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下册6.3其他生物的呼吸 同步练习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七上·岳池期中)下列选项中,不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
A.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 B.盛开的鲜花
C.煮熟的土豆 D.公园里的柳树
【答案】C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供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而煮熟的土豆已死亡,没有生命现象了,煮熟的土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盛开的鲜花,公园里的柳树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供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
2.(2020七上·酒泉期中)小金鱼的细胞中能够进行呼吸作用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线粒体 D.细胞膜
【答案】C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A.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A错误。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B错误。
C.植物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其中细胞质里有线粒体,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C正确。
D.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有害物质不能轻易进入,有用物质不能随意渗出,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2020·阜新)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A.蒸腾作用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 D.交换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呼吸作用的表达式为: 所以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呼吸作用,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4.(2020八下·中月考)某同学想证明植物的叶具有呼吸作用,下面哪项条件是必需的?( )
A.必须在光下进行 B.必须在暗处进行
C.必须在最适宜温度下进行 D.必须选择被子植物
【答案】B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植物的叶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在光下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会被光合作用吸收,使呼吸作用的效果不明显;在暗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想证明植物的叶具有呼吸作用,必须在暗处(无光)进行实验。故答案为:B。
【分析】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5.(2020七上·汽开区期末)萌发的种子会释放出热量,热量来自( )
A.二氧化碳 B.有机物的分解
C.水 D.周围的环境
【答案】B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解: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是一个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即: 。因此萌发的种子释放的热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
6.(2020七上·汽开区期末)夜晚睡觉时,漆黑的卧室里摆放了很多盆栽花卉,对人体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供给人们更多的氧气 B.会与人体争夺氧气
C.能增加空气湿度 D.供给人体营养
【答案】B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解:光合作用需要光,花卉在夜间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卧室内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人的呼吸作用也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样人、花争氧,使卧室内的氧气过少,二氧化碳过多,不利于人体健康。故答案为:B
【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7.(2019·江西)如图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植物进行的两种生理活动。曲线a、b分别表示( )
A.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B.蒸腾作用、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D.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解: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在一天的24小时中只有白天有光的时候进行,大约6时至18时之间进行,而呼吸作用不受光的限制,在24小时中都能进行,所以图中的a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曲线,b表示的是呼吸作用的曲线。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8.(2020八上·郑州期末)下列关于鱼的呼吸和鱼鳃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呼吸时,鱼口和鳃盖后缘同时张开和闭合
B.图2中标号①和②代表的结构分别是鳃盖和鳃丝
C.鳃丝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D.水从鳃盖后缘流出时,水中的氧气含量会减少
【答案】A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是用鳃呼吸,呼吸过程中鱼通过张口时水从口中进入,通过鳃丝的毛细血管时,溶解于水中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水中通过鳃盖后缘流出,这样通过口与鳃盖后缘的交替张合就完成了呼吸,A错误。
由图可知:①是鳃盖,②是鳃丝,鳃丝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B正确。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适于水中生活,C正确。
水由鱼的口进入,经鱼鳃、鳃盖后缘流出时,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D正确。
【分析】(1)图中①是鳃盖,②是鳃丝。(2)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进入流经鳃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
9.(2020八上·麻城月考)青蛙依靠什么呼吸( )
A.用肺呼吸 B.只用皮肤辅助呼吸
C.用鳃呼吸 D.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
