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章末检测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八上·姜堰期中)某人尿检时发现尿液中出现了血细胞,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肾小球 B.肾小管 C.输尿管 D.肾小囊
【答案】A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掉,因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2.(2020九上·景泰期中)在健康人体内,肾小球和肾小囊中流动着的液体分别( )
A.血液,原尿 B.血液,尿液 C.原尿,尿液 D.尿液,血液
【答案】A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肾小球内流的液体是血液,肾小囊中流动的液体是原尿。故答案为:A。
【分析】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3.(2020八上·靖江期中)下列生理过程不属于排泄的是( )
A.呼吸 B.排大便 C.排尿 D.排汗
【答案】B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
【解析】【解答】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故B符合题意。
【分析】排泄: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4.(2020八上·靖江期中)在人体内,连接肾脏和膀胱的器官是( )
A.输尿管 B.尿道 C.肾小管 D.毛细血管
【答案】A
【知识点】泌尿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输尿管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膀胱是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排尿的通道。因此,在人体内,连接肾脏和膀胱的器官是输尿管。故答案为:A。
【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示如下:
5.(2020八上·姜堰期中)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用医用听诊器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B.用肉眼观察肾脏的肾单位
C.用手捏的方法辨认猪心脏的左右
D.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
【答案】B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肾的结构与功能;观察人血的永久装片
【解析】【解答】A.听诊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固体传声带动气体传声,则声音经过它后会变大。用听诊器能听到心脏扑通的跳动声,不符合题意。
B.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人体的每个肾脏由大约一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囊、肾小球组成。肾单位小,不能用肉眼观察肾脏的肾单位,符合题意。
C.要判断心脏的左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手捏心室壁,厚的一侧是心脏的左边,不符合题意。
D.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需要用显微镜才观察得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常用的探究器具的分类,有许多种,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观察器具、解剖器具、计量器具、加热器具和通用器具等.
生物实验所用器具分类如下:
(1)观察器具:放大镜,显微镜.
(2)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3)计量器具:量筒,天平.
(4)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
(5)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钥匙.故解剖器的种类主要包括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实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6.(2020八上·赣榆月考)在肾脏结构中,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肾小球 B.肾小体 C.肾单位 D.肾小囊
【答案】C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每个肾脏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所以在人体肾脏中,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肾单位。
故答案为:C。
【分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7.(2020·滨州)肾是主要的排泄器官,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B.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C.肾单位中有两处毛细血管网
D.肾静脉血液中尿素含量高于肾动脉
【答案】D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两个结构,A正确。
B.每个肾脏大约由120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B正确。
C.肾单位中有两处毛细血管网,即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C正确。
D.肾动脉中的尿素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后,以尿的形式排出,所以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的尿素含量低,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每个肾由大约一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8.(2020·黑龙江)健康人的肾脏中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同含有的物质是( )
A.蛋白质、血细胞、无机盐 B.血细胞、葡萄糖、尿素
C.水、蛋白质、血细胞 D.水、无机盐、尿素
【答案】D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因此在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同含有的物质是水、尿素和无机盐。故答案为:D。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3)血浆、原尿和尿液三者的成分如表:
物质 尿液(克/100毫升) 原尿(克/100毫升) 血浆(克/100毫升)
葡萄糖 0.0 0.1 0.1
无机盐 1.6 0.75 0.75
蛋白质 0.0 0.0 7.0
尿素 2.0 0.03 0.03
尿酸 0.05 0.003 0.003
9.(2020七下·郴州期末)学校举行运动会,跑步比赛中运动员奋力向前、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上述现象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
①保护 ②排泄 ③调节体温 ④感受外界刺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汗腺分泌的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等,因此皮肤还具有排泄作用。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量增多,需要通过扩张血管和增加汗液分泌来调节体温,同时随汗液排出体内产生的一部分废物,因此这体现了皮肤的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皮肤是人体内面积最大的器官,其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10.(2020·京山模拟)曲线图是一种数学模型,借助于曲线图可以使许多生物学规律更加直观,下列关于生物学规律的曲线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图甲曲线表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bc段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肺内气压增大
