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1036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 ①_______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 ②_______是窗花。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 ③_______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着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地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 ④_______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她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她们讲出的串串故事拴住了一帮穿肚兜的娃娃;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
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秋风摩挲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麻雀的嘴啄过它们,被寒雨拍打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1.文中标序号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 B.②--- C.③, D. ④。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某杂志社在审稿时,编辑部一致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需要调整句式和语序。假如你是编辑,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并说明理由。(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无论是北方的元宵还是南方的汤圆,外皮都是用糯米粉做的。糯米含有较多的支链淀粉,黏性高, ① ,肠胃 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小孩,在食用时应特别留意。元宵或汤圆的馅种类多样,常见的芝麻、花生、果仁等都是高脂肪的食材, ② ,为提高香 甜程度还会加入猪油和糖。所以,别看元宵或汤圆个头不大, ③ 。以常见的芝麻元宵为例,大约8个元宵相当于1碗白米饭的热量。
元宵和汤圆外皮光滑软糯,在食用过程中容易滑落到气管。老人和儿童吞咽功能较差切忌不要将整个元宵或汤圆一口吞下,应细嚼慢咽,少量多次,小口进食。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和儿童吞咽功能较差,切忌将整个元宵或汤圆一口吞下,应小口进食,少量多次,细嚼慢咽
B.老人和儿童吞咽功能较差,切忌不要将整个元宵或汤圆一口吞下,应小口进食,少量多次,细嚼慢咽
C.老人和儿童吞咽功能较差,切忌不要将整个元宵或汤圆一口吞下,应细嚼慢咽,小口进食,少量多次
D.老人和儿童吞咽功能较差,切忌将整个元宵或汤圆一口吞下,应少量多次,小口进食,细嚼慢咽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京口怀古
唐·戴叔伦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
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三方归汉鼎,一水限吴州。
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注释】①三方:指魏、蜀、吴三国。②霸国:指历史上割据江左的国家。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站在京口江畔咏古叹今,浮想联翩:长江之水奔流万里,千年的古渡口曾见证了多少往事。
B.颔联运用叠字,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感:“浩浩”渲染了水势的汹涌,“苍苍”天色烘托了他内心的愁绪。
C.第五句叙写历史上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事实:天下曾三国鼎立,但随着历史的脚步,最终走向一统。
D.此诗为怀古诗,通过抒发对历史上割据势力兴亡的感慨,借古讽今,讽刺大唐王朝统治者的腐化堕落。
7.有人认为“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与王勃《滕王阁诗》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礼记·礼运》中"_____,____"两句,可以作为当代选用人才、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借鉴。
(2)《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向任安表明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 ,
___________"最终实现"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理想。
(3)古人常以"赋诗"来抒发情怀、表现形象。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___________"表达自己清雅的人生追求,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刻画曹操文武兼备的英雄形象。
【综合训练】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梵高的《向日葵》、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或莫扎特的《第25号交响曲》都被视为艺术作品。我们必须区分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
乍一看,它们可以被认为是相似的。
