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份仿真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份仿真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30 06:32:58

文档简介

浙大附中 2022 届高三仿真模拟试卷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红色通缉令,又被称为“红色通报”,是国际刑.(xíng)警组织发出的最高级别律令,对象是有关国家法律部门已发出逮.(dài)捕令、要求成员国引度的在逃犯。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应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制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扎.(zhā)实落实军委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开创部队工作崭.(zhǎn)新局面。
回归自然,首先要把自己回归成一个散淡的村野之人,居所当然也应毫无市侩. (kuài)气息,彻底
消融.(róng)于自然,如雨入湖。
喊声,笑声,千万双脚的跺.(duò)地声震天动地;喧嚣不时加剧,涌向大阶梯的人流不时折回来, 乱作一团,搅成漩.(xuàn)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5 分)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 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甲】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 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乙】然 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让人如.坐.春.风.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个世界中自然是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丙】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空虚 B. 孑立 C. 如坐春风 D. 别无一物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句是( )(2 分)
A. 甲 B. 乙 C. 丙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面对“微信拉票”,家长们要有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不能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烟花的刺鼻味道是因为含有燃放后产生的氮氧化物、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和烟尘颗粒等有害物造成的,这些气体和烟尘能瞬时提高 PM2.5 浓度。
近期出台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建立高校及学科建设的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
《中国诗词大会》用娱乐的方式使诗词歌赋变得平民化,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扬,相信这个节目会使更多的人喜欢古典诗词、热爱古典文化。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在浙江,“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正不断发展壮大。____,____,____, 。
①各级党组织和“网络达人”线下线上齐发力
②从个人到平台、从企业到园区、从区域到全市
③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方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④为互联网党建厚植精神土壤,助燃着青年一代学党史的热情
A.①②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③④②①
(
1
/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
近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承办的浙江省域品牌主题词意见征集活动面向社会正式启动。省域品牌是展现省域发展特色、提升省域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是推介宣传浙江、讲好浙江故事,集中展示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昂扬斗志和奋进姿态的重要举措。自去年 8 月以来,主办方已组织相关部门和各领域专家学者开展省域品牌主题词研究,经过反复讨论、比较、论 证,提出三个浙江省域品牌主题词方案,分别是“诗画浙江·活力之窗”“诗画浙江·活力之邦”“诗画江南·活力浙江”。
作为浙江学子,现邀请你仿照材料示例,拟写一个省域品牌主题词,并说明理由。要求:突出浙江特点、时代特征,体现社会导向、文化内涵,语言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创意新颖。
二、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材料一:
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奥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年 1 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 2017 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 5 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 200 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 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 5 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 20 摄氏度的夜间, 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 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建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目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在面对采访对象和写作时,她试图“进入心灵、走入审美”,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
“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场盛大的冰雪赛事折射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摘编自孔令燕书评《雪里已知春信至》)
材料二:
记者:成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心情如何?
李剑叶:很激动也很荣幸,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内心无比荣耀。记者: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
李剑叶:奥运火炬最原始的含义是传递光明、希望与和平。每次奥运火炬的设计,大家都会特别关注,因为它代表着这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展现的形象。
记者: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你会如何形
容?
李剑叶:这是挺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设计过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个设计过程很难, 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这个词。
记者:浪漫?为什么?
李剑叶:当时我们决定做火炬设计的时候,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开场,一面红旗慢慢飘扬入画,有一种中国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孕育着一种力量。它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一种自我突破的意境。
记者: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
李剑叶:是的,恋爱可能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样子,从一开始可能不认识,然后慢慢去熟悉它,跟它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会有比较困难的时候,比如说奥组委对我们的方案不满意,这个过程也非常痛苦,感觉要分手,马上会失恋了。
记者: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得知您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是如何?