B.若图乙中y轴表示正常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则AB段表示肾小管
C.图丙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血管a、b、c时,血液含氧量与血压的变化,则a是肺动脉,b是肺部的毛细血管网,c是肺静脉
D.若图丁曲线表示血液中各成分的变化,则曲线B可以表示血液流经小肠过程中血液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答案】B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A、若图甲曲线表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那在bc段,肺容积减小,表示呼气,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气压,气体出肺,A说法正确。
B、若图乙中y轴表示正常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在AB段时,葡萄糖含量降低,直至为0,是因为在肾小管内发生了重吸收作用,葡萄糖全部吸收返回血液,B说法正确。
C、图丙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血管a、b、c时,血液含氧量与血压的变化时,图中可以看出,在c血管处氧气含量增加,那c为肺静脉,a为肺动脉,C说法正确。
D、若图丁曲线表示血液中各成分的变化,图中曲线B表示成分的下降过程,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所有经过小肠时,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狐增加,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呼吸、消化。血液循环、代谢废物的排出等基础知识,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重点内容,需要理解并熟记各知识点并注意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中,肺内气压的变化、呼吸肌所处的状态等基础知识,需要明确:在人体的血液循环中,动脉血管中不一定流动着动脉血,静脉血管中不一定流动着静脉血,肺动脉流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脉血。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17·青岛)我们剧烈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同时有机物的消耗增加,补充糖类食物是恢复体力的最有效方法.淀粉是人体的主要糖类来源,它进入体内被组织细胞利用需经一系列的生理过程.图一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装置,图二是某人在一次呼吸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三是淀粉的消化终产物进入血液和组织细胞的过程及部分相关代谢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现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三份,两份处理为碎肩,一份保持馒头块,设计了图一中的三组实验,具体估做去如下:
①组试管加入馒头碎肩与2毫升清水,充分搅拌;②组试管加入馒头块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③组试管加入馒头碎肩与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
若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进行探究时,应选取 实验装置.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37℃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 组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 .
(2)图三中,淀粉的消化终产物经过程① 进入血液,来自过程②的氧透过 进入血液,最终氧和葡萄糖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的 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3)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通过图三中过程③排出体外.此过程对应图二中曲线 段,此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 状态.
(4)细胞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等废物主要由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180升,而实际每天排尿约1.5升,这是因为图三中[ ] .如果一个人的尿液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则发生病变的结构可能是 .
【答案】(1)②③;③;③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2)吸收;毛细血管壁;线粒体
(3)BC;舒张
(4)⑤;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解:(1)若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进行探究时,应选取②③实验装置.③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③号试管内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②号试管中的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没有被完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也变蓝色.①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2)淀粉最终分解成葡萄糖,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经过过程①吸收进入循环系统,随着血液运往全身各处.气体②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的线粒体里,参与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图二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肋间肌舒张,肋骨下移.(4)由分析知道:尿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含氮废物等.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l50L,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L,这是由于图三中⑤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如果一个人的尿液中出现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则最有可能发生病变的是图中的④肾小球,其通透性过大.
故答案为:(1)②③;①;①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2)吸收;毛细血管壁;线粒体(3)BC;舒张(4)⑤;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