【解析】【解答】两栖动物肺不发达,其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青蛙是两栖动物依靠“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故答案为:D。
【分析】(1)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2)青蛙的幼体蝌蚪用鳃呼吸;成体青蛙用肺呼吸,皮肤裸露、湿润辅助呼吸;在冬眠时主要用皮肤呼吸。
10.(2019八上·朝阳期中)鸟类的双重呼吸是指( )
A.肺和气囊都能进行呼吸
B.肺和气囊都完成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C.吸气时,肺吸收氧气;呼气对,气囊吸收氧气
D.吸气和呼气时,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D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鸟类的体内有很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鸟类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而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故答案为:D。
【分析】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它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16八上·仙游期中)为探究植物的生理作用,小明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三个实验。请据图分析(注: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实验一中,A瓶装有萌发的种子,B瓶装有煮熟的种子。小明观察到A瓶蜡烛熄灭,证明种子的呼吸作用吸收了 。实验中B瓶起 作用。
(2)实验二中,为消耗叶片原有的淀粉,小明应先将C、D两装置放在 环境中一昼夜。再将两个装置放在光下2小时,分别摘取一叶片,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到[ ]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 。
(3)实验三中,小明发现[ ]装置的塑料袋内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水分主要是通过蒸腾作用从 散失的。
【答案】(1)消耗氧气;对照
(2)黑暗;D;二氧化碳
(3)E;叶片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瓶内的氧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煮熟的种子已没有生命力,不再进行呼吸作用,瓶内的氧气不会减少;因此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A瓶萌发的种子的瓶子里,蜡烛熄灭,因为该瓶内氧气被种子的呼吸作用利用了;B瓶起对照作用;
(2)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植物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暗处理后,再将C、D两个装置放在光下2小时,分别摘取一叶片,并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到的现象是:D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证明绿色植物制造淀粉需要二氧化碳,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F塑料袋内的枝条除去其全部叶片;E塑料袋内的枝叶保持完整,因此蒸腾作用最旺盛,故水珠最多的应是E塑料袋。该实验说明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因此剪去部分枝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强度,减少水分的散失。
故答案为:(1)消耗氧气;对照;(2)黑暗;D;二氧化碳;(3)E;叶片
【分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2.(2017七上·黄石港期末)根据题意填空
(1)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 组织.
(2)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 .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实质是 .
(4)植物体的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 上的过程叫传粉.
(5)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 .
【答案】(1)细胞群
(2)单细胞生物
(3)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柱头
(5)植被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1)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2)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3)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满足各种生命活动需要.(4)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5)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包括草原、荒漠、热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等植被类型.
【分析】(1)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2)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简单,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最原始、最低等的生物.(3)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的特征.(4)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5)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13.(2020·龙东模拟)呼吸是动物重要的生理特征,不同的动物的呼吸结构或器官差异很大,但功能都是最大限度的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请结合下面的图解和有关实验分析回答问题:
(1)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A用[ ] 呼吸。
(2)观察B时,要经常往其体表滴水以保持湿润,原因是 ;
(3)观察C时,发现它已具有了呼吸器官[ ] ;
(4)观察D时,发现其体表具有与体内气管相连的[ ] ,它是气体出入的门户。
(5)为探究E的呼吸特点,某兴趣小组利用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会由蓝变黄)针对E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对图示现象的合理解释是:鱼的鳃是由密布毛细血管的鳃丝构成,水经过鳃丝时,能与其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使 ,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由蓝变黄。
【答案】(1)1;表膜
(2)维持正常的呼吸
(3)2;鳃
(4)3;气门