李剑叶:当时整个设计团队在开总结会,在会上我接到一个消息说“花卷出锅了”,当时就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但是因为设计团队成员都在,所以我强忍住了,其实眼泪已经溢出眼眶了。
记者:这是否如同经过恋爱过程后,在求婚时听到“我愿意”一样的感受?
李剑叶:对,但是我觉得当时只是求婚成功,证还没领。整个设计团队兴奋之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将我们的设计稿做成实物。无论怎样,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总是一件令整个团队都高兴的事。
记者: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
李剑叶:第一稿提交之后,奥组委并不满意,随后我们陷入了创意困境,中途甚至想过把糖葫芦作为符号元素设计到火炬中去。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围绕一个圆心画圈,你有感觉就是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你很难直接走到圆心。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会议室桌上绿植的一片干枯树叶掉下来,给了我们灵感。那片树叶呈现出一种螺旋中空的形态。
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 就是人生不止直线,而是曲线前进,且有快有慢,这也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四个字“道法自然”,自然能够给你不一样且新鲜的启发和灵感。
记者:在设计 2022 年冬奥火炬的时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
李剑叶:设计火炬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这个命题作文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重写。奥运火炬的关注度很高,在设计过程中要出新,但又不能怪,因此设计过程确实有难度。
2008 年的火炬通过卷轴体现造纸术,同时又用了“祥云”元素,某种程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回
顾。我们在设计 2022 年北京冬奥“飞扬”火炬的时候,通过“祥云”图案渐变到“雪花”图案的设计, 再把环保、绿色等元素放到里面,充实未来感,所以我想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设计。
记者: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去形容“祥云”火炬和“飞扬”火炬,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 李剑叶:祥云火炬应该用“平和”来形容,而飞扬火炬是“激情”。
记者:您觉得“飞扬”火炬代表什么?
李剑叶:我觉得“飞扬”火炬一方面代表着一个中国设计,另一方面是中国和世界的一次对话,它传递了我们中国人面向未来的态度和激情,对于未来美好的一些想象。同时它展示了一个特别有活力的国家和一群特别有活力的人。
(摘编自中新网记者对李剑叶的专访)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孙晶岩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主要是为了真实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
“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使孙晶岩的作品都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既源于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
方向对但很难直接走到圆心,意味着火炬设计运用中国元素是确定的,但哪种元素才能呈现完美却充满未知。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纪实文学是一种能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既讲求真实性,也要有文学性。
秉持与采访对象情感契合的理念,孙晶岩走进了冬奥建设者和运动员们的内心,创作出了富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
李剑叶所说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的过程,是指从参与研发到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的过程。
干枯树叶旋转所带来的加速度,客观显现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特定关系,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中新网记者是如何做到在访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王全 汪曾祺
马号今天晚上开会。原来会的主要内容是批评王升,但是临时不得不改变一下,因为王全把王升打了。王全,又叫瞎王全,又叫偢六(这地方管缺个心眼叫“愀”,读作“俏”)。叫他什么都行,他都答应的。
他并不瞎。只是有非常严重的砂眼,已经到了睫毛内倒的地步。这已经有好些年了。因此落下一个瞎王全的名字。
我到这个农业科学研究所没有几天,就听说了王全这个名字。这人很有意思。每天晚上他都跑到业余剧团来,——在农闲排戏的时候。有时也帮忙抬桌子、挂幕布,大半时间都没事,就定定地守着看,嗬嗬地笑,而且不管妨碍不妨碍排戏,还要一个人大声地议论。那议论大都非常简短:“有劲!”“不差!”最常用的是含义极其丰富的两个字:“看看!”