【分析】1、“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2、图三表示了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得的氧气和通过消化系统获得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走.①表示吸收、②表示氧气、③表示二氧化碳、④表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⑤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2.(2020七下·郓城期末)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为人体下肢某处组织细胞与周边血管内血流方向示意图,血管A内流的是 血。血管C内的血液最先流入心脏的哪个腔 。分布在人体下肢处的静脉血管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 。
(2)血管B的管腔很细小,有些部位只容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此为 血管。
(3)若A中流动的是静脉血,C中流动的是动脉血,则B是 处的毛细血管网。
(4)若B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网,则在A、C内流动的都是 血。
(5)若B为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在B处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
【答案】(1)动脉;右心房;静脉瓣
(2)毛细
(3)肺(泡)
(4)动脉
(5)(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知识点】血管;血液循环的途径;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流入下肢毛细血管的血管是体动脉,内流动脉血,经过下肢毛细血管的气体和物质交换后,血液由含氧和营养物质多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和营养物质少的静脉血,经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四肢静脉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2)B是连接最小静脉和动脉的血管,是毛细血管,其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3)血液由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使血液由静脉血转变成动脉血。因此“若A中流动的是静脉血,C中流动的是动脉血”,则B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B处完成的生理活动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4)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它是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的,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所以若B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网,则在A、C内流动的都是动脉血。(5)若B为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在B处完成的生理活动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分析】(1)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变化;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一般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2)图中,从图中可以看出A血管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C是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B是毛细血管。
13.(2020八上·靖江期中)下图是人肾单位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肾单位包括[ ] 、[ ] 和[ ] 三部分。([ ]内填编号, 填文字)
(2)尿液形成的第一个过程是 ,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的水、无机盐、 和 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 。
尿液形成的第二个过程是 ,在这个过程中,全部的 被重新吸收会毛细血管中。
(3)小红的父亲在排尿时发现尿液呈现红色,请你推测一下,出现异常的部位可能位于图中的 (填写结构名称)。
【答案】(1)④;肾小囊;⑤;肾小球;⑥;肾小管
(2)滤过;尿素;葡萄糖;原尿;重吸收;葡萄糖
(3)肾小球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肾单位有④肾小囊、⑤肾小球、⑥肾小管构成,其中后两者构成肾小体。(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3)正常情况下,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是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到原尿里的,只有肾小球发生炎症时,其通透性过大,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才能滤过到原尿并进入尿液。
【分析】识图: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毛细血管、④-肾小囊、⑤肾小球、⑥-肾小管。
1、肾单位的组成如下:
2、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4.(2020七下·安丘期中)图示为泌尿系统和肾单位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血液a与血液b相比,成分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血液a首先流回心脏的 。
(2)[ ] 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由图二中 构成的。(填序号)
(3)用图一中的序号与箭头写出尿产生及排出的途径 。尿液中的尿素最早是从图二中的[ ] 分离出血液的。
(4)图二所示的各结构中尿素含量最高的是 (填序号)。
(5)[4]中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的不同之处是 ,这是由 造成的。
(6)图二中,当血液流经[ ] 时,完成了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答案】(1)氧气、尿素和营养物质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右心房
(2)③;肾脏;3、4、5
(3)③→④→⑤→⑥;3;肾小球
(4)6
(5)不含大分子蛋白质;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6)7;肾小管外毛细血管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解:(1)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等。这些物质进入肾小管外部的毛细血管,被送回血液。剩下的其他物质,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血液从肾脏流出的是含尿素较少的静脉血。静脉血随血液循环由下腔静脉运回右心房。因此,图一中血液a与血液b相比,成分发生的明显变化是氧气、尿素和营养物质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血液a首先流回心脏的右心房。(2)构成人体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构成。因此,③肾脏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由图二中3肾小球、4肾小囊、5肾小管构成的。(3)泌尿系统包括③肾脏,④输尿管,⑤膀胱,⑥尿道,尿液由产生到排出的途径是:③→④→⑤→⑥.尿素是尿液的成分之一,主要由泌尿系统排出,在该排泄途径中,尿素在图二中3肾小球处与血液分离,最终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4)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所以,6收集管内尿素含量最高。