(5)水中的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1)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A是草履虫,草履虫通过1表膜进行呼吸。(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观察B时,要经常往其体表滴水以保持湿润,原因是维持正常的呼吸。(3)C河蚌是水生软体动物,用鳃呼吸,2鳃是适于水中呼吸的器官。(4)在蝗虫胸腹部的左右两侧有一些小孔是3气门,为气体进出蝗虫体内的门户,与体内气管相连。(5)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经鳃流出鱼体的水流与由口流入鱼体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验证的方法:把鱼放在BTB液中,BTB是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短时间内使用对鱼无毒害。由于BTB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所以水经过鳃丝时,能与其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使水中的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由蓝变黄。
【分析】(1)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动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生活在水中,通过一个细胞可以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各项生命活动,图中1表膜,2伸缩泡,3胞肛。(2)蚯蚓用体壁呼吸,河蚌和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气门气体进出蝗虫体内的门户,解答即可。
14.(2019八上·西城期中)鱼和螃蟹都是用鳃呼吸的,为什么鱼离开水很快就会室息而死,而螃蟹不会呢 某兴趣小组对鱼的鳃和螃蟹的鳃进行了对比观察。
Ⅰ.将新鲜的鱼鳃和螃蟹鳃分别放入水中观察鳃丝的分散情况。
观察结果:鱼的鳃: 鳃丝在水中较分散 螃蟹的鳃:外形蓬松
Ⅱ.将鳃从水中取出,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鳃的变化
观察结果:鱼的鳃: 鳃丝粘连,表面粘稠 螃蟹的鳃: 鳃外形无变化
请根据上述观察及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鱼和螃蟹都有鳃,鳃丝中含有丰富的 ,是呼吸器官;鱼离开水后,鳃丝粘连,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故会窒息而死;螃蟹离开水后鳃 ,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可以存活一段时间。
(2)鱼和螃蟹获得的氧气,最终为每个细胞利用,参与完成 作用,释放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
(3)由图示可知,螃蟹属于 动物,体表有 ,故体表较硬,推测螃蟹在生长过程中 (有/无)蜕皮现象。与鱼相比,螃蟹的身体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支撑,属于 (脊椎/无脊椎)动物,具有该特征的动物还有 (举一种即可)。
【答案】(1)毛细血管;减小;无变化;不变
(2)呼吸;能量
(3)节肢;外骨骼;有;无脊椎;虾、蚯蚓
【知识点】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鱼和螃蟹的呼吸器官都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由于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所以颜色为鲜红色,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将新鲜的鱼鳃和螃蟹鳃从水中取出,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鱼鳃丝粘连,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会窒息而死;螃蟹的鳃无变化,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不变,因此可以存活一段时间。(2)鱼和螃蟹用鳃呼吸,获得的新鲜氧气用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3)螃蟹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不会随螃蟹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会有蜕皮现象。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螃蟹的身体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具有该特征的动物还有虾、蚯蚓等。
【分析】(1)鱼类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2)螃蟹属于节肢动物,用鳃呼吸,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有分节的附肢。
15.将大小、体重和活跃程度基本相似的三只青蛙分别编号为甲、乙、丙.把甲青蛙的皮肤表面清洗擦干,将其表面涂上一层厚约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注意不要堵塞鼻孔;同样将乙青蛙的皮肤表面清洗擦干,只将身体一侧的皮肤表面涂上厚约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丙青蛙不做任何处理.将三只青蛙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下,观察其口腔张合的速度(即呼吸频率).
(1)呼吸最快的是 ,其次是 ,最慢的是 .
(2)你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解释是: .
(3)丙青蛙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4)三只青蛙大小、体重和活跃程度相似的原因是 .
(5)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青蛙用 呼吸,用 辅助呼吸.
(6)实验结束后,你认为如何处理这三只青蛙比较合适 .
(7)青蛙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 .农药的使用,达到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1) 丙 ; 乙 ; 甲
(2) 凡士林极具防水性,不透水,也不透氧
(3) 对照实验
(4) 控制单一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 肺 ; 皮肤
(6)将青蛙放回到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或放归大自然,放归池塘中
(7)青蛙有惊人的捕捉害虫的能力,所以能较好的控制农田害虫,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知识点】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解析】【解答】(1)根据两栖动物的特征可知,呼吸最快的是丙,其次是甲,最慢是乙.
(2) 因为青蛙用肺呼吸,肺不发达,其皮肤裸露而湿润,能辅助呼吸,丙青蛙不做任何处理,所以呼吸最快,其次是甲只把青蛙的表面涂上一层厚约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最慢是乙因为把青蛙的身体一侧的皮肤表面涂上厚约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凡士林极具防水性,不透水,也不透氧.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丙青蛙在实验中是对照作用.
