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单选题
1.(2020·安庆模拟)每年的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燃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B.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D.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燃气泄漏时打开排气扇通风,可能由于电火花引爆燃气,发生危险,A符合题意;
B、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可能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要做灯火实验,防止发生危险,B不符合题意;
C、在加油站(含有大量可燃物质)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防止发生危险,C不符合题意;
D、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免因断电发生危险,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快速沿步梯撤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打开排气扇的瞬间会产生电火花分析
B、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分析
C、根据油气可燃分析
D、根据楼房着火,电梯易坏分析
2.(2020·重庆)如下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选项是( )
选项 气体X 水温/℃
A 氧气 5
B 氮气 40
C 二氧化碳 80
D 空气 80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温度到达着火点。
A. 水温5℃,未达到白磷40℃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A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但氮气不支持燃烧,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且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因此白磷会燃烧,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3.(2020·连云港)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氧气浓度使煤燃烧的更充分
B.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
【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煤燃烧的更充分,故不符合题意;
B. 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符合题意;
C.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可以是缓慢氧化,不一定是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D. 人类利用的能量大部分都是通过燃烧获得,还有一部分可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获得,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4.(2020·岳阳)野炊时,小明发现火焰很小,他将木柴架空一些后火焰变大,架空的目的是( )
A.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便于观察火焰的大小
【答案】A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野炊时,小明发现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他将木柴架空一些,增大了木材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材燃烧得更旺,火焰变大,选项A符合题意;
B、将木柴架空的目的是增大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并不是升高木柴的温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将木柴架空不能降低木柴的着火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将木柴架空的目的是增大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是否便于观察火焰的大小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与物质的接触面积有关分析。
5.(2020·呼伦贝尔)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B.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C.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该实验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
【答案】C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 该实验使用的红磷和白磷是不同的可燃物,故不符合题意;
B. 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白磷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并且热水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红磷的着火点高,虽然与氧气充分接触,但达不到着火点仍不能燃烧。因此该实验可得出的可燃物燃烧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无法根据该实验判断燃烧是否需要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C. 红磷、白磷均与氧气接触,实验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而红磷不燃烧,白磷着火点较低,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符合题意;
D. 由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着火点高,实验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而红磷不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目中图,结合控制变量法,再结合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首先是可燃物;2、其次温度必须达到燃点;3、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进行分析。
6.(2019九上·莘县月考)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小木块能燃烧,小煤块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B.玻璃棒没有可燃性,对比实验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D.烧杯罩住的蜡烛会熄灭,而外面蜡烛会持续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验证时要注意设计燃烧和不燃烧的两个实验对比,由此判断燃烧的条件。
7.(2019九上·兴化月考)镁等活泼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钠能与水剧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它们都不与煤油反应,有的可以保存在煤油中。据此推测,若镁、钠等活泼金属着火,可以用作灭火剂的是( )
A.水 B.细沙 C.煤油 D.二氧化碳
【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钠能与水剧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 ,不能用水作为钠的灭火剂,A不符合题意
B.金属钠和镁都不与细沙反应,细沙还能隔绝氧气,因此能用做灭火剂,B符合题意
C.煤油是一种可燃物,不能用做灭火剂,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金属镁能反应,不能用做镁着火的灭火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用做灭火剂的物质首先不能是可燃物,其次不能和可燃物反应,据此分析
8.(2019九上·兴化月考)将棉手帕放入白酒中浸湿,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烧不坏的棉手帕”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C.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燃烧
D.白酒中的水蒸发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手帕是可燃物,A不符合题意
B.手牌的着火点没有改变,B不符合题意
C.手帕与氧气接触了,C不符合题意