(5)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肾小囊中的液体成分与血液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一般没有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因此,4肾小球中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的不同之处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这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造成的。(6)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因此,图二中,当血液流经7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完成了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分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构成人体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构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原尿与血浆相比较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尿液与原尿相比较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即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如图所示:
15.(2020七下·醴陵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血浆、原尿、尿液的各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下表列出了三种液体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单位:克/100毫升),请根据该表回答有关问题。
种类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A 0 0.1 0.9 0.03
B 0 0 1.1 1.8
C 8 0.1 0.9 0.03
(1)C中的蛋白质含量为8克/100毫升。而A、B中的为0克/100毫升。这说明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被 过滤到 中。
(2)A中的葡萄糖含量为0.1克/100毫升,而B中的为0克/100毫升,这说明A中全部葡萄糖被 重新 回血液了。A中的尿素含量与C中的一样,均为0.03克/100毫升,而B中的却为1.8克/100毫升,这是由于尿素 ( 填“能”或“不能”)被重新吸收。
(3)B为 ;如果某人的该液体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那么这个人的 有可能出现了病变。
【答案】(1)肾小球;肾小囊
(2)肾小管;吸收;不能
(3)尿液;肾小球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原尿与血浆相比较原尿中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原尿与尿液相比较,尿液中没有葡萄糖。C血浆流经肾小球时,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不能过滤大分子蛋白质,把大分子的蛋白质留在了血浆内,这样C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为8克/100毫升,而A原尿、B尿液中的为0克/100毫升。所以C中的蛋白质含量为8克/100毫升。而A、B中的为0克/100毫升。这说明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2)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因此,A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为0.1克/100毫升,而B尿液中的为0克/100毫升,这说明A原尿中全部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了。A原尿中的尿素含量与C血浆中的一样,均为0.03克/100毫升,而B尿液中的却为1.8克/100毫升,这是由于尿素不能被重新吸收。
(3)通过(2)分析可知,B为尿液,血浆流经肾小球时,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不能过滤大分子蛋白质,把大分子的蛋白质留在了血液内,如果某人的尿液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那么这个人的肾小球有可能出现了病变。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
16.(2020九上·景泰期中)下表中的液体样本为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表中的数据为各样本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单位:克/100毫升)。请比较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成分 样本A 样本B 样本C
水 98 90 96
蛋白质 0.03 8 0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72 0.72 1.1
尿素 0.03 0.03 1.8
(1)样本A是 ,与样本B相比,其蛋白质的含量大幅度降低,主要是由肾小球的 作用。
(2)样本A中蛋白质含量高,这说明此人 发生了病变。
(3)样本C中尿素的含量是样本A中的60倍,这是由于 所导致。
(4)健康人的样本C中不含葡萄糖,但当一次摄入过多的糖时,样本C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这说明 。
(5)表中的样本B是 ,样本C是 。
【答案】(1)原尿;过滤
(2)肾小球
(3)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的水而没有吸收尿素
(4)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有一定限度
(5)血浆;尿液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样本A 含有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质,因此是原尿;样本B含有葡萄糖和较多的蛋白质,因此是血浆;样本C不含有葡萄糖、蛋白质,而含有较多的尿素,因此是尿液。样本A是原尿,与样本B血浆相比,其蛋白质的含量大幅度降低,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样本A中蛋白质含量高,说明此人肾小球病变,通透性过大。
(3)样本C中尿素的含量是样本A中的60倍,原因是肾小管能将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回血液中,将剩余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水分,导致尿素浓度大大提升。
(4)健康人的样本C即尿液中不含葡萄糖,但当一次摄入过多的糖时,样本C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这说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有一定限度。
(5)表中的赝本B含有大分子蛋白质,是血浆;样本C不含葡萄糖和但编织,尿水含量最高,是尿液。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17.(2020七下·新罗期末)下图甲、乙分别是泌尿系统示意图与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形成尿液的是[①] 。“B超”检查需“憋尿”,此时尿液暂时贮存在[ ]中。
(2)血液中的尿素、尿酸、葡萄糖、水、无机盐等通过肾小球的 作用在乙图的[⑥] 处形成原尿。
(3)当原尿流经[⑦]时,其中大部分 、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吸收到 ,剩余的液体最终形成尿液流到[⑧]。