首先,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都来自人工生产。艺术家制作的作品或工匠制作的物品都是与自然生产相对立的所谓“人工”生产的结果,不同于自然物。而后者,例如蜜蜂建造的蜂巢,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这些昆虫的本能。任何不需要思考的本能生产都是自然生产,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在产生之前经过了人的理性思考,因此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都是人工生产的结果。
其次,它们是由同一工具制成的,即艺术家的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手是技术在人体的体现。因此,艺术作品是一种技术现象的结果,就像木匠、面包师和橱柜制造者等工匠创造的所有普通物品。既然人的所有产品都是通过手的技术而产生的,那么艺术作品也只是技术现象延伸的产物。因此,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都来自以手的形式存在于人身上的技术,这两个元素在逻辑上是相似的。
再次,它们都是人类工作的结果。在尼采看来,“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复杂的,但没有一个是奇迹”,也就是说,艺术和技术一样,都需要人们付出大量的工作。因此,艺术家并非超人,而只是一个提供大量工作来制作艺术作品的人。例如,莫扎特的作品经常被归功于他的天才,然而尼采却认为,这位艺术家并不是天才,但他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力量,使他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
然而,创造的果实是否真的表达了同一件事?它们没有自己的特点吗?前面所说的相似之处真的有效吗?事实上,只要人们试图围绕艺术作品建立一种智性思考,并坚持不懈地理解它的性质,就会意识到它与普通物品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被同化。
艺术作品不能与普通物品混为一谈,只有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它。与尼采所捍卫的论点相反,仅有工作并不足以让人能够创造出艺术作品,他们要拥有天才。事实上,尼采提出的高强度工作只会让人获得“天赋”,即一种可以传播和传授的技术掌握能力。但是,当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创造出一件艺术作品时,他无法传授他所遵循的规则来让另一个人也实现这一结果。工匠拥有重要的技术掌握,这实际上是天赋,而艺术家拥有天才,这使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不断发展艺术世界,这是他艺术作品的基础。康德认为,工匠要生产东西,需要遵循规则;而要创造美,艺术家将创造自己的规则,这将由他自己的天才来决定。艺术作品和普通物品,一个是来自于天才,是独一无二的,而另一个是遵循已有的规则。
再有就是,艺术家的创作与工艺品的生产不同,艺术创作中存在某种自发性。根据萨特的观点,对于物体来说,本质先于存在,也就是说,普通物品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因此,当一个工匠决定生产一件物品时,他首先要有这个物品的想法,从而在制造它之前有相应的计划。而对艺术家而言,没有预定的规则或指令让他创作作品。因此,创作是随着艺术家的想法的演变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是不可预测的、不假思索的和自发的。遵循预定的创作路径会使作品失去有趣和令人惊讶的特点。例如,当毕加索开始画画时,他事先并不知道它最后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如果他不得不机械地应用规则,如果它的创作的本质先于它的存在,那么它将仅仅是一个缺乏自发性和神秘性的普通物体。
此外,根据哲学家柏格森的说法,艺术作品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而普通物品只向我们展示物体的实际效用。
(材料来自法国高考哲学写作范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艺术作品”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作品在产生之前经过了人的理性思考,是人工生产的结果,不同于自然物,后者是出于本能的自然生产的结果。
B.艺术作品是拥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创造的,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不断发展艺术世界,这是他艺术作品的基础。
C.艺术作品的本质先于存在,它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其有趣和令人惊讶的特点来自创作机制的自发性。
D.普通物品是有现实效用的,而艺术作品则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这是柏格森的观点,也是本文作者的观点。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尼采认为莫扎特不是天才,他的作品也不是艺术作品,但他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力量,使得他能够创作出受大众喜爱的音乐。
B.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结果,从属于具有天赋的艺术家所在的艺术世界;普通物品是技术生产的结果,属于人类通常遇到的普通世界。
C.依照文中康德的观点,米开朗基罗具有天才特质,这使他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规则来创造美,他的雕塑作品《大卫》便是证据。
D.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取材于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真实事件,依照本文观点,可知这幅画不是艺术作品。