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他不当饲养员了,这人是很固执的,说不当就不当,而且也不说理由。他跑到生产队去,说:“哎!我不喂牲口了,给我个单套车,我赶车呀!”马号的组长跟他说,没用;生产队长跟他说,也没用。队长去找所长,所长说:“大概是有情绪,一时是说不通的。有这样的人。先换一个人吧!”于是就如他所愿,让他去赶车,把原来在大田劳动的王升调进马号喂马。这样我们有时就搭了伙计。我参加劳动,有时去跟车,常常跟他的车。他嘴上是不留情的。我上车,敛土,装粪,他老是回过头来眯着眼睛看我。有时索性就停下他的铁锹,拄着,把下巴搁在锹把上,歪着头,看。而且还非常气愤,却又压抑着只从胸膛里发出声音“嗯!”忽然又变得非常温和起来,很耐心地教我怎么使家伙。“敛土嘛,左手胳膊肘子要靠住胳膝,胳膝往里一顶,借着这个劲,右手胳膊就起来了,嗳!嗳!对了!这样多省劲!是省劲不是? 像你那么似的,架空着,单凭胳膊那点劲,我问你:你有多少劲?一天下来,不把你累乏了?真笨!你就是会演戏!要不是因为你会演戏呀,嗯!——”慢慢地,我干活有点像那么一回事了。他又言过其实地夸奖起我来:“不赖!不赖!像不像,三分样!你能服苦,能咬牙。不光是会演戏了,能文能武!你是个好样儿的!”于是叫我休息,他一个人干。“我多上十多锹,就有了你的了!当真指着你来干活哪!”
他的车来了,老远就听见!不是听见车,是听见他嚷。他不大使唤鞭子,除非上到高顶坡上,马实在需要抽一下,才上得去,他是不打马的。不使鞭子,于是就老嚷:
“喔喝!喔喝!咦喔喝!”
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当饲养员了,他不说,说了些别的话,片片段段地。
他说得最激动的是关于黑豆。他说得这东西简直像是具有神奇的效力似的。说是什么东西也没有黑豆好。三斗黄豆也抵不上一斗黑豆,不管什么牲口,拿上黑豆一催,一成黑豆,三成高粱,包管就能吃起来, 可是就是没有黑豆。
我对于黄豆、黑豆,实在一无所知,插不上嘴,只好说:“你要是真有意见,可以去跟刘所长提。” “他会管么?这么芝麻大的事?”
“我想会。”
过了一些时,他真的去跟刘所长去提意见了。这可真是一个十分新鲜、奇特、出人意料的意见。不是关于黑豆的,要大得多。那天我正在刘所长那里。他一推门,进来了:
“所长,我提个意见。” “好啊,什么意见呢?”
“我说,我给你找几个人,把咱们所里这点地包了:三年,我包你再买这样一片地。说的!过去地主手里要是有这点地,几年工夫就能再滚出来一片。咱们今天不是给地主做活,大伙全泼上命!俺们为什么还老是赔钱,要国家十万八万的往里贴?不服这口气。你叫他们别搞什么试验研究了,赔钱就赔在试验研究上!不顶!俺们祖祖辈辈种地,也没听说过什么试验研究。没听说过,种下去庄稼,过些时候,拔起来看看,过些时候,拔起来看看,可倒好,到收割的时候倒省事,地里全都光了!没听说过,还给谷子盖一座小房!你就是试验成了,谁家能像你这么种地啊?嗯!都跑到谷地里盖上小房?瞎白嘛!就这个意见,没啦!”
刘所长尽他说完,一面听,一面笑。完了跟他解释,还让他去上业余文化班。刘所长走了,他指指他的背影,说:
“看看!”
一缩脑袋,跑了。
这是春天的事。这以后我调到果园去劳动,果园不在所部,和王全见面说话的机会就不多了。知道他一直还是在赶单套车,他的砂眼已经非常严重。他到医院开刀了,手术很成功,现在每天去换药。因为王升喂马是夜班,白天没事,他俩都住在马号,所以每天由王升领着他去。
过了两天,纱布拆除了,王全有了一双能够睁得大大的眼睛!