(4)肾炎患者的尿液中会出现红细胞、蛋白质等。根据肾脏的结构分析,其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乙图中的[ ]。
【答案】(1)肾脏;③
(2)滤过;肾小囊
(3)水;血液
(4)⑤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①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③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排尿反射受大脑的控制。因此,甲图中,形成尿液的是①肾脏。“B超”检查需“憋尿”,此时尿液暂时贮存在③膀胱中。(2)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成分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外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因此,血液中的尿素、尿酸、葡萄糖、水、无机盐等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乙图的⑥肾小囊处形成原尿。(3)当健康人的原尿流经⑦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吸收到血液,全部被重吸收回血液的成分是葡萄糖,尿素和多余的水、无机盐一起形成尿液汇入⑧集合管,最后进入肾盂。(4)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所以肾炎患者的尿液中会出现红细胞、蛋白质等。根据肾脏的结构分析,其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乙图中的⑤肾小球。
【分析】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的主要场所。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图中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⑤肾小球、⑥肾小囊、⑦肾小管、⑧集合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章末检测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八上·姜堰期中)某人尿检时发现尿液中出现了血细胞,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肾小球 B.肾小管 C.输尿管 D.肾小囊
2.(2020九上·景泰期中)在健康人体内,肾小球和肾小囊中流动着的液体分别( )
A.血液,原尿 B.血液,尿液 C.原尿,尿液 D.尿液,血液
3.(2020八上·靖江期中)下列生理过程不属于排泄的是( )
A.呼吸 B.排大便 C.排尿 D.排汗
4.(2020八上·靖江期中)在人体内,连接肾脏和膀胱的器官是( )
A.输尿管 B.尿道 C.肾小管 D.毛细血管
5.(2020八上·姜堰期中)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用医用听诊器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B.用肉眼观察肾脏的肾单位
C.用手捏的方法辨认猪心脏的左右
D.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
6.(2020八上·赣榆月考)在肾脏结构中,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肾小球 B.肾小体 C.肾单位 D.肾小囊
7.(2020·滨州)肾是主要的排泄器官,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B.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C.肾单位中有两处毛细血管网
D.肾静脉血液中尿素含量高于肾动脉
8.(2020·黑龙江)健康人的肾脏中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同含有的物质是( )
A.蛋白质、血细胞、无机盐 B.血细胞、葡萄糖、尿素
C.水、蛋白质、血细胞 D.水、无机盐、尿素
9.(2020七下·郴州期末)学校举行运动会,跑步比赛中运动员奋力向前、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上述现象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
①保护 ②排泄 ③调节体温 ④感受外界刺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2020·京山模拟)曲线图是一种数学模型,借助于曲线图可以使许多生物学规律更加直观,下列关于生物学规律的曲线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图甲曲线表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bc段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肺内气压增大
B.若图乙中y轴表示正常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则AB段表示肾小管
C.图丙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血管a、b、c时,血液含氧量与血压的变化,则a是肺动脉,b是肺部的毛细血管网,c是肺静脉
D.若图丁曲线表示血液中各成分的变化,则曲线B可以表示血液流经小肠过程中血液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17·青岛)我们剧烈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同时有机物的消耗增加,补充糖类食物是恢复体力的最有效方法.淀粉是人体的主要糖类来源,它进入体内被组织细胞利用需经一系列的生理过程.图一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装置,图二是某人在一次呼吸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三是淀粉的消化终产物进入血液和组织细胞的过程及部分相关代谢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现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三份,两份处理为碎肩,一份保持馒头块,设计了图一中的三组实验,具体估做去如下:
①组试管加入馒头碎肩与2毫升清水,充分搅拌;②组试管加入馒头块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③组试管加入馒头碎肩与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
若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进行探究时,应选取 实验装置.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37℃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 组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 .
(2)图三中,淀粉的消化终产物经过程① 进入血液,来自过程②的氧透过 进入血液,最终氧和葡萄糖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的 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3)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通过图三中过程③排出体外.此过程对应图二中曲线 段,此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 状态.
(4)细胞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等废物主要由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180升,而实际每天排尿约1.5升,这是因为图三中[ ] .如果一个人的尿液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则发生病变的结构可能是 .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2.(2020七下·郓城期末)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为人体下肢某处组织细胞与周边血管内血流方向示意图,血管A内流的是 血。血管C内的血液最先流入心脏的哪个腔 。分布在人体下肢处的静脉血管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 。
