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份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份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31 19:26:19

文档简介

运城市20212022年度5月份高二阶段性检测·历史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B“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了家国情怀,B项
正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未体现出格物致知、以理统情以及主观意
志的内在驱动,排除AC、D三项
2.A材料“并把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和《千字文带去了日本”“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
镜、瓷器、陶器以及金饰”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A项正确。日本位于东北亚,排除B项;隋唐
时期从581年到90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排除D项
3.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的文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故选D项。A项“雕尼基文
字”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创造的22个拼音字母;B项“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C项“甲
骨文”是现存中国最早的文字
4.B根据材料可知,印加文明时期城邦的国王“被认为是太阳的化身,也是臣民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是君权神
授的体现,B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统治的政策实施,难以推断出实行
残暴统治,排除C项:印加文明时期君权神授,难以做到依法治国,排除D项。
5.C材料信息体现了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建筑和造型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拜占庭文明对斯
拉夫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为俄罗斯文明奠定了精神基础,故选C项。材料不仅仅体现了东正教对俄罗斯
的影响,A项说法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中的现象不能仅凭俄罗斯兴起的时间来判断,故排除
B项: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的说法并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6.A根据“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捕猎为生”“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可知,材料说明
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是为了获取食物生存,属于迁徙的经济因素,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印欧人迁徙出于武
力征服、追求气候温和、掌握生产技术,排除B、C、D三项。
7.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美国专利证书的增长率和移民人数的增长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即移民和技术进步有
一定的关联,D项正确。1851年至1854年的移民与高新技术产业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移民和技
术之间的关联,而非人口结构,排除B项:当时美国已经形成了劳动力市场,排除C项。
8.D在新加坡,不同移民族群分别使用自己的语言,政府将四大语言均为官方语言,说明新加坡重视各族多
元文化和谐相处,故选D项。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文
化,排除B项。
9.C材料“有大量和自然特征有关的词汇”“还有一些单词米自非洲黑人语言”体现的是美国文化具有文化多
元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式英语受到美洲本土语言
的影响,排除B项;美式英语并未脱离英国传统语言英语,排除D项。
10.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子监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材料中“包括日本、朝鲜半岛、越南在
内的众多国家派出的留学生,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可知,该现象有利于促进儒学在
东亚和南亚地区的传播,B项正确。日本、朝鲜等地位于今亚洲东部,不属于西方国家,排除A项:明清时
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留学生不代表社会风气开放,排除C项:吸引留学生不意味着控制了
别的国家,排涂D项
11.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依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瓷器输人欧洲,对欧洲文
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A项正确。西方文化在18世纪之前就已开始传
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没有体现资本
主义文化引领时尚,排除C项;当时中国统治者没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是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
除D项。
12.D根据材料“介绍了大量的中医药信息”“以供医生和博物学家研究”“翻译解释了数百种中国草药的特
性”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
流,中药知识传到西方,丰富了欧洲医学研究,D项正确。A项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展现东方的
生活方式,排除B项: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C项
13.B根据材料可知,李善兰与人合作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近代,B项正确。翻译
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近代,未体现维新思潮,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排除C项;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排除D项。
14.C根据材料“法国巴黎新出的服饰,最多几个月后就会出现在上海”,可得出,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
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
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时尚之都,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
了西化,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D项错误。
15.D材料“城内到处可见希腊风格的建筑和雕塑”“一种混合若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可见亚历山大
的征服战争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推广,D项正确。材料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并未使东方文明走向繁荣,
而是带来了一种新的混合文明,排除A项;希腊文明诞生在亚历山大之前,排除B项:材料强调亚历山大护
张对希腊文明的积极作用,C项与此描述相悖,排除
【高二阶段性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第1页(共2页)】历 史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 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 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北宋张载的名言"横渠四句"广为流传:"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 平。"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们就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座右铭 。 这句名 言的核心内涵在于
