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教材八年级下
《20.1 数据的频数统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实际意义。
2、能根据需要合理分组并填写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直方图。
二、数学思考
经历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
三、问题解决
利用频数分布表与频数直方图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理分组并填写频数分布表。
难点:能根据需要合理分组并填写频数分布表。
教学设计
情景引入
展示一组图片,结合班级近期召开的关于“禁烧秸秆”主题班会,同时播放一段相关视频,让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展示问题1
问题1 进行某市“空气质量情况调查”,从当地气象部门提供资料中,任意抽取30天的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数据如下:
30 77 127 53 98 130 57 153
83 32 40 85 167 64 184 201
66 38 87 42 45 90 45 77
235 45 113 48 92 243
提问: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谈谈某地空气质量情况吗?
出示 国家环保局公布<<空气质量级别表>>
空气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250 251-300
空气质量级别 I级 优 II级 良 III级1 轻微污染 III级2轻度污染 IV级1 中度污染 IV级2中度重污染
目的: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的关系,并请学生根据上表将问题1中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把数据按上述级别分成0-50,51-100,101-150,151-200,201-250共5个组,进行整理,得下表:
空气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250
天数 9 12 3 3 3
提问:(1)你能说说这30天里的空气质量情况吗?
(2)你能估计一下该地今年(按365天计算)空气质量达到优级别的天数吗?
对于收集杂乱的数据,我们要进行分析,把相差不大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分组,整理统计,从而知道哪一个范围数据多或少,这样便能反映数据整体分布的规律。进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思考探究
我校体育老师想对八年级全体学生一周内平均每天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单位min)有所了解,从中随机抽查了40名学生,结果如下:
40 21 35 24 40 38 23 52 35 62
36 15 51 45 42 40 32 43 36 34
53 38 40 39 32 45 40 50 45 40
50 26 45 40 45 35 40 42 45 40
提问:通过这组数据,你能了解到什么情况呢?一般情况下,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呢?
在教师引导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共同得出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
计算这批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学生找出这批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作差:62-15=47,由此可知这批数据的变动范围。
决定组距和组数
教师向学生介绍组距和组数的概念: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间的距离。将这批数据分组,如果每组组距相同,并取组距为8,那么
组数=即把数据分成6组。
(3)决定分点。
将数据按照8min的组距分组,从15开始,分成15~23,23~31,31~39,39~47,47~55,55~63这6组。这时,我们发现数据23,39正好落在分点上,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属于哪一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般的把表示分点的数比原数据多取一位小数,并把第一组的起点定为比最小的数据稍小一点的数,如把第一组的起点定为14.5,这样所分的6个组是:
14.5~22.5, 22.5~30.5, 30.5~38.5
38.5~46.5, 46.5~54.5,54.5~62.5
(4)列频数分布表。
向学生介绍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师生共同绘制频数分布表,完成所发的数据表格。
说明:一般的数据越多,分的组数越多,当数据在100以内时,可分成5~12组,并且要注意数据的“不重不漏”,使每一个数据都能且只能落在一个组内。组据一般相同,也可以不同。
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应用1与应用2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评价。
课堂小结
你学习了那些知识?
收获了哪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作业布置
必做题
习题20.1 第1,2, 4 题
2、选做题
习题20.1第3,5 题
板书设计
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
频数、频率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