(2)血管B的管腔很细小,有些部位只容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此为 血管。
(3)若A中流动的是静脉血,C中流动的是动脉血,则B是 处的毛细血管网。
(4)若B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网,则在A、C内流动的都是 血。
(5)若B为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在B处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
13.(2020八上·靖江期中)下图是人肾单位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肾单位包括[ ] 、[ ] 和[ ] 三部分。([ ]内填编号, 填文字)
(2)尿液形成的第一个过程是 ,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的水、无机盐、 和 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 。
尿液形成的第二个过程是 ,在这个过程中,全部的 被重新吸收会毛细血管中。
(3)小红的父亲在排尿时发现尿液呈现红色,请你推测一下,出现异常的部位可能位于图中的 (填写结构名称)。
14.(2020七下·安丘期中)图示为泌尿系统和肾单位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血液a与血液b相比,成分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血液a首先流回心脏的 。
(2)[ ] 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由图二中 构成的。(填序号)
(3)用图一中的序号与箭头写出尿产生及排出的途径 。尿液中的尿素最早是从图二中的[ ] 分离出血液的。
(4)图二所示的各结构中尿素含量最高的是 (填序号)。
(5)[4]中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的不同之处是 ,这是由 造成的。
(6)图二中,当血液流经[ ] 时,完成了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5.(2020七下·醴陵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血浆、原尿、尿液的各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下表列出了三种液体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单位:克/100毫升),请根据该表回答有关问题。
种类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A 0 0.1 0.9 0.03
B 0 0 1.1 1.8
C 8 0.1 0.9 0.03
(1)C中的蛋白质含量为8克/100毫升。而A、B中的为0克/100毫升。这说明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被 过滤到 中。
(2)A中的葡萄糖含量为0.1克/100毫升,而B中的为0克/100毫升,这说明A中全部葡萄糖被 重新 回血液了。A中的尿素含量与C中的一样,均为0.03克/100毫升,而B中的却为1.8克/100毫升,这是由于尿素 ( 填“能”或“不能”)被重新吸收。
(3)B为 ;如果某人的该液体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那么这个人的 有可能出现了病变。
16.(2020九上·景泰期中)下表中的液体样本为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表中的数据为各样本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单位:克/100毫升)。请比较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成分 样本A 样本B 样本C
水 98 90 96
蛋白质 0.03 8 0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72 0.72 1.1
尿素 0.03 0.03 1.8
(1)样本A是 ,与样本B相比,其蛋白质的含量大幅度降低,主要是由肾小球的 作用。
(2)样本A中蛋白质含量高,这说明此人 发生了病变。
(3)样本C中尿素的含量是样本A中的60倍,这是由于 所导致。
(4)健康人的样本C中不含葡萄糖,但当一次摄入过多的糖时,样本C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这说明 。
(5)表中的样本B是 ,样本C是 。
17.(2020七下·新罗期末)下图甲、乙分别是泌尿系统示意图与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形成尿液的是[①] 。“B超”检查需“憋尿”,此时尿液暂时贮存在[ ]中。
(2)血液中的尿素、尿酸、葡萄糖、水、无机盐等通过肾小球的 作用在乙图的[⑥] 处形成原尿。
(3)当原尿流经[⑦]时,其中大部分 、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吸收到 ,剩余的液体最终形成尿液流到[⑧]。
(4)肾炎患者的尿液中会出现红细胞、蛋白质等。根据肾脏的结构分析,其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乙图中的[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掉,因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2.【答案】A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肾小球内流的液体是血液,肾小囊中流动的液体是原尿。故答案为:A。
【分析】尿的形成过程是: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3.【答案】B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
【解析】【解答】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故B符合题意。
【分析】排泄: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4.【答案】A
【知识点】泌尿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输尿管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膀胱是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排尿的通道。因此,在人体内,连接肾脏和膀胱的器官是输尿管。故答案为:A。
【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示如下:
5.【答案】B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肾的结构与功能;观察人血的永久装片
【解析】【解答】A.听诊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固体传声带动气体传声,则声音经过它后会变大。用听诊器能听到心脏扑通的跳动声,不符合题意。
B.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人体的每个肾脏由大约一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囊、肾小球组成。肾单位小,不能用肉眼观察肾脏的肾单位,符合题意。
C.要判断心脏的左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手捏心室壁,厚的一侧是心脏的左边,不符合题意。
D.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需要用显微镜才观察得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常用的探究器具的分类,有许多种,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观察器具、解剖器具、计量器具、加热器具和通用器具等.
生物实验所用器具分类如下:
(1)观察器具:放大镜,显微镜.
(2)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3)计量器具:量筒,天平.