(4)三只青蛙大小、体重和活跃程度相似,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青蛙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6)实验结束后,应将青蛙放回到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或放归大自然,放归池塘中.
(7)青蛙有惊人的捕捉害虫的能力,所以能较好的控制农田害虫,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为:(1)丙;乙;甲
(2)凡士林极具防水性,不透水,也不透氧
(3)对照实验
(4)控制单一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肺;皮肤
(6)将青蛙放回到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或放归大自然,放归池塘中
(7)青蛙有惊人的捕捉害虫的能力,所以能较好的控制农田害虫,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分析】两栖动物指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肺不发达,其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
16.(2016八上·宁江期中)如图为鸟类呼吸系统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标号所示的结构名称和作用
① ② 其作用是 ③ 其作用是 、
(2)器官③在鸟类体内有很多时,分布在 之间.
(3)吸气时,吸进的空气一部分在 内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则直接进入 ;
(4)呼气时, 内的气体返回 内进行气体交换.
(5)鸟不论是吸气还是呼气, 内都有富含氧气的空气通过,从而提高了 的效率.
【答案】(1)气管;肺;气体交换;气囊;储存气体;协助呼吸
(2)内脏器官
(3)肺;气囊
(4)气囊;肺
(5)肺;气体交换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图中标号所示的结构名称和作用:①是气管;②是肺,其作用是气体交换;③是气囊,其作用是储存气体、协助呼吸.2、器官③(气囊)在鸟类体内有很多时,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有利于散热.3.吸气时,吸进的空气一部分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则直接进入气囊;4.呼气时,气囊内的气体返回肺内气体交换.5.“鸟不论是吸气还是呼气”,肺内都有富含氧气的空气通过,从而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分析】图中1是气管,2是肺,3是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鸟类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它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1 / 1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下册6.3其他生物的呼吸 同步练习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七上·岳池期中)下列选项中,不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
A.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 B.盛开的鲜花
C.煮熟的土豆 D.公园里的柳树
2.(2020七上·酒泉期中)小金鱼的细胞中能够进行呼吸作用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线粒体 D.细胞膜
3.(2020·阜新)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A.蒸腾作用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 D.交换作用
4.(2020八下·中月考)某同学想证明植物的叶具有呼吸作用,下面哪项条件是必需的?( )
A.必须在光下进行 B.必须在暗处进行
C.必须在最适宜温度下进行 D.必须选择被子植物
5.(2020七上·汽开区期末)萌发的种子会释放出热量,热量来自( )
A.二氧化碳 B.有机物的分解
C.水 D.周围的环境
6.(2020七上·汽开区期末)夜晚睡觉时,漆黑的卧室里摆放了很多盆栽花卉,对人体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供给人们更多的氧气 B.会与人体争夺氧气
C.能增加空气湿度 D.供给人体营养
7.(2019·江西)如图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植物进行的两种生理活动。曲线a、b分别表示( )
A.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B.蒸腾作用、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D.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8.(2020八上·郑州期末)下列关于鱼的呼吸和鱼鳃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呼吸时,鱼口和鳃盖后缘同时张开和闭合
B.图2中标号①和②代表的结构分别是鳃盖和鳃丝
C.鳃丝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D.水从鳃盖后缘流出时,水中的氧气含量会减少
9.(2020八上·麻城月考)青蛙依靠什么呼吸( )
A.用肺呼吸 B.只用皮肤辅助呼吸
C.用鳃呼吸 D.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10.(2019八上·朝阳期中)鸟类的双重呼吸是指( )
A.肺和气囊都能进行呼吸
B.肺和气囊都完成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C.吸气时,肺吸收氧气;呼气对,气囊吸收氧气
D.吸气和呼气时,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16八上·仙游期中)为探究植物的生理作用,小明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三个实验。请据图分析(注: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1)实验一中,A瓶装有萌发的种子,B瓶装有煮熟的种子。小明观察到A瓶蜡烛熄灭,证明种子的呼吸作用吸收了 。实验中B瓶起 作用。
(2)实验二中,为消耗叶片原有的淀粉,小明应先将C、D两装置放在 环境中一昼夜。再将两个装置放在光下2小时,分别摘取一叶片,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到[ ]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 。
(3)实验三中,小明发现[ ]装置的塑料袋内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水分主要是通过蒸腾作用从 散失的。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2.(2017七上·黄石港期末)根据题意填空
(1)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 组织.
