到位,但学习过程僵化,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锻炼,我认为比较适合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讨论条件由一个到两个到三个的分析过程,逐个研究、举例,其优点是思路清晰,结论全面,过程严谨,但教师的引领作用过于明显,学生的思维活动单一(设计验证方案),比较适合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也是我过去常用的方案。
本教学设计从画全等三角形入手,从画图过程中提炼判定全等的条件,再通过一系列理性思考,去伪存真,得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种方法。我认为,画全等三角形是学生认识全等三角形概念和性质的评价方式,也是一个有价值的真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个真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判定全等的方法是感性认识,通过归纳、猜想、反思和验证等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样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现在学生难得经历的,也是比较适合我校A层学生水平的。当然,此设计需要给较多的时间,考虑到研究问题的完整性,只能牺牲掉知识的运用环节。但我觉得配合作业(阅读课本P84--P87,证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格式,完成相应练习),A层学生能够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运用,下节课需要规范书写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