拆了纱布,他眼球还有点发浑,刘所长叫他再休息两天,暂时不要出车。就在这两天里,发生了这么一场事,他把王升打了。
原来王全发现,王升偷马料!他早就有点疑心,没敢肯定。这一阵他眼睛开刀,老在马号里呆着,仿佛听到一点动响,不过也还不能肯定,这两天他的纱布拆除了,他整天不出去,原来他随时都在盯着王升哩。果然,昨天夜里,他看见王升在门背后端了一大碗煮熟的料豆在吃!他居然沉住了气,没有发作。因为他想:单是吃,问题还不太大。今天早上,他乘王升出去弄甜菜的时候,把王升的大枕头拆开:——里面不是塞的糠皮稻草,是料豆!一不做二不休,翻开他那包袱,里边还有一个枕头,也是一枕头的料豆。
——本来他带了两个特大的枕头,却只枕一个,每回回去又都把枕头带回去,这就奇怪。“嗯!”王全把他的外衣脱了,等着,王升从外面回来,一看,包袱里东西摊得一床,枕头拆开了,再一看王全那神情,连忙回头就跑。王全一步追上,大拳头没头没脑地砸下来,打得王升孩子似地哭,爹呀妈的乱叫,一直到别人闻声赶来,剪住王全的两手,才算住。
这样,今天的会的内容不得不变一下,至少得增加一点。
但是改变得也不多。这次会是一个扩大的会,除了马号全体参加外,还有曾经领导过王升的各个组的组长,和跟他在一起干过活的老工人,除了批评王升,也说了王全。重点还是在王升,说到王全,大都是带上一句:——“不过打人总是不对的,有什么情况,什么意见,应当向领导反映,由领导来处理。”关于王升,可就说起来没完了。他撒下一块秧来就走这一类的事原来多着哩,每个人一说就是小半点钟!因此这个会一直开到深夜。
我离开这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经好几个月了,王全一直在喂马,灯光照见槽头一个一个马的脑袋,它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时不时的,喷一个响鼻,摇摇耳朵,顿一顿蹄子,偢六——王全,正在夹着料笸箩,弯着腰,无声地忙碌着,或者停下来,用满怀慈爱的、喜悦的眼色,看看这些贵重的牲口。
王全的胸前佩着一枚小小的红旗,这是新选的红旗手的标志。“看看!”
一九六二年五月
(有删改)
王全和“我”一起劳动,情绪变化明显,他“气愤”“压抑”“温和”的原因何在?请简要分析。(3 分)
11.汪曾祺认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在于小说的语言”。请赏析画线句的语言特
色。(5 分)
12.请赏析小说叙事艺术。(6 分)
13.“看看”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请探究其用意。(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岛人传
[明]茅坤
海上有两渔人者,故浮筏渔海上。一日,飘风至,筏亡维,流数日夜,不知所之.。已而,沿潮入他岛中。岛外多萧苇、槿艾、篁萝,蓊翳蒙复不可入;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岛上人望见,稍.稍.来。漆面椎髻,裸而群,故无所为 缯帛、带舄、冠裳、冶化之俗,并编棕、栗、桐、棫及他所不名树叶以为衣。众睹两渔人所衣缯帛衣, 前曳裾,视之若眩异状。而两渔人者大惊,前欲为礼谒,众竟不为礼谒,而特人人手捃而鼻嗅者再。携两渔人入盘谷中,穴土而处,牡牝鹿豕相杂,龂龂如也,亦无火.饪.之食。黄发者偶而箕踞前坐,少者、壮者出而采拾诸果实以.献。因遍过他穴,亦如之,如是者累日无间,左右为两渔人甚欢。而两渔人者初不辨音声,欲画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两渔人竟亦欢遇之,犹哑者之设宾主也。久之,两渔人辞去,复治筏沿潮而.出。既返至海上,而无复能指示岛处矣。
归安茅坤抱策游缙绅大夫者十年矣,性故朴野澹.荡.,与人无论亲疏所故,油油然,若生平交。亦未尝背指人过。以是深有感于所闻岛上人之事,颇与己同旨,愿弃去人间,从之游。而恨.两渔人者已忘其津处,不能从。乃.述而赞之曰:“予闻近海多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赢蛤之利,人多入海求之,至相攫猎,虽死不悔。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昔陶处士自赞其道以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呜呼!若岛人者,近之矣,近之矣!”