A.凸显主观意志的内在驱动 B.强调历史使命的家国情怀
C.重视格物致知的认知途径 D.追求以理统情的人格建构 6.公元4世纪前后 ,一位中国学者王仁到了日本 ,并把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和《千字文》带去了
日本 。 这一时期 ,许多日本古墓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以 及金饰 。 由此可见
A.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 B.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C.隋唐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频繁 D.中国对外来文化传播与吸收并举 3.古埃及有着旷古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博大精深、绚烂多彩 。 作为古埃及文明发展的重
要载体 。 下列图片是古埃及文明文字的是
A.腓尼基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象形文字
4.与玛雅文明由多个松散城邦组成不同 ,印加文明建立起了统一 的帝国 ,"印加"一词意为"国 王",通常只指一个人:帝国的统治者 。 国王本人被认为是太阳的化身 ,也是臣民与神灵沟通 的媒介 。 从材料可以看出印加帝国
A.加强中央集权 B.宣扬君权神授
C.实行残暴统治 D.实行依法治国
【高二阶段性检测 .历史 第 1页(共 1页)】
5.圣瓦西里大教堂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南端 ,其顶端
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洋葱头",由拜占庭的圆顶风格演化而来。
教堂内部的圣像画别具特色 ,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
征 ,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 。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俄
罗斯
A.秉承东正教文化的传统
B.兴起的时间晚于拜占庭帝国
C.深受拜占庭文明的影响
D.与拜占庭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1.有学者指出:"古印欧人没有掌握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华夏古文明那样的农业种植技 术 ,只能靠捕猎为生 ,寻找食物成为了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一旦发现有更适合生存的 地方 ,他们就会拖家带口朝那里迁移 。 这体现出印欧人迁徙主要出于
A.生存经济上的考量 B.寻找气候温和地区
C.武力征服周边民族 D.掌握农业生产技术 7.下表是 18世纪中后期美国专利和移民增长统计表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外来移民
年份 专利证书增长数 移民增长数(万人)
1851~1854 757~6315 37.9~46.8
1813~1811 3 781~16301 17.1~31.9
1879~1886 16961~61191 17.8~78.9
A.主要受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吸引 B.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
C.推动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D.与技术进步存在相关性 8.南亚国家新加坡虽然面积狭小 ,但民族众多 ,当地官方语言为英语、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 ,
正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洲裔、马来裔、华裔、印度裔 。 这说明新加坡
A.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统一 B.以欧洲文化为主流文化
C.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D.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特点
9.美式英语中 ,有大量和自然特征有关的词汇来自于印第安语 ,如 m.se(驼鹿)rac.n(浣 熊)、wigwam(棚屋)、sachem(酋长)、t.mahawk(石斧)等 。 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 , 如 t.te(搬运)、.kra(秋葵)等 。 这些单词体现了
A.美利坚民族正式形成 B.美式英语脱离了美洲本土语言
C.美国文化多元的特征 D.美式英语脱离了英国传统语言 10.隋唐直至明清时期 ,中国文化昌盛 ,国力强大 ,国子监中除了来自国内各地的学生外 ,包括日
本、朝鲜半岛、越南在内的众多国家派出的留学生 ,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这种现象
A.反映了东学西渐的过程 B.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
C.彰显了开放的社会风气 D.体现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 11.18世纪 ,西方学者利奇温曾说过:"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契合 ,其全部秘密就在于
瓷器所体现出来的纤细人微的情调—洛可可时代的欧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文 字得来的 ,而是通过瓷器的淡雅纤细。"由此可见 ,当时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B.西方文化已经传人中国
C.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 D.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16.1156年至 1153年间 ,来华传教士 卜弥格编写的《中华帝国简录》和《中国事物概述》介绍了
大量的中医药信息 ,如大黄、"中国根"茯苓、肉桂、生姜和沉香等 ,以供医生和博物学家研究:
耶稣传教士白晋也翻译解释了数百种中国草药的特性;甚至有传教士将新鲜制作的麝香寄 回欧洲 。 这表明
A.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B.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东方知识丰富了欧洲医学研究 13.1856年夏 ,李善兰到上海墨海书馆 ,与传教士伟烈亚力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
九卷 ,与艾约瑟合译了《重学》60卷;其后 ,他又与伟烈亚力合译了《谈天》18卷、《代数学》13 卷、《代微积拾级》18卷等书 。 李善兰的翻译
A.促进了维新思潮迅速兴起 B.推动了中国科技走向近代
C.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 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14.60世纪60年代 ,法国巴黎新出的服饰 ,最多几个月后就会出现在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
人都学上海样 ,学来学去不像样 ,等到学了三分像 ,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巴黎为世界时尚之都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D.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15.公元前 331年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亲自选址 ,在所征服地区兴建起了亚历山大城 ,城内到
处可见希腊风格的建筑和雕塑 ,"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说明亚历山 大的征服
A.促使东方文明走向繁荣 B.促进了希腊文明诞生
C.毁灭了全部东西方文明 D.推广传播了希腊文化 11.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 ,于公元 1619年至 1610年的四十余年时间 ,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
模的西征 。 西征路上 ,有大批的汉族工匠和医生随军西行 ,将中医和手工技术传到西方;而 中亚和欧洲不少被征服地区的医师和教士 ,也随蒙古王公东归 ,带来了阿拉伯和欧洲地区各 种医学和技术要籍 。 由此可见 ,蒙古西征
A.推动了中外文化技术交流 B.引发了大规模民族迁徙