(2)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 .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实质是 .
(4)植物体的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 上的过程叫传粉.
(5)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 .
13.(2020·龙东模拟)呼吸是动物重要的生理特征,不同的动物的呼吸结构或器官差异很大,但功能都是最大限度的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请结合下面的图解和有关实验分析回答问题:
(1)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A用[ ] 呼吸。
(2)观察B时,要经常往其体表滴水以保持湿润,原因是 ;
(3)观察C时,发现它已具有了呼吸器官[ ] ;
(4)观察D时,发现其体表具有与体内气管相连的[ ] ,它是气体出入的门户。
(5)为探究E的呼吸特点,某兴趣小组利用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会由蓝变黄)针对E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对图示现象的合理解释是:鱼的鳃是由密布毛细血管的鳃丝构成,水经过鳃丝时,能与其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使 ,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由蓝变黄。
14.(2019八上·西城期中)鱼和螃蟹都是用鳃呼吸的,为什么鱼离开水很快就会室息而死,而螃蟹不会呢 某兴趣小组对鱼的鳃和螃蟹的鳃进行了对比观察。
Ⅰ.将新鲜的鱼鳃和螃蟹鳃分别放入水中观察鳃丝的分散情况。
观察结果:鱼的鳃: 鳃丝在水中较分散 螃蟹的鳃:外形蓬松
Ⅱ.将鳃从水中取出,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鳃的变化
观察结果:鱼的鳃: 鳃丝粘连,表面粘稠 螃蟹的鳃: 鳃外形无变化
请根据上述观察及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鱼和螃蟹都有鳃,鳃丝中含有丰富的 ,是呼吸器官;鱼离开水后,鳃丝粘连,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故会窒息而死;螃蟹离开水后鳃 ,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可以存活一段时间。
(2)鱼和螃蟹获得的氧气,最终为每个细胞利用,参与完成 作用,释放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
(3)由图示可知,螃蟹属于 动物,体表有 ,故体表较硬,推测螃蟹在生长过程中 (有/无)蜕皮现象。与鱼相比,螃蟹的身体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支撑,属于 (脊椎/无脊椎)动物,具有该特征的动物还有 (举一种即可)。
15.将大小、体重和活跃程度基本相似的三只青蛙分别编号为甲、乙、丙.把甲青蛙的皮肤表面清洗擦干,将其表面涂上一层厚约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注意不要堵塞鼻孔;同样将乙青蛙的皮肤表面清洗擦干,只将身体一侧的皮肤表面涂上厚约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丙青蛙不做任何处理.将三只青蛙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下,观察其口腔张合的速度(即呼吸频率).
(1)呼吸最快的是 ,其次是 ,最慢的是 .
(2)你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解释是: .
(3)丙青蛙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4)三只青蛙大小、体重和活跃程度相似的原因是 .
(5)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青蛙用 呼吸,用 辅助呼吸.
(6)实验结束后,你认为如何处理这三只青蛙比较合适 .
(7)青蛙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 .农药的使用,达到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16.(2016八上·宁江期中)如图为鸟类呼吸系统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标号所示的结构名称和作用
① ② 其作用是 ③ 其作用是 、
(2)器官③在鸟类体内有很多时,分布在 之间.