(选自《茅鹿门先生文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岛上人望见,稍.稍.来 渐渐
B. 亦 无 火. 饪. 之 食 用 火 烹 饪C. 性 故 朴 野 澹. 荡. 淡 泊 闲 适D.恨.两渔人者已忘其津处 后悔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不 知 所 之. 生 物 之. 以 息 相 吹 也
B.采拾诸果实以.献 请以.秦王之咸阳为赵王寿C.复治筏沿潮而.出 顺流而.东也
D.乃.述而赞之曰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两渔人一日在海上捕鱼,因迷失了方向而突遇暴风,渔筏漂流数日后,随潮水漂至一岛前。此岛四周为茂密的草树环绕,看来无路可入。
岛上人的生活十分原始,他们没有穿衣结带、修饰容貌的习惯,也没有行礼拜见的习俗,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本文描写了岛上人于山间谷地中掘土为穴而居,和谐安乐的场景,他们如生活在古圣贤治下的人民一样,安居恬淡。
当世的人们争名夺利,死而不悔;作者自己质朴坦荡,与岛上人旨趣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无法找到这样的岛。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而 两 渔 人 者 亦 迷 其 处 又 疑 多 蛇 虺 含 沙 之 孽 而 不 敢 复 求 入 也 顷 之 中 忽 闻呼 啸 声 疑 人 然 遂 相 挽 缘 崖 而 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欲画地为字,以通旨意,众又顾笑,殊无解者。(4 分)
而岛上人若无心志耳目口鼻之欲然,何哉?岂非其波泽为国,声教不通之幸与?(4 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9-20 题。(8 分)
【双调】折桂令·田家
[元]卢挚
沙三伴哥①来嗏②,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④ 上渰⑤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注] ①沙三伴哥:村农名字。②嗏:句末助词。③涎剌塔:垂涎馋嘴的样子。④碌轴:石滚碾。⑤
渰(yǎn):背朝上合扑之意。
本曲描写的是 (季节)的庄家生活,呈现了 (两字形容词)的生活片段。(2 分)
卢挚的曲颇有谐趣,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 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
材料二:敌国之君王,虽说①吾义,吾弗入贡而臣;关内之侯,虽非吾行,吾必使执禽②而朝。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夫严家无悍虏③,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韩非子·显学》)
[注] ①说(yuè):通“悦”。 ②执禽:古代朝见君主或诸侯时持禽类作为进见礼物,以表示顺服。
③悍虏:凶悍的奴仆。
21. 材料一中,“偃”的意思是 ,“草上之风必偃”强调了君主 的重要性。(2 分)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孔子和韩非子治国理念的不同之处。(4 分)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6 分)
(1)子曰:“弟子,入则孝, ,谨而信,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2)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 。(王勃《滕王阁序》)
(3) ,考之行事, 。(司马迁《报任安书》)
(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 。(李白《蜀道难》)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格拉西安
材料二: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泰戈尔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争鸣”栏目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
得抄袭、套作。浙大附中2022届高三仿真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A.引渡 B.依法治军 D.漩xuán涡 )