3.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举世闻名,后世常有人临摹这幅作品,其中不乏有极高水准之作。请结合文本判断临摹作品是不是艺术作品,并陈述理由。(4分)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随,字子正,河南人。登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同州。为京西转运副使,陛辞,言曰:“臣父母家洛中,乃在所部,得奉汤药,圣主之泽也。”真宗因赐诗宠行,以羊酒束帛令过家为寿。迁淮南转运使,父忧,起复。时岁比饥,随救属部出库钱,贷民市种粮,岁中约输绢以偿。流庸多复业。徙河东转运使。擢知制诰,以不善制辞,出知应天府。一日,帝谓宰相曰:“随治南京太宽。”王旦曰:“南京,都会之地,随临事汗漫,无以弹压。”改知扬州。周怀政诛,随自陈尝假怀政白金五十两,夺知制诰,改给事中、知杭州。
乾兴初,复降秘书少监,徙通州。以州少学者,徙孔子庙,起学舍,州人喜,遣子弟就学。母丧,起复光禄卿、知润州,徙江宁府。岁大饥,转运使移府发常平仓米,计口日给一升,随置不听,曰:“民所以饥者,由兼并闭籴,以邀高价也。”乃大出官粟,平其价。复给事中,为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秦卒有负罪逃入蕃部者,戎人辄奴畜之,小不如意,复执出求赏,前此坐法多死。随下教能自归者免死,听复隶军籍,由是多来归者。又建请增蕃落卒,给废陷马地,募民耕种。坐事,徙河南府。
明道中,加吏部侍郎、知枢密院事,为庄惠皇太后园陵监护使,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顷之以疾在告诏五日一朝入中书视事为相一年无所建明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同执政数争事会灾异屡发,谏官韩琦言之,四人俱罢。随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阳。薨,赠中书令,谥章惠,后改文惠。
(摘编自《宋史·王随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顷之以疾/在告诏/五日一朝/入中书视事/为相一年/无所建明/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同执政/数争事/
B.顷之/以疾在告/诏五日一朝/入中书视事/为相一年/无所建明/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同执政/数争事/
C.顷之/以疾在告/诏五日一朝入/中书视事/为相一年/无所建明/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同执政/数争事/
D.顷之/以疾在告/诏五日一朝/入中书视事/为相一年无所建/明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同执政/数争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科,进士甲等,唐宋时进士考试录取分甲乙两等,明清时通称进士为甲科。
B.父忧,父亲去世,古代官员若逢父母去世,就辞官回到原籍为父母守孝两年。
C.给事中,秦代始设官名,侍从皇帝左右参议政事,隋唐以后是门下省的要职。
D.常平仓,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粮仓,粮价高时降价出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随担任京西转运副使向宋真宗辞行时,真宗赐诗送羊酒丝绸壮行,让他探望父母双亲并向他们贺寿,可见此时王随甚得真宗器重。
B.王随因不善制诰写作而出知应天府,治理应天府时王随因过于宽松而招致真宗不满,大臣王旦认为他处理政事散漫,无法镇守南京。
C.王随任职江宁府时遇到大饥荒,转运使命令按人口发放官米救济饥民,可王随没有盲目执行命令,他用出售官粮平衡米价方法赈饥。
D.王随治理秦州时对待犯罪逃兵宽容为怀,他听任自首归案的逃兵恢复军籍,但他要求逃兵们将功补过,去招募百姓耕种荒废的土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岁比饥,随救属部出库钱,贷民市种粮,岁中约输绢以偿。
(2)以州少学者,徙孔子庙,起学舍,州人喜,遣子弟就学。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
(第1036练)
【基础训练】
1.B(3分。②处破折号表示强调,正确。①处应该改为逗号,③处逗号应该改为句号,④处句号改为分号)
2.A(3分。A项和原句是比拟,B项是夸张、比喻,C项是通感,D项是互文、借代)
3.(1)它们被秋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2)理由:①均为被动句式,前后应保持- -致。
②应该按照由自然到动物再到人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
③摩挲、拍打、啄、捅破四个动词的程度由浅人深。
④由短句逐步过渡到长句,节奏更为和谐。
4.A解析:“切忌”与“不要”重复;后文的顺序应为“小口进食,少量多次,细嚼慢咽”。
5.①不易消化
②除此之外
③但热量不容小觑
6.D(3分。“腐化堕落”错,主要是感慨历史兴衰)
7.①均是感慨历史变迁、自然永恒。借“帝子”与“霸国”抒发兴衰感慨,借流水与“清泉”写自然永恒。②均使用了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两句均一问一答,引发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深思。均采用了对比手法,自然永恒与朝代更迭作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③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感慨古人古迹荡然无存是虚写,眼前的流水是实写。均采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以“清泉”或“江水”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如反衬,分析合理也可得分)
8.(1)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3)临清流而赋诗 横槊赋诗
【综合训练】
1.C【解析】“本质先于存在”“被制造之前首先被定义”都是普通物品的特点。
2.C【解析】A项曲解文意,“他的作品也不是艺术作品”错,尼采虽认为莫扎特不是天才,但是并不否认他的作品是艺术作品。B 项偷换概念,艺术作品是具有天才特质的艺术家创作的,不是“天赋”,具有天才特质≠天赋。D 项推断失据,根据文意,题材是否来自真实事件并非判断作品“是否艺术作品”的依据,真正的依据是“是否天才地创造了新的规则”“创作过程是否自发”。
3.