(4)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
(5)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钥匙.故解剖器的种类主要包括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实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6.【答案】C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每个肾脏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所以在人体肾脏中,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肾单位。
故答案为:C。
【分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7.【答案】D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两个结构,A正确。
B.每个肾脏大约由120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B正确。
C.肾单位中有两处毛细血管网,即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C正确。
D.肾动脉中的尿素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后,以尿的形式排出,所以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的尿素含量低,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每个肾由大约一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8.【答案】D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因此在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同含有的物质是水、尿素和无机盐。故答案为:D。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3)血浆、原尿和尿液三者的成分如表:
物质 尿液(克/100毫升) 原尿(克/100毫升) 血浆(克/100毫升)
葡萄糖 0.0 0.1 0.1
无机盐 1.6 0.75 0.75
蛋白质 0.0 0.0 7.0
尿素 2.0 0.03 0.03
尿酸 0.05 0.003 0.003
9.【答案】C
【知识点】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汗腺分泌的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等,因此皮肤还具有排泄作用。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量增多,需要通过扩张血管和增加汗液分泌来调节体温,同时随汗液排出体内产生的一部分废物,因此这体现了皮肤的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皮肤是人体内面积最大的器官,其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10.【答案】B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A、若图甲曲线表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那在bc段,肺容积减小,表示呼气,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气压,气体出肺,A说法正确。
B、若图乙中y轴表示正常人肾单位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在AB段时,葡萄糖含量降低,直至为0,是因为在肾小管内发生了重吸收作用,葡萄糖全部吸收返回血液,B说法正确。
C、图丙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血管a、b、c时,血液含氧量与血压的变化时,图中可以看出,在c血管处氧气含量增加,那c为肺静脉,a为肺动脉,C说法正确。
D、若图丁曲线表示血液中各成分的变化,图中曲线B表示成分的下降过程,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所有经过小肠时,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狐增加,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呼吸、消化。血液循环、代谢废物的排出等基础知识,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重点内容,需要理解并熟记各知识点并注意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中,肺内气压的变化、呼吸肌所处的状态等基础知识,需要明确:在人体的血液循环中,动脉血管中不一定流动着动脉血,静脉血管中不一定流动着静脉血,肺动脉流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脉血。
11.【答案】(1)②③;③;③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2)吸收;毛细血管壁;线粒体
(3)BC;舒张
(4)⑤;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解:(1)若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进行探究时,应选取②③实验装置.③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③号试管内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②号试管中的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没有被完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也变蓝色.①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2)淀粉最终分解成葡萄糖,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经过过程①吸收进入循环系统,随着血液运往全身各处.气体②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的线粒体里,参与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图二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肋间肌舒张,肋骨下移.(4)由分析知道:尿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含氮废物等.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l50L,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L,这是由于图三中⑤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如果一个人的尿液中出现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则最有可能发生病变的是图中的④肾小球,其通透性过大.
故答案为:(1)②③;①;①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2)吸收;毛细血管壁;线粒体(3)BC;舒张(4)⑤;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
【分析】1、“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2、图三表示了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得的氧气和通过消化系统获得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走.①表示吸收、②表示氧气、③表示二氧化碳、④表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⑤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2.【答案】(1)动脉;右心房;静脉瓣
(2)毛细
(3)肺(泡)
(4)动脉
(5)(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知识点】血管;血液循环的途径;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流入下肢毛细血管的血管是体动脉,内流动脉血,经过下肢毛细血管的气体和物质交换后,血液由含氧和营养物质多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和营养物质少的静脉血,经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四肢静脉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2)B是连接最小静脉和动脉的血管,是毛细血管,其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3)血液由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使血液由静脉血转变成动脉血。因此“若A中流动的是静脉血,C中流动的是动脉血”,则B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B处完成的生理活动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4)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它是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的,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所以若B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网,则在A、C内流动的都是动脉血。(5)若B为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在B处完成的生理活动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分析】(1)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变化;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一般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2)图中,从图中可以看出A血管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C是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B是毛细血管。