D.由于水的蒸发使手帕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9.(2020·昌乐模拟)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氨气 B.氢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答案】B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氨气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燃烧发生爆炸,选项符合题意;
C、氮气没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选项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爆炸是在有限的空间中由急速的燃烧引起的,因此要满足燃烧的条件,气体必须是可燃性气体。
10.(2019九上·兴化月考)生活中发生缓慢氧化的实例很多,下列过程中不涉及缓慢氧化的是( )
A.食物的腐烂 B.人在长跑时急促呼吸
C.农家肥的腐熟 D.酒精灯安静燃烧
【答案】D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食物腐烂发生时间长不易察觉,是缓慢氧化,A不符合题意
B.人的呼吸,发生时间长不易察觉,是缓慢氧化,B不符合题意
C. 农家肥的腐熟发生时间长不易察觉,是缓慢氧化,C符合题意
D.酒精燃烧,发生剧烈,表示缓慢氧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缓慢氧化属于氧化反应,但是发生时间长,不易察觉,据此分析
二、填空题
11.(2020·北碚模拟)甲、乙、丙三个试管分别注入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白磷(着火点为40℃),如下图所示:
问:试管甲内白磷能否燃烧 ,其原因是 。
试管乙内白磷能否燃烧 ,其原因是 。
试管丙内白磷能否燃烧 ,其原因是 。
【答案】不能;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没有与氧气接触;能;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试管甲内白磷不能燃烧,其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试管乙内白磷不能燃烧,其原因是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试管丙内白磷能燃烧,其原因是白磷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的理解,要充分理解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2.(2020·金昌)2020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突发森林火灾,现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森林突发火灾的原因是 。
(2)为扑灭森林火灾,消防员在火灾现场的外围打出隔离带,其灭火的原理是 。
(3)请你提出一条森林防火的具体措施 。
【答案】(1)天气炎热,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并且与氧气接触
(2)清除可燃物
(3)森林中禁止明火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森林突发火灾的原因是天气炎热,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并且与氧气接触,故填:天气炎热,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并且与氧气接触。
(2)消防员在火灾现场的外围打出隔离带,其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填:清除可燃物。
(3)在深林中不要随意使用明火,故填:禁止明火。
【分析】(1)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首先是可燃物;2、其次温度必须达到燃点;3、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根据灭火原理,灭火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①隔绝空气法。
②冷却法。就是采用降温的方法使火灾停止燃烧。
③封锁燃烧物质法。
三、实验探究题
13.(2020·长春)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察下图:
选择序号回答(1)~(3):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有可燃物
(1)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2)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3)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眀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4)图三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图四中的字母编号)。
【答案】(1)③
(2)①
(3)②
(4)A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图一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可燃物,其他条件不变,因此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③有可燃物;
(2)图二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充分接触,其他条件不变,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①与氧气接触;
(3)图三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温度是否到达燃点,其他条件不变,铜片上白磷到达燃点燃烧,而红磷温度没达到燃点不燃烧,说眀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4)因为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因此需要浸没在水中保存,因此选择A。红磷的着火点较高因此少量红磷可用广口试剂瓶,密封保存,因此选择B。
故答案为:AB。
【分析】根据实验图,结合控制变量法,再结合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达到才行,进行分析。
14.(2020九下·朝阳月考)用如图装置进行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步骤 1.升温至 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步骤 2.继续升温至 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1)②③对比得到的结论是 。
(2)若要得到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依据的现象是 。
(3)无烟煤 (是/不是)可燃物,若使其燃烧还可以尝试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燃烧需要氧气
(2)③升温至60℃没有燃烧,升温至260℃③燃烧
(3)是;继续升高温度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②隔绝氧气没有燃烧③没有隔绝氧气燃烧了,对比得到的结论是燃烧需要氧气,故填:燃烧需要氧气。(2)③升温至 60℃没有燃烧,升温至 260℃③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故填:③升温至 60℃没有燃烧,升温至 260℃③燃烧。(3)无烟煤是可燃物,未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着火点,若使其燃烧还可以尝试进行的操作是继续升温,故填:是;继续升高温度。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及对比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四、综合题
15.(2020·顺义模拟)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b处、c处的正中间,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而a处火柴头和c处火柴梗均不燃烧。
(1)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 。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_(填序号)。
A.b处火柴头燃烧,a处火柴头不燃烧
B.b处火柴头燃烧,c处火柴梗不燃烧
C.a处火柴头不燃烧,c处火柴梗不燃烧
【答案】(1)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
(2)A;B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 b处火柴头燃烧,需要达到火柴头燃烧的着火点,而这个温度需要铜片传递,故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2) 因为b处和a处的火柴头,离火源的远近不同,受到的温度不同,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而a处火柴头不燃烧,说明火柴头需要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b处、c处离火源的远近相同,受到的温度相同,但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而c处火柴梗不燃烧,说明温度达到了火柴头燃烧的着火点,而未达到火柴梗燃烧的着火点,故此空填写AB