C.增进了中欧之间友好关系 D.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17.拿破仑战争期间 ,一批俄国青年军官来到西欧后 ,接触到了大量自由、民主和科学的书籍作
品 ,回国后这批贵族军官成立革命组织 ,谋划起义 ,主张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政体 。 起义 虽然遭到了镇压 ,却推进了俄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 可见 ,拿破仑战争
A.抵挡了反法联盟进攻 B.复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 D.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8.墨西哥"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11世
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 60世纪 50年代建造的墨
西哥外交部大厦 ,分别代表了 1496年以前的阿兹特克文
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 。 由此可见 ,墨西
哥文化
A.体现了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
B.毫无任何印第安土著文化痕迹
C.混合杂糅了欧洲与亚洲的文化
D.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
19.1951年 11月 ,英、法两国为了争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对埃及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 这 场军事行动激起了全世界的一致反对和抗议 ,面对强大的国际压力和美苏的制裁 ,英、法被 迫接受停火决议 ,两国的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 。 这反映出
A.西欧与美苏争霸失败 B.西欧文化上受到美苏压制
C.传统殖民体系的崩溃 D.英法与苏联美国争夺埃及
60.19世纪 ,音乐是美国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们表达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 在这种环境 下 ,爵士乐逐渐发展起来 ,它吸收了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精华 ,从一种被人歧视的低级音 乐 ,逐渐成为今天被全世界瞩目并获得全球化发展的音乐形式 。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反种族歧视是时代主题 B.世界文化的多样化性
C.黑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黑人艰苦潦倒的生活 61.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机构 ,自宋朝以来 ,全国的书院数量如下表所示 。 由此可知 ,中国古代
书院的发展
时期 宋 元 明 清
官办书院 110 51 976 6600
民办书院 509 181 507 935
A.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B.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C.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D.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 66.北京 6066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比赛的场
地—首钢滑雪大跳台 ,别名"雪飞天",位于北京市石景
山区首钢老工业园区北区 ,是在首钢遗址上建造的 ,充分
利用了老工业厂房和景观 。 材料反映出北京冬奥会首钢
地区场馆建设
A.利用了工业遗产价值
B.重塑了首钢重工业基地的地位
C.普及了民众冰上运动
D.带动旧园区工业生产升级改造
63.1448年 ,德国匠人古登堡发明了他独特的印刷术 ,包括印刷机、油墨、金属活字等在内的一 整套印刷术 ,同时建立了西方的第一个印刷所 。 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 ,到 1500年德意志 地区已有 1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 ,整个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 。 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活字印刷术传人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64.中国的传统宫殿建筑都是坐北朝南 ,并且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 ,呈
现出规矩稳重的特点;古希腊城邦的建筑往往坐东朝西 ,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 ,呈现不规 则布局 。 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
A.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 B.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
C.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所处历史时代的差异 65.山西省运城市历史悠久 ,有着民间文学《董永传说》《万荣笑话》、绛州鼓乐、走兽高跷、锣鼓杂
戏、河东说唱道情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它们都是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 达 ,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 ,极容易出现"人在艺在 ,人亡艺绝"的现象 。 这说明运城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A.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B.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C.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D.完全没有加以保护必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小题 ,26题 12分 ,27题 12分 ,28题 12分 ,29题 14分 ,共50分) 6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 (16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 ,礼乐文化是贵族阶级的象征 ,是维系贵族社会的纽带 ,是贵族所必 须掌握的文化 .遵守礼乐制度作为一种修养 ,早已浸透在贵族的血液中 ,且表现在具体行动 上 .先秦时期的官学教育是当时贵族社会最主要的教育方式 ,贵族子弟到了一 定的年龄就 要接受教育 ,"天子命之教 ,然后为学".春秋时期的贵族 ,把国家社稷看得如同 自 己的性命
一样重要 ,认为苟活于世则为人所不齿 ,"故国有患 ,君死社稷 ,谓之大义﹔大夫死宗庙 ,谓之 变,﹔春秋时期的贵族有着高贵的身份 ,蕴涵着高贵的气质 ,勤于政务 ,淡泊名利 ,坚持以"礼, 为行事准则 ,他们外表文雅、讲究礼乐、重视教育 ,成为人们笔下的君子典范。
—摘编自张文燕《从(礼记)中看春秋的贵族精神》
材料二 古希腊的公民精神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程 ,促进了西方民主社会的建立和发 展 。 在古希腊 ,公民意味着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 ,政治共同体(城邦)是公民社会的一 个重要 特征 。 希腊人崇尚民主 ,认为人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众人之见比一人之见要好 ,由于城邦 属于全体公民所有 ,公民们认为自 己是自由的 ,他们不臣服于任何外在的权威 ,只服从他们 为 自 己制定的法律 。 在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 ,公民本位的 自 身价值表现为公民在社会共同 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的确立 ,他们在尊重城邦的前提下共享自 由、平等与公正 。 城邦意味着一 种共同的公共的生活 ,它不只是 一 个生活的公共体 ,同 时也是实现超越 自 我的道德的共 同体。
—摘编自赵映诚《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概括春秋的贵族精神与古希腊的公民精神的内涵。
(1分) (6)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春秋的贵族精神与古希腊的公民精神对提升当前
公民素养的启示 。(1分)