13.【答案】(1)④;肾小囊;⑤;肾小球;⑥;肾小管
(2)滤过;尿素;葡萄糖;原尿;重吸收;葡萄糖
(3)肾小球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肾单位有④肾小囊、⑤肾小球、⑥肾小管构成,其中后两者构成肾小体。(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3)正常情况下,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是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到原尿里的,只有肾小球发生炎症时,其通透性过大,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才能滤过到原尿并进入尿液。
【分析】识图: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毛细血管、④-肾小囊、⑤肾小球、⑥-肾小管。
1、肾单位的组成如下:
2、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4.【答案】(1)氧气、尿素和营养物质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右心房
(2)③;肾脏;3、4、5
(3)③→④→⑤→⑥;3;肾小球
(4)6
(5)不含大分子蛋白质;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6)7;肾小管外毛细血管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解:(1)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等。这些物质进入肾小管外部的毛细血管,被送回血液。剩下的其他物质,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血液从肾脏流出的是含尿素较少的静脉血。静脉血随血液循环由下腔静脉运回右心房。因此,图一中血液a与血液b相比,成分发生的明显变化是氧气、尿素和营养物质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血液a首先流回心脏的右心房。(2)构成人体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构成。因此,③肾脏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由图二中3肾小球、4肾小囊、5肾小管构成的。(3)泌尿系统包括③肾脏,④输尿管,⑤膀胱,⑥尿道,尿液由产生到排出的途径是:③→④→⑤→⑥.尿素是尿液的成分之一,主要由泌尿系统排出,在该排泄途径中,尿素在图二中3肾小球处与血液分离,最终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4)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所以,6收集管内尿素含量最高。(5)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肾小囊中的液体成分与血液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一般没有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因此,4肾小球中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的不同之处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这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造成的。(6)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因此,图二中,当血液流经7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完成了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分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构成人体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构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原尿与血浆相比较原尿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尿液与原尿相比较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即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如图所示:
15.【答案】(1)肾小球;肾小囊
(2)肾小管;吸收;不能
(3)尿液;肾小球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原尿与血浆相比较原尿中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原尿与尿液相比较,尿液中没有葡萄糖。C血浆流经肾小球时,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不能过滤大分子蛋白质,把大分子的蛋白质留在了血浆内,这样C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为8克/100毫升,而A原尿、B尿液中的为0克/100毫升。所以C中的蛋白质含量为8克/100毫升。而A、B中的为0克/100毫升。这说明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
(2)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因此,A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为0.1克/100毫升,而B尿液中的为0克/100毫升,这说明A原尿中全部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了。A原尿中的尿素含量与C血浆中的一样,均为0.03克/100毫升,而B尿液中的却为1.8克/100毫升,这是由于尿素不能被重新吸收。
(3)通过(2)分析可知,B为尿液,血浆流经肾小球时,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不能过滤大分子蛋白质,把大分子的蛋白质留在了血液内,如果某人的尿液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那么这个人的肾小球有可能出现了病变。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
16.【答案】(1)原尿;过滤
(2)肾小球
(3)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的水而没有吸收尿素
(4)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有一定限度
(5)血浆;尿液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样本A 含有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质,因此是原尿;样本B含有葡萄糖和较多的蛋白质,因此是血浆;样本C不含有葡萄糖、蛋白质,而含有较多的尿素,因此是尿液。样本A是原尿,与样本B血浆相比,其蛋白质的含量大幅度降低,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样本A中蛋白质含量高,说明此人肾小球病变,通透性过大。
(3)样本C中尿素的含量是样本A中的60倍,原因是肾小管能将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回血液中,将剩余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水分,导致尿素浓度大大提升。
(4)健康人的样本C即尿液中不含葡萄糖,但当一次摄入过多的糖时,样本C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这说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有一定限度。
(5)表中的赝本B含有大分子蛋白质,是血浆;样本C不含葡萄糖和但编织,尿水含量最高,是尿液。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17.【答案】(1)肾脏;③
(2)滤过;肾小囊
(3)水;血液
(4)⑤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①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③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排尿反射受大脑的控制。因此,甲图中,形成尿液的是①肾脏。“B超”检查需“憋尿”,此时尿液暂时贮存在③膀胱中。(2)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成分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外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因此,血液中的尿素、尿酸、葡萄糖、水、无机盐等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乙图的⑥肾小囊处形成原尿。(3)当健康人的原尿流经⑦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吸收到血液,全部被重吸收回血液的成分是葡萄糖,尿素和多余的水、无机盐一起形成尿液汇入⑧集合管,最后进入肾盂。(4)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所以肾炎患者的尿液中会出现红细胞、蛋白质等。根据肾脏的结构分析,其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乙图中的⑤肾小球。
【分析】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的主要场所。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图中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⑤肾小球、⑥肾小囊、⑦肾小管、⑧集合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