【分析】该题难点是(2),解题技巧是利用控制变量法,首先控制材料相同,所受温度不同,研究物质是否达到着火点;其次控制所受温度相同,材料不同,研究物质是否达到着火点
16.(2020·禅城模拟)某校学生宿舍发生粉尘爆炸事故,起因是学生庆祝生日,在蜡烛仍未熄灭之际,有人互撒面粉,导致粉尘爆炸,酿成悲剧。请回答:
(1)堆积的面粉只是小火燃烧,不易发生爆炸,而撒面粉时增大了 ,从而使面粉剧烈燃烧,引发爆炸。
(2)下列关于燃烧和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
B.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里也一定不燃烧
C.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量有关
D.CO和N2的混合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3)发生爆炸后,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该方法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
(4)为了研究其他的灭火方法,小明用生活中的泡腾片做了图1的实验。往水中加入泡腾片,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泡腾片的标签如图2所示。
①由图1实验可知,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写一条)。
②写出维C泡腾片中一种盐的化学式 。
③将维C泡腾片投入水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主要是因为柠檬酸和 发生反应,生成 ,从而使蜡烛熄灭。
【答案】(1)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A;C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4)不能燃烧(或不支持燃烧);NaHCO3(或 NaCl);碳酸氢钠;二氧化碳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解:(1)堆积的面粉只是小火燃烧,不易发生爆炸,而撒面粉时增大了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面粉剧烈燃烧,引发爆炸;故填: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2)A.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选项说法正确;
B.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里有可能燃烧,如细铁丝,选项说法不正确;
C.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量有关,选项说法正确;
D.CO和N2的混合气体中没有助燃性的气体,所以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AC;(3)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吸收,可以降低温度,若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时,燃烧就会熄灭;故填:降温到着火点以下;(4)①由图1实验可知,该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填:不能燃烧(或不支持燃烧);②盐是由金属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维C泡腾片中的碳酸氢钠、氯化钠属于盐;故填:NaHCO3(或 NaCl);③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使蜡烛熄灭;故填:碳酸氢钠;二氧化碳。
【分析】(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固体粉尘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分析;
(2)根据燃烧不一定发生爆炸及燃烧的条件分析;
(3)根据水灭火原理是降温使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分析;
(4)根据可燃性为化学性质及碳酸氢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1 / 1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单选题
1.(2020·安庆模拟)每年的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燃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B.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D.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
2.(2020·重庆)如下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选项是( )
选项 气体X 水温/℃
A 氧气 5
B 氮气 40
C 二氧化碳 80
D 空气 80
A.A B.B C.C D.D
3.(2020·连云港)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氧气浓度使煤燃烧的更充分
B.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
4.(2020·岳阳)野炊时,小明发现火焰很小,他将木柴架空一些后火焰变大,架空的目的是( )
A.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便于观察火焰的大小
5.(2020·呼伦贝尔)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B.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C.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该实验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
6.(2019九上·莘县月考)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A. B.
C. D.
7.(2019九上·兴化月考)镁等活泼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钠能与水剧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它们都不与煤油反应,有的可以保存在煤油中。据此推测,若镁、钠等活泼金属着火,可以用作灭火剂的是( )
A.水 B.细沙 C.煤油 D.二氧化碳
8.(2019九上·兴化月考)将棉手帕放入白酒中浸湿,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烧不坏的棉手帕”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C.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燃烧
D.白酒中的水蒸发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9.(2020·昌乐模拟)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氨气 B.氢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10.(2019九上·兴化月考)生活中发生缓慢氧化的实例很多,下列过程中不涉及缓慢氧化的是( )
A.食物的腐烂 B.人在长跑时急促呼吸
C.农家肥的腐熟 D.酒精灯安静燃烧
二、填空题
11.(2020·北碚模拟)甲、乙、丙三个试管分别注入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白磷(着火点为40℃),如下图所示:
问:试管甲内白磷能否燃烧 ,其原因是 。
试管乙内白磷能否燃烧 ,其原因是 。
试管丙内白磷能否燃烧 ,其原因是 。
12.(2020·金昌)2020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突发森林火灾,现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森林突发火灾的原因是 。
(2)为扑灭森林火灾,消防员在火灾现场的外围打出隔离带,其灭火的原理是 。
(3)请你提出一条森林防火的具体措施 。
三、实验探究题
13.(2020·长春)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察下图:
选择序号回答(1)~(3):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有可燃物
(1)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2)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3)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眀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4)图三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图四中的字母编号)。