67.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 17世纪后期至 19世纪后期 ,中 国 出 口 的茶叶几乎垄断整个国际茶叶市场 。 与 茶叶对外贸易相随而行、相辅相成的 ,是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 中国茶热饮法和饮茶文化的传 播 ,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衍生出的异域茶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 随着饮茶在 世界的推广与普及 ,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产生 ,世界茶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万紫千 红 。 同样 ,中国茶文化淬炼出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对人类文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茶叶源源不断输往世界不同地区 ,成为中国连接全球的纽带 ,开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 来﹔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 ,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 ,丰富了 不 同 国家地区人们的物质与精 神文化生活。
—摘编自夏良玉《中国茶为什么是世界"通用语,》
根据材料 ,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叶的西传”的理解 。(要求.主题明确 ,表述成文 , 持论有据 ,论述充分 ,逻辑清晰)
68.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 60世纪初 ,由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使得民族自决的思想得以在 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认可 ,正如有人所说."一 战时 ,曾经是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宣 称为普遍原则的时机 ,以 1917年激进的革命形式—布尔什维克革命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 ·自 由'的形式为代表 。 诚然 ,威尔逊的"十四 点和平纲领,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 益'而不是·愿望'。但在战时 ,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差别 ,·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 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对此 ,时任美国国务卿兰辛讲道."总统关于 自 决权 的宣言 ,会在许多地区引起麻烦。,在俄国革命刚刚成功的 1917年 11月 ,列宁起草公布了 《和平法令》.主张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 这一主张成为亚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 决和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蔡珊珊《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比较》
材料二 1947年 ,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 …… 不过 ,独立最终导致两个 对立国家的出现 ,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 ,在随后几十年 ,它们之间爆发了三 次重大战争 。 …… 1945年到 1970年间 ,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 。 ……尼 日利亚 等国家的国界 ,是由 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 。 对于新 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 ,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 ……1917年到 1970年间 ,尼日利亚陷入内战 ……在许多前殖民地 ,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取代 。 许多新独立的 国家发现 ,它们自 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 国家似乎掌控一切 。 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 重要的基础设施 ,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 。 事实证明 ,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 ,寻找专家、资 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 ,是一项巨大挑战。 —摘编自[美」大卫 , 克里斯蒂安等著《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民族自决"广泛传播的背景 。(3分) (6)根据材料二 ,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 ,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这 些问题的原因 。(9分) 69.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卢浮宫早期是在塞纳河北岸建起的具有政治权威象征的卢浮防御城堡;十四 世纪 ,查理五世将防御城堡改造为豪华宫殿 ,使其正式成为皇家珍玩和档案的收藏之所;此 后历时三百余年 ,经过近十位君主不断扩建 ,最终形成一座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 大革命爆发后 ,卢浮宫在历史的潮涌中进一步蜕变 。 在启蒙思想影响下 ,将王室收藏汇 聚到卢浮宫并使之成为国家收藏的呼声越来越高 。 1791年 ,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 居所 ,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 。 1793年 ,卢浮宫正式向公众 开放 。 19世纪初 ,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 ,在拿破仑战争中 ,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 为卢浮宫的藏品 。 滑铁卢战役失败后 ,约有 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 ,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 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 。 第三共和国时期 ,共和派政府通过收藏并展示《 自 由引导人 民》之类的作品 ,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吴艳丽《"卢浮宫与馆藏珍品见证法国历史八百年”侧记》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 ,清政府寿终正寝 ,宫内文物始终遭到窃贼觊觎 ,大量珍品通过宫 内人员盗卖 。 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 ,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 为杜绝这一妄想 ,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 。 1965年 ,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 ,皇 宫成了故宫 ,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 。 此后 ,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 ,共出版各 类档案书刊达 50余种 ,300多册 ,1600万字 ,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 作的专业队伍。 —摘编自郑欣森《故宫博物院 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历史上卢浮宫的主要变化 ,并简析其原因 。(8分) (6)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1分) 【高二阶段性检测 .历史 第 1页(共 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