(3)吸气时,吸进的空气一部分在 内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则直接进入 ;
(4)呼气时, 内的气体返回 内进行气体交换.
(5)鸟不论是吸气还是呼气, 内都有富含氧气的空气通过,从而提高了 的效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供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而煮熟的土豆已死亡,没有生命现象了,煮熟的土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盛开的鲜花,公园里的柳树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供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
2.【答案】C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A.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A错误。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B错误。
C.植物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其中细胞质里有线粒体,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C正确。
D.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有害物质不能轻易进入,有用物质不能随意渗出,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答案】B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呼吸作用的表达式为: 所以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呼吸作用,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4.【答案】B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植物的叶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在光下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会被光合作用吸收,使呼吸作用的效果不明显;在暗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想证明植物的叶具有呼吸作用,必须在暗处(无光)进行实验。故答案为:B。
【分析】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据此答题。知识点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5.【答案】B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解: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是一个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即: 。因此萌发的种子释放的热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
6.【答案】B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解:光合作用需要光,花卉在夜间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卧室内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人的呼吸作用也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样人、花争氧,使卧室内的氧气过少,二氧化碳过多,不利于人体健康。故答案为:B
【分析】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7.【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解: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在一天的24小时中只有白天有光的时候进行,大约6时至18时之间进行,而呼吸作用不受光的限制,在24小时中都能进行,所以图中的a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曲线,b表示的是呼吸作用的曲线。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8.【答案】A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是用鳃呼吸,呼吸过程中鱼通过张口时水从口中进入,通过鳃丝的毛细血管时,溶解于水中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水中通过鳃盖后缘流出,这样通过口与鳃盖后缘的交替张合就完成了呼吸,A错误。
由图可知:①是鳃盖,②是鳃丝,鳃丝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B正确。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适于水中生活,C正确。
水由鱼的口进入,经鱼鳃、鳃盖后缘流出时,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D正确。
【分析】(1)图中①是鳃盖,②是鳃丝。(2)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进入流经鳃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
9.【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
【解析】【解答】两栖动物肺不发达,其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青蛙是两栖动物依靠“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故答案为:D。
【分析】(1)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2)青蛙的幼体蝌蚪用鳃呼吸;成体青蛙用肺呼吸,皮肤裸露、湿润辅助呼吸;在冬眠时主要用皮肤呼吸。
10.【答案】D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鸟类的体内有很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鸟类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而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故答案为:D。
【分析】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它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11.【答案】(1)消耗氧气;对照
(2)黑暗;D;二氧化碳
(3)E;叶片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瓶内的氧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煮熟的种子已没有生命力,不再进行呼吸作用,瓶内的氧气不会减少;因此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A瓶萌发的种子的瓶子里,蜡烛熄灭,因为该瓶内氧气被种子的呼吸作用利用了;B瓶起对照作用;
(2)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植物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暗处理后,再将C、D两个装置放在光下2小时,分别摘取一叶片,并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到的现象是:D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证明绿色植物制造淀粉需要二氧化碳,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F塑料袋内的枝条除去其全部叶片;E塑料袋内的枝叶保持完整,因此蒸腾作用最旺盛,故水珠最多的应是E塑料袋。该实验说明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因此剪去部分枝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强度,减少水分的散失。
故答案为:(1)消耗氧气;对照;(2)黑暗;D;二氧化碳;(3)E;叶片
【分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2.【答案】(1)细胞群
(2)单细胞生物
(3)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柱头
(5)植被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1)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2)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3)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满足各种生命活动需要.(4)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5)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包括草原、荒漠、热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等植被类型.