2.C (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用于此处不妥。)
3.B
4.A (B.句式杂糅,“是因为……造成的”杂糅;C.成分残缺,“建立”后缺少宾语中心词“的机制”;D.赘余,删去“对”)
5.B
6.示例:“数字浙江·未来之窗”。
理由:数字中国,乃至数字地球,是未来、不是梦。浙江在数字化转型中走在前列,要固先机、强未来。 诗画浙江和诗画江南,更多的体现了地域等客观优势,不能很好地体现浙江的主观能效及未来展望。
(主题词3分,理由3分)
7. D (A.“主要是为了真实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错误,文中是“作品……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主要是”表述错误,此外“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是意义,不是目的。B.“使孙晶岩的作品都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错误,文中是“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是“整部作品”,不是孙晶岩的所有作品,选项扩大范围。C.“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错误,文中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8. D ( D.“客观显现”错误,文中是“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这是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属于主观看法,不是客观显示。)
9. ①有比较充分的采访准备。前两个问题围绕李剑叶火炬手和设计师的身份展开。了解“飞扬”火炬的情况,能结合对火炬的了解提问。
②重视对方的观点,善于引导。李剑叶回答想到的是“浪漫”时,能及时追问。李剑叶回答为什么是“浪漫”后,立刻以“浪漫”为核心,引申出两个问题。
③围绕大众最关切的问题,重点突出。紧扣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外观的设计过程、设计特点和设计感受展开。
④能适时补充提问方向,逻辑清晰。在问到“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后,及时跟进,让被采访者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不枝不蔓。
10.①因为王全热爱劳动,看到“我”不会干活,干活不像样,所以“气愤”。
②王全本想批评“我”,但因为“我”是知识分子,有一定身份,又不能直接批评,他有话不能说,所以“压抑”。
③后来王全看到“我”能吃苦,态度端正,而且“我”是知识分子,可能也没干过活,不会干可以理解,所以又“温和”起来。
(每点1分,共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11.①多用短句,语气急促而肯定;
②多用语气词、感叹句,感情强烈丰富;
③口语中夹杂方言,接地气,富有地方特色,符合人物身份,使情感抒发更显真切;
④话语密集,一气而下,有不容插嘴、辩驳的气势。
(1点2分,2点4分,3点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①叙述人称自由切换: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自如转换,给人以既真实又客观的感觉。
②叙述视角灵活:既写出“我”视角下王全的形象特点,又具有全知的开阔叙述视野。
③叙述顺序巧妙:以时间顺序为经,间以倒叙,既有纵向的清晰,又有横向的广阔。
④选取典型场景:围绕王全设置典型场景,通过一个个生活场景,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6分)
13.①三处“看看”都是摹写王全声气口吻,表现其丰富情感,使人物性格更鲜明。
②结尾处的“看看”也包含对王全的赞美之意,含蓄地表达主旨,即对淳朴人性的呼唤。
③“看看”两字单独成段,有言尽意远的艺术效果。
(每点2分,共6分)
14.D (恨:遗憾)
15.C (A.之: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C.连词,表修饰;D.乃:连词,于是/才。)
16.A (A.“因迷失了方向而突遇暴风”错误,原文为“飘风至,筏亡维,流数日夜,不知所之”,是暴风突起,渔筏断了缆绳,无法控制而漂流,最后迷失了方向。故选A。)
17. 而两渔人者亦迷其处/又疑多蛇虺含沙之孽/而不敢复求入也/顷之/中忽闻呼啸声/疑人然/遂相挽缘崖而上(评分标准:错1处3分,错2-3处2分,错4-5处1分,错6处及以上0分。)
18.
