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端午的鸭蛋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形散神不散。这篇文章的结构看似随意,从端午的习俗写到家乡的鸭蛋,再写到端午的鸭蛋,有人认为这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文风,这没错,其实在看似随意的结构背后是大有深意的:开头作者一口气罗列了七种家乡端午的习俗,按照参考书上讲,是创造一种端午的氛围,细读却不止如此,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家乡的端午习俗,充满着一种自豪感,充满着对高邮人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赞美,正是因为大人们对待端午是如此的慎重、庄重甚至隆重,小孩子耳濡目染,对鸭蛋才会如此的珍惜,原来对生活的热爱是可以这样代代相传的呀。接着,作者写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写家乡人爱鸭蛋,写异乡人爱鸭蛋;写大人爱鸭蛋,写小孩爱鸭蛋,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童年味、家乡味、生活味。鸭蛋不仅是家乡的特产、美食,更是传承文化的纽带。细读课文2至6段,我们还会发现那是作者在写自己对鸭蛋的感情是从小到大与日俱增的。小时候看书觉得鸭蛋比练囊好,成年后读书对他人夸家乡鸭蛋倍感亲切,作者对鸭蛋、对家乡的强烈感情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所以这篇文章看似闲散的结构是教学的核心所在,既可以通过它解读作者的情感,又可以通过它指向学生解读文本的困惑。所以我认为从文本体式和这篇文章的特点来看,本文的结构是教学的切入点。
学生分析: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阅读这篇文章,能够读懂的是什么呢?端午的习俗、家乡鸭蛋的名声大、家乡鸭蛋的优点多、家乡鸭蛋的吃法多、端午鸭蛋趣味多,这些表层的东西相信绝大部分学生是能读出来的,但是对于鸭蛋的“味”外之“味”,可能大部分学生是读不好的,对于文章的语言特点学生是体会不深的,对于文章的结构学生是读不懂的。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高邮端午的民俗风情;
朗读、品味语言,感知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感受高邮鸭蛋集习俗、文化、情怀于一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猜风俗
《重五谣》
吃爻重五粽, 破碎(破衣)远远送。
吃爻雄黄酒, 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 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麦麦, 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 做个生员卵(指秀才)。
重五吃大蒜, 读书做高官。
师:这是一首民谣,你知道这首民谣是哪里的吗?
二、整体感知,找风俗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
三、研读课文,品鸭蛋
(一)鸭蛋风俗
1、这些习俗中有哪些是跟鸭蛋有关的?
2、这两个风俗,在你看来哪个更有趣?请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预设一:吃“十二红”
预设二:挂“鸭蛋络子”
1)挑鸭蛋
2)玩鸭蛋壳
小结过渡:鸭蛋为高邮人的端午节增添了许多的色彩、许多的快乐。那么,给高邮人带来这么多快乐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鸭蛋呢?
(二)鸭蛋特色
1、给高邮人带来这么多快乐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鸭蛋呢?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幻灯出示:这是——的鸭蛋,我是从——中看出来的。
预设一:有名的
1)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3)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预设二:很多优点的
1)颜色细而油多
2)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资料介入:
咸鸭蛋和高邮鸭作为高邮的形象大使,自古就是进贡朝廷和馈赠亲友的名优土特产。900多年以前,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就曾以鸭蛋馈赠其师友——时任彭城(徐州古称)太守时的苏东坡。我们知道,东坡居士是一个最懂得人间真味的人,他吃过后盛赞高邮鸭蛋。300多年前,大文学家袁枚到过高邮,品尝过高邮鸭蛋,印象极佳,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腌蛋”条留下了记载。历代文人雅士为此还留下了美丽的诗句:“人家苇花里,放鸭满陂塘”,“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
(三)鸭蛋情结
1、高邮人对鸭蛋有着怎样的感情?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预设一:高邮的大人
1)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预设二:高邮的小孩
1)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2)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3)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4)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5)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预设三:高邮的作家汪曾祺
幻灯出示: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2)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师:《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系列散文《故乡的食物》中的一篇文章。《故乡的食物》系列中,汪老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家乡高邮的普通小吃(炒米、焦屑),家常小菜(咸鸭蛋、咸菜茨菰汤),寻常水产(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特色野味(野鸭、鹌鹑、斑鸠、)和时令野菜(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作者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关于家乡风味小吃和家常菜肴的文章?我们来看看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
幻灯出示:
汪曾祺说:“人到晚年,思乡之情变得更为强烈。这几年,每逢工作之余,故乡的风土人情,家乡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感人形象总是在我脑海中浮现,使我产生了迫切的写作欲望。”
幻灯出示:
江苏电视台为汪曾祺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汪曾祺把这部片子的录像带看了一遍又一篇。女儿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女儿说他“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女儿回头一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饱含着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五、课堂小结
汪曾祺写故乡风味小吃和家常菜肴,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回家园,梦回故乡。故乡是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但故乡其实也很简单,简单到可以是端午的各种风俗,可以是放黄烟子、挂鸭蛋络子等童年趣事,可以是一枚鸭蛋。对故乡的回忆,一点一滴都会渗透出诱人的温暖。
六、布置作业
幻灯出示:
课外阅读: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故乡的食物》
师:同学们,在你心情烦躁的时候,读一点汪曾祺,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平静;在你百无聊赖的时候,读一点汪曾祺,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美好、诗意。
课件14张PPT。感动别人是伟大的 ,
被人感动是幸福的。温23中 虞清华 重五谣
吃爻重五粽, 破碎远远送。
吃爻雄黄酒, 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 癞头洗精光。
重五吃麦麦, 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 做个生员卵。
重五吃大蒜, 读书做高官。? ??? yáo注:破碎:破衣;生员卵:秀才猜风俗端
午
的
鸭
蛋汪
曾
祺 请同学们找找作者的家乡高邮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找风俗 1、系百索子 2、做香角子
3、贴五毒 4、贴 符
5、喝雄黄酒 6、放黄烟子
7、吃十二红 8、挂鸭蛋络子
找风俗 1、系百索子 2、做香角子
3、贴五毒 4、贴 符
5、喝雄黄酒 6、放黄烟子
7、吃十二红 8、挂鸭蛋络子
品鸭蛋 这是——的鸭蛋,我是从——中看出来的。品鸭蛋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马上说:“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品鸭蛋 筷子头一挖下去,吱——红油就流出来了。 品鸭蛋 高邮人对鸭蛋有着怎样的感情?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品鸭蛋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2)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品鸭蛋 汪曾祺说:“人到晚年,思乡之情变得更为强烈。这几年,每逢工作之余,故乡的风土人情,家乡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感人形象总是在我脑海中浮现,使我产生了迫切的写作欲望。” 江苏电视台为汪曾祺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汪曾祺把这部片子的录像带看了一遍又一篇。女儿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女儿说他“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女儿回头一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饱含着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散文《故乡的食物》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