14.(2020九下·朝阳月考)用如图装置进行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步骤 1.升温至 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步骤 2.继续升温至 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1)②③对比得到的结论是 。
(2)若要得到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依据的现象是 。
(3)无烟煤 (是/不是)可燃物,若使其燃烧还可以尝试进行的操作是 。
四、综合题
15.(2020·顺义模拟)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b处、c处的正中间,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而a处火柴头和c处火柴梗均不燃烧。
(1)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 。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_(填序号)。
A.b处火柴头燃烧,a处火柴头不燃烧
B.b处火柴头燃烧,c处火柴梗不燃烧
C.a处火柴头不燃烧,c处火柴梗不燃烧
16.(2020·禅城模拟)某校学生宿舍发生粉尘爆炸事故,起因是学生庆祝生日,在蜡烛仍未熄灭之际,有人互撒面粉,导致粉尘爆炸,酿成悲剧。请回答:
(1)堆积的面粉只是小火燃烧,不易发生爆炸,而撒面粉时增大了 ,从而使面粉剧烈燃烧,引发爆炸。
(2)下列关于燃烧和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
B.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里也一定不燃烧
C.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量有关
D.CO和N2的混合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3)发生爆炸后,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该方法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
(4)为了研究其他的灭火方法,小明用生活中的泡腾片做了图1的实验。往水中加入泡腾片,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泡腾片的标签如图2所示。
①由图1实验可知,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写一条)。
②写出维C泡腾片中一种盐的化学式 。
③将维C泡腾片投入水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主要是因为柠檬酸和 发生反应,生成 ,从而使蜡烛熄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燃气泄漏时打开排气扇通风,可能由于电火花引爆燃气,发生危险,A符合题意;
B、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可能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要做灯火实验,防止发生危险,B不符合题意;
C、在加油站(含有大量可燃物质)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防止发生危险,C不符合题意;
D、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免因断电发生危险,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快速沿步梯撤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打开排气扇的瞬间会产生电火花分析
B、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分析
C、根据油气可燃分析
D、根据楼房着火,电梯易坏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温度到达着火点。
A. 水温5℃,未达到白磷40℃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A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但氮气不支持燃烧,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水温到达了着火点,且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因此白磷会燃烧,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煤燃烧的更充分,故不符合题意;
B. 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符合题意;
C.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可以是缓慢氧化,不一定是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D. 人类利用的能量大部分都是通过燃烧获得,还有一部分可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获得,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4.【答案】A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野炊时,小明发现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他将木柴架空一些,增大了木材与空气(或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材燃烧得更旺,火焰变大,选项A符合题意;
B、将木柴架空的目的是增大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并不是升高木柴的温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将木柴架空不能降低木柴的着火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将木柴架空的目的是增大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是否便于观察火焰的大小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与物质的接触面积有关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 该实验使用的红磷和白磷是不同的可燃物,故不符合题意;
B. 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白磷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并且热水的温度使其达到着火点;红磷的着火点高,虽然与氧气充分接触,但达不到着火点仍不能燃烧。因此该实验可得出的可燃物燃烧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无法根据该实验判断燃烧是否需要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C. 红磷、白磷均与氧气接触,实验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而红磷不燃烧,白磷着火点较低,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符合题意;
D. 由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着火点高,实验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而红磷不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目中图,结合控制变量法,再结合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首先是可燃物;2、其次温度必须达到燃点;3、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进行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小木块能燃烧,小煤块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B.玻璃棒没有可燃性,对比实验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D.烧杯罩住的蜡烛会熄灭,而外面蜡烛会持续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验证时要注意设计燃烧和不燃烧的两个实验对比,由此判断燃烧的条件。
7.【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钠能与水剧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 ,不能用水作为钠的灭火剂,A不符合题意
B.金属钠和镁都不与细沙反应,细沙还能隔绝氧气,因此能用做灭火剂,B符合题意
C.煤油是一种可燃物,不能用做灭火剂,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金属镁能反应,不能用做镁着火的灭火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用做灭火剂的物质首先不能是可燃物,其次不能和可燃物反应,据此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手帕是可燃物,A不符合题意