(1)想要在地上写字,来沟通意图,众人又相视而笑,竟然没有人能懂得。(评分标准:“旨意”,意图;“顾笑”,相视而笑;“殊”,竟然。1点1分,句子通顺1分。)
(2)而岛上人好像没有谋利之心及声色美味之欲的样子,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地处海中,朝廷声威教化不能达到的幸运吗?(评分标准:“若”,好像;“岂非……与”,难道……吗?“声教”,声威教化;“幸”,幸运。1点1分。)
【参考译文】
海边有两个渔人,驾筏在海上捕鱼。有一天,暴风突起,渔筏断了缆绳,漂流了几天几夜,不知漂到了哪里。后来,顺着潮水漂向一个海岛。岛外遍布萧苇、槿艾、篁萝,茂盛地遮蔽着海岸,无路可入。而两个渔人也迷失了方向,又怕这里多有毒蛇鬼蜮之类的祸患,就不敢再寻路进岛。不久,忽然听到岛中传来呼啸声,猜度是有人,就协力沿崖壁向上攀缘到岛上。岛上的人望见他们,也渐渐向他们走过来。岛上人面黑如漆,梳着如木椎般的发髻,裸身而群聚,因而并无穿衣结带,穿鞋戴帽及修饰容貌等习俗,只是编结棕、栗、桐、棫以及其他不知道名字的树木的树叶用以蔽体。他们看到两个渔人所穿的绸衣,就走上前来拉起衣襟观看,显得非常惊异。两个渔人也很惊奇,就上前向他们行礼拜见。可是他们竟然不懂行礼拜见,只是人人过来对两个渔人反复手摸鼻嗅。之后就领着两个渔人进入了一个山间谷地中,岛上人掘土为穴而居,男女杂处,和谐安乐,也不用火烹饪为食。老人有时随意地在前面坐着,年轻力壮的人外出采集果实来奉养他们。两个渔人遍访其他岛人的穴居,也都是这样。岛上人天天非常热情地款待两个渔人,两个渔人开始听不懂他们的言语,想要在地上写字,来沟通意图,众人又相视而笑,竟然没有人能懂得。两个渔人也乐于同他们相处,就像宾主双方都是哑人一样。过了很久,两个渔人告辞离开,又修理好渔筏顺着潮水出岛。等回到大海上之后,就再也无法辨清海岛的方位了。
我与士大夫们交往十多年了(直译是做幕僚),性情向来质朴坦荡,与人交往,无论亲疏远近,都悠然自如,如平生旧友。我也从不背后指责别人。因此我对所听说的岛上人的事情深有感触,认为他们与自己意愿相投,希望能离开俗世,去和他们交游。但遗憾的是两个渔人已经忘记了他们所去之处,使我无法与岛上人在一起。于是我就记述了他们的故事,并在文末作赞说:“我听说沿海多出产犀象、翡翠、玳瑁、珠玑、蠃蛤等宝物,人们多出海去寻宝,以至于互相抢夺残杀,即使因之而死也不悔恨。而岛上人好像没有谋利之心及声色美味之欲的样子,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地处海中,朝廷声威教化不能达到的幸运吗?昔日陶渊明处士在其所写的赞中说自己的追求,认为是如同生活在无怀氏和葛天氏时代的百姓。呜呼!像岛上的人,与之近似了,近似了!”
19.夏日 闲适
20.①选用了许多生活细节、农村物景,如“捞虾”、“西瓜”、“荞麦”等,富有农家生活情趣。②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如“磕破”、“涎剌塔”等,写出人物的活泼可爱,体现出农家人的有趣。③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如使用“沙三、伴哥”“碌轴”等民间词汇,带有浓厚的乡村气息,生动风趣地描写了田家无忧无虑的快活场景。(1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1.倒伏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1处1分,共2分)
22.①材料一中,孔子反对用暴虐的方式治理国家,而主张以德治国,认为君主可以率先垂范,以德化民。②材料二中,韩非子强调力量和权势的重要性,认为明智的君主总是致力于壮大自己的力量,威严的权势可以禁止暴行(类似于“以暴制暴”),而道德感化却不能制止祸乱。
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以德治国,韩非子强调统治者依靠权势治理国家。(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4分)
23.
(1)出则弟 泛爱众而亲仁
(2)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
(3)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怀之理
(4)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4.参考立意:
(1)能“承受”重,也能“承受”轻。
(2)承受是接受,也是承担。
(3)在“承受”中变强,在“承受”中温柔。
(4)能学会“承受”,也能放过自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