【分析】(1)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2)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简单,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最原始、最低等的生物.(3)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的特征.(4)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5)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13.【答案】(1)1;表膜
(2)维持正常的呼吸
(3)2;鳃
(4)3;气门
(5)水中的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1)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A是草履虫,草履虫通过1表膜进行呼吸。(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观察B时,要经常往其体表滴水以保持湿润,原因是维持正常的呼吸。(3)C河蚌是水生软体动物,用鳃呼吸,2鳃是适于水中呼吸的器官。(4)在蝗虫胸腹部的左右两侧有一些小孔是3气门,为气体进出蝗虫体内的门户,与体内气管相连。(5)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经鳃流出鱼体的水流与由口流入鱼体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验证的方法:把鱼放在BTB液中,BTB是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短时间内使用对鱼无毒害。由于BTB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所以水经过鳃丝时,能与其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使水中的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由蓝变黄。
【分析】(1)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动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生活在水中,通过一个细胞可以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各项生命活动,图中1表膜,2伸缩泡,3胞肛。(2)蚯蚓用体壁呼吸,河蚌和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气门气体进出蝗虫体内的门户,解答即可。
14.【答案】(1)毛细血管;减小;无变化;不变
(2)呼吸;能量
(3)节肢;外骨骼;有;无脊椎;虾、蚯蚓
【知识点】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鱼和螃蟹的呼吸器官都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由于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所以颜色为鲜红色,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将新鲜的鱼鳃和螃蟹鳃从水中取出,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鱼鳃丝粘连,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小,因此会窒息而死;螃蟹的鳃无变化,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不变,因此可以存活一段时间。(2)鱼和螃蟹用鳃呼吸,获得的新鲜氧气用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3)螃蟹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不会随螃蟹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会有蜕皮现象。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螃蟹的身体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具有该特征的动物还有虾、蚯蚓等。
【分析】(1)鱼类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2)螃蟹属于节肢动物,用鳃呼吸,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有分节的附肢。
15.【答案】(1) 丙 ; 乙 ; 甲
(2) 凡士林极具防水性,不透水,也不透氧
(3) 对照实验
(4) 控制单一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 肺 ; 皮肤
(6)将青蛙放回到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或放归大自然,放归池塘中
(7)青蛙有惊人的捕捉害虫的能力,所以能较好的控制农田害虫,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知识点】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解析】【解答】(1)根据两栖动物的特征可知,呼吸最快的是丙,其次是甲,最慢是乙.
(2) 因为青蛙用肺呼吸,肺不发达,其皮肤裸露而湿润,能辅助呼吸,丙青蛙不做任何处理,所以呼吸最快,其次是甲只把青蛙的表面涂上一层厚约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最慢是乙因为把青蛙的身体一侧的皮肤表面涂上厚约1﹣2毫米的凡士林油膏.凡士林极具防水性,不透水,也不透氧.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丙青蛙在实验中是对照作用.
(4)三只青蛙大小、体重和活跃程度相似,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青蛙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6)实验结束后,应将青蛙放回到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或放归大自然,放归池塘中.
(7)青蛙有惊人的捕捉害虫的能力,所以能较好的控制农田害虫,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为:(1)丙;乙;甲
(2)凡士林极具防水性,不透水,也不透氧
(3)对照实验
(4)控制单一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肺;皮肤
(6)将青蛙放回到适合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或放归大自然,放归池塘中
(7)青蛙有惊人的捕捉害虫的能力,所以能较好的控制农田害虫,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分析】两栖动物指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肺不发达,其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
16.【答案】(1)气管;肺;气体交换;气囊;储存气体;协助呼吸
(2)内脏器官
(3)肺;气囊
(4)气囊;肺
(5)肺;气体交换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图中标号所示的结构名称和作用:①是气管;②是肺,其作用是气体交换;③是气囊,其作用是储存气体、协助呼吸.2、器官③(气囊)在鸟类体内有很多时,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有利于散热.3.吸气时,吸进的空气一部分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则直接进入气囊;4.呼气时,气囊内的气体返回肺内气体交换.5.“鸟不论是吸气还是呼气”,肺内都有富含氧气的空气通过,从而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分析】图中1是气管,2是肺,3是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鸟类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它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