B.手牌的着火点没有改变,B不符合题意
C.手帕与氧气接触了,C不符合题意
D.由于水的蒸发使手帕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9.【答案】B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氨气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燃烧发生爆炸,选项符合题意;
C、氮气没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选项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爆炸是在有限的空间中由急速的燃烧引起的,因此要满足燃烧的条件,气体必须是可燃性气体。
10.【答案】D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食物腐烂发生时间长不易察觉,是缓慢氧化,A不符合题意
B.人的呼吸,发生时间长不易察觉,是缓慢氧化,B不符合题意
C. 农家肥的腐熟发生时间长不易察觉,是缓慢氧化,C符合题意
D.酒精燃烧,发生剧烈,表示缓慢氧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缓慢氧化属于氧化反应,但是发生时间长,不易察觉,据此分析
11.【答案】不能;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没有与氧气接触;能;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试管甲内白磷不能燃烧,其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试管乙内白磷不能燃烧,其原因是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试管丙内白磷能燃烧,其原因是白磷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的理解,要充分理解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2.【答案】(1)天气炎热,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并且与氧气接触
(2)清除可燃物
(3)森林中禁止明火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森林突发火灾的原因是天气炎热,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并且与氧气接触,故填:天气炎热,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并且与氧气接触。
(2)消防员在火灾现场的外围打出隔离带,其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填:清除可燃物。
(3)在深林中不要随意使用明火,故填:禁止明火。
【分析】(1)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首先是可燃物;2、其次温度必须达到燃点;3、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根据灭火原理,灭火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①隔绝空气法。
②冷却法。就是采用降温的方法使火灾停止燃烧。
③封锁燃烧物质法。
13.【答案】(1)③
(2)①
(3)②
(4)A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图一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可燃物,其他条件不变,因此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③有可燃物;
(2)图二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充分接触,其他条件不变,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①与氧气接触;
(3)图三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温度是否到达燃点,其他条件不变,铜片上白磷到达燃点燃烧,而红磷温度没达到燃点不燃烧,说眀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4)因为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因此需要浸没在水中保存,因此选择A。红磷的着火点较高因此少量红磷可用广口试剂瓶,密封保存,因此选择B。
故答案为:AB。
【分析】根据实验图,结合控制变量法,再结合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达到才行,进行分析。
14.【答案】(1)燃烧需要氧气
(2)③升温至60℃没有燃烧,升温至260℃③燃烧
(3)是;继续升高温度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②隔绝氧气没有燃烧③没有隔绝氧气燃烧了,对比得到的结论是燃烧需要氧气,故填:燃烧需要氧气。(2)③升温至 60℃没有燃烧,升温至 260℃③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故填:③升温至 60℃没有燃烧,升温至 260℃③燃烧。(3)无烟煤是可燃物,未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着火点,若使其燃烧还可以尝试进行的操作是继续升温,故填:是;继续升高温度。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及对比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15.【答案】(1)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
(2)A;B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 b处火柴头燃烧,需要达到火柴头燃烧的着火点,而这个温度需要铜片传递,故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2) 因为b处和a处的火柴头,离火源的远近不同,受到的温度不同,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而a处火柴头不燃烧,说明火柴头需要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b处、c处离火源的远近相同,受到的温度相同,但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而c处火柴梗不燃烧,说明温度达到了火柴头燃烧的着火点,而未达到火柴梗燃烧的着火点,故此空填写AB
【分析】该题难点是(2),解题技巧是利用控制变量法,首先控制材料相同,所受温度不同,研究物质是否达到着火点;其次控制所受温度相同,材料不同,研究物质是否达到着火点
16.【答案】(1)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A;C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4)不能燃烧(或不支持燃烧);NaHCO3(或 NaCl);碳酸氢钠;二氧化碳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解:(1)堆积的面粉只是小火燃烧,不易发生爆炸,而撒面粉时增大了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面粉剧烈燃烧,引发爆炸;故填: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2)A.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选项说法正确;
B.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里有可能燃烧,如细铁丝,选项说法不正确;
C.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量有关,选项说法正确;
D.CO和N2的混合气体中没有助燃性的气体,所以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AC;(3)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吸收,可以降低温度,若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时,燃烧就会熄灭;故填:降温到着火点以下;(4)①由图1实验可知,该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填:不能燃烧(或不支持燃烧);②盐是由金属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维C泡腾片中的碳酸氢钠、氯化钠属于盐;故填:NaHCO3(或 NaCl);③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使蜡烛熄灭;故填:碳酸氢钠;二氧化碳。
【分析】(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固体粉尘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分析;
(2)根据燃烧不一定发生爆炸及燃烧的条件分析;
(3)根据水灭火原理是降温使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分析;
(4)根据可燃性为化学性质及碳酸氢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