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之一是( )
A.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C.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 D.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
2.“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日耳曼人确立了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3.中世纪西欧的封臣效忠封君:“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最关键因素是()
A.农奴 B.武器 C.封土 D.爵位
4.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下表为班图人大迁徙的概况。据表中信息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路线 概况
西线 最早的迁徙路线,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向南迁徙的人最多,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东线 11世纪时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 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的先进生产方式
B.促使撒哈拉以南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衰落的进程
D.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
6.1574年,(西班牙)两艘马尼拉大商帆从墨西哥西海岸启航,横渡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在马尼拉,用白银换取中国的丝绸、棉布、瓷器等物品,再将这些物品运往墨西哥,时称“大帆船贸易”。大帆船贸易()
A.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B.引发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C.直接推动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D.改变了墨西哥的生产方式
7.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
A.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了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8.下表是英国城市人口在全国占比数据。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01 1841 1851 1861
城市人口占比% 33.8% 48.3% 54% 58.7%
A.政府政策的鼓励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自由贸易的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9.有学者认为,英国议会的两院制适应了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分享政权的需要,它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是英国宪政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保证了英国的高度稳定。材料表明英国()
A.英国民主进程充满妥协 B.民主政体成为世界典范
C.两院制顺应了时代潮流 D.上下两院存在权力制衡
10.据统计,1851-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医药和教育领域的就业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5.68%。1851-1911年女性职员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表明( )
A.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B.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占优势
C.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转变 D.妇女参政意识增强
11.“《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该《宣言》( )
A.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B.标志着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C.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D.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12.国家间一般以天然地理特征为国界线,导致下图中非洲国家国界线规整平直的原因是()
A.非洲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B.丛林和沙漠等天然屏障的阻隔
C.列强瓜分非洲时进行“地图上作业” D.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
13.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1879年非洲第一个政党-埃及祖国党成立时,响亮地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上述两个口号分别属于( )
A.自由主义、沙文主义 B.种族主义、爱国主义
C.理想主义、人文主义 D.扩张主义、民族主义
14.“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炸弹的爆炸......他建议同伴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材料上"他领导的运动( )
A.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立状态
C.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D.使本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15.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
A.维也纳体系 B.凡尔赛体系 C.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16.20世纪30年代时,世界范围的知识分子纷纷前往苏联进行参观,正如一位美国教授所说“现在只有苏俄值得一看。别国,连美国在内,都是束手无策,唯独苏俄一往直前”。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爆发经济危机
B.B.资本主义制度比苏联的制度落后
C.苏联市场经济体制赢得极大优势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世界联系不断加强(18分)
材料一 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三 15-17世纪,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大量减少。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 等《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指出亚历山大帝国沟通了哪些古代文明?结合材料说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8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15-17世纪欧洲航海探险对加强世界联系产生的影响。(6分)
18.(1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种植园奴隶经济的崛起将美洲送进了大西洋经济交往体系中的乡村地位,充当了欧洲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角色,民族经济发展因素受到严重阻碍。但是,大西洋经济交往体系的建立使美洲辽阔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发,交往提供了美洲了解世界市场与欧洲甚至亚洲社会的机遇与条件,也提供了直接学习西欧先进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思想、技术与经营方式的条件。
——陈雄章:《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变迁-18世纪世界历史横向发展透视》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美洲相联系的大西洋经济交往是如何形成的?(2分)指出这种经济交往给美洲带来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二 到18世纪下半期,拉美殖民地社会经济冲破了宗主国的种种限制而缓慢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生产纺织品、皮革、陶器、铁器、玻璃、糖等手工工场及造船厂......随着经济的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摆脱宗主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而推动着殖民地走上争取独立斗争的道路。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拉丁美洲走上争取民族独立道路的背景有哪些?(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1929年被斯大林称为是大转变的一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已定,“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急风暴雨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国有经济在工业产值中已经占了绝对优势。随着新经济政策被抛弃,苏联模式开始形成。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但忽视效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一直为2:2:6,直到苏联解体。
——摘编自孙代尧《苏联模式的历史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及“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8分)
六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BCCDDACBACDCDCBD
17.(1)特点:独立发展;各具特色;相互渗透。(2点4分)
(2)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4分)
特点:承袭希腊的传统,并与东方文化交融;是一种多民族的文化: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4分)
(3)影响:促进了全球贸易和商业交流;推动了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的结构;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3点6分)
18.(1)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贸易中心逐渐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早期的殖民扩张(或者三角贸易)促进美洲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发展,使其卷入世界市场中来;(任一点2分,共2分)
影响:①沦为欧洲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民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分)②土地得到开发,能够了解世界市场和欧亚社会并可以直接进行学习;(2分)③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了沉重灾难。(2分)
(2)背景: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欧洲殖民者长期的压迫;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每点2分,共8分)
19(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4分)
措施: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特点:高速度;重视国防;优先发展重工业;指令性强;公有制经济。(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影响: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奠定基础;提高国际地位;高度集权;经济结构比例失调。(4分,积极与消极方面各答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