(1)判断:这些临摹作品不是艺术作品。(1分)
(2)理电:1这些临墓作品是临墓者模仿原作而来,没有创造新的规则。
②这些临摹作品在临摹前首先已经被定义,本质先于存在,不具有自发性。
(评分标准:理由一点 2分,两点 3分,共4分。)
4.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3分)
答案:B(A.错在“顷之以疾/在告诏/五日一朝”,C.错在“诏五日一朝入/中书视事”,D.错在“为相一年无所建/明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同执政”。)
5.考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C)(3分)
答案:B(错在“两年”,父母去世官员须守孝三年。)
6.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3分)
答案:D(错在“他要求逃兵们将功补过,去招募百姓耕种荒废的土地”,张冠李戴。)
7.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B)(10分)
答案:(1)当时连年饥荒,王随敕令部属拿出官府的钱,借给百姓购买种子和粮食,年中折算交纳绢来抵债。(5分,大意2分,“比饥”“市”“输”各1分)(2)因为州中缺少学子,王随就迁来孔子庙,建造学舍,州里人十分高兴,送子弟入学。(5分,大意2分,“学者”“起”“遣”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随字子正,河南人。考中进士甲科,担任将作监丞、通判同州官职。后来他担任京西转运副使,上殿辞别皇帝时,告诉皇帝说:“臣父母家住洛中,就在我所管辖地区,我能够侍奉父母吃药治病,这是圣明君主赐予的恩泽。”真宗于是赐诗示恩而送行,命令他拿着(朝廷赏赐的)羊、酒、五匹一捆的丝绸探访家人,为父母贺礼。后来,王随升迁淮南转运使,遇到父亲去世,服丧未满就起用复职。当时连年饥荒,王随救令部属拿出官府的钱,借给百姓购买种子和粮食,年中折算交纳绢来抵债。流民、雇工大多因此恢复产业。不久,王随调任河东转运使。再后来王随升任知制诰, 因不推长制造写作,而外调担生应天府知,有一天,皇帝对宰相说:“王随治理南京(应天府)太宽松。”王旦说:“南京,是大都会之地,王随处理政事散漫,没有办法镇守。”于是王随被改任扬州知州。周怀政被诛杀时,王随自己陈说曾经借给周怀政白金五十两,朝廷因此免去知制诰官职,让他改任给事中、杭州知州。
真宗乾兴初年,王随又降任秘书少监,调任通州。因为州中缺少学子,王随就迁来孔子庙,建造学舍,州里人十分高兴,送子弟入学。后来,王随遇到母亲去世,丧期未满朝廷就起用他做光禄卿、润州知州,接着调任江宁府。当年发生大饥荒,转运使下发文件,命令发放常平仓米,按照人口每天给一升,王随搁置不执行,说:“百姓饥荒的原因,是大户兼并粮食、买进囤积大米,来追求高价。”于是他将官粟大量售出,来均平价格。后来,王随再任职给事中,并担任龙图阁直学士、秦州知州。有犯罪逃到蕃人部落的秦地士卒,戎人就把他们当作奴隶畜养,稍不如意,又将他们带到官府求赏,以前这样犯法的人大多处死。王随下命令让能够自己回来的人免于死罪,任凭他们重新隶属军籍,因此有很多人回来了。王随又建议增加蕃人部落地区士卒,拨给荒废的陷马地,招募百姓耕种。后来。王随因事获罪,调任河南府。
仁宗明道年间,王随升任吏部侍郎、枢密院知事,他还做过庄惠太后园陵监护使,后来他被授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职。不久,王随因为疾病休假,皇帝下令可以五天一上朝,进中书省处理政务。王随担任宰相一年,没有什么建议倡导。他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一起执政,多次因事争吵。恰逢当时灾异屡屡出现,谏宫韩琦弹劾,四人都被免官。于是王随凭着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份通判河阳。他在任上去世,朝廷赠官中书令,谥号章惠、后改谥号文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