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史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潮阳模拟)下侧文本框是同学们在探究学习时总结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唐朝的农业 B.宋朝的商业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答案】D
【考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唐朝的农业,不符合题意;
B.宋代的商业,不符合题意;
C.元朝的外贸,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有名的地域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达,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远销海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民营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2.(2021·南海一模)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明政府对科举考试的这一规定( )
A.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C.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
【答案】D
【考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 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不符合史实;
B. 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不符合题意;
C. 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D.明代科举不仅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的形式按照八股文进行。这种考试形式死板,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2021·张家界模拟)开始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题文体必须是“八股文”的朝代是( )
A.东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考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在明代,发展了科举制,它开始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题文体必须是“八股文”,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八股取士”。明朝“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
4.(2021·新化模拟)"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开凿大运河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答案】D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认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容易对皇权形成威胁,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D正确;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排除A;
开凿大运河的是隋朝,排除B;
北宋时期设置通判,排除C。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点,题干关键信息“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5.(2021·崂山一模)文物承载着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能够作为“朱元璋强化皇权”研究资料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是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备选项图片回答。
6.(2021·槐荫一模)下图是某同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其研究的主题是( )
A.君主专制强化 B.巩固西北边疆
C.中外交往活跃 D.社会经济繁荣
【答案】A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明太祖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清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研究的主题是君主专制强化。选项A符合题意;
巩固西北边疆、中外交往活跃、社会经济繁荣,与题干内容都不符,BCD可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废除丞相,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7.(2021·泰州模拟)《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这个“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帝权力 B.限制丞相权力
C.巩固边疆地区 D.扩大地方权力
【答案】A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可知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有关,而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强化皇帝权力,A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而不是限制丞相权力,B排除;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扩大地方权力或巩固边疆地区无关,C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明太祖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我国君主集权强化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8.(2021·南阳二模)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这一现象体现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儒家地位的提升 D.君主喜好的变化
【答案】A
【考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中表明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和考生的答题都必须朱熹的观点为标准,根据所学可知,元明时期的这种做法有加强了思想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A符合题意;
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不大,本题重在对材料的理解,明白科举考试为统治者服务,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1·德庆模拟)从图1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
图1
A.宋朝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
C.明朝废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 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答案】C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 A .题干材料中“锦衣卫”指的是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与宋朝重用文臣没有关系。故 A 错误;
B .题干材料中“锦衣卫”指的是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与元朝无关。故 B 错误;
C .题干材料中“锦衣卫”指的是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而明朝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体现了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故 C 正确;
D .题干材料中“锦衣卫”指的是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与清朝没有关系。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明朝强化皇权的相关知识点,明朝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10.(2021·德庆模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古代中国政治的主要特征,以下图片说明了( )
A.君权的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的趋势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封建体制的不断完善
【答案】A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宋的政治据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各司其职;明朝时期加强了君主专制,废除丞相,由皇帝统领六部。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A 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的创立及发展,知道图片说明了君权的不断强化,相权逐步削弱,直至废除。
11.(2020八上·全椒开学考)《明实录太祖实录》中记载,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净化官场风气 B.强化皇权
C.监视官员百姓 D.废丞相,设三司
【答案】B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可知,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明朝时期,明太祖为了强化封建皇权,稳固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ACD三项都不是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项强化皇权是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明确丞相出现与秦朝,废除于明朝。
12.“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的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答案】C
【考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 注重考查诗赋 ,不符合题意;
B. 打破门第的限制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科举制采取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明朝八股取士危害的理解来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13.(2020·泰州)“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设立三省六部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答案】D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宰相(丞相)专权,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因此:
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不大,明确丞相制度始于秦始皇,废于朱元璋即可作答。
14.(2020·潍坊)《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对外贸易遍布世界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A
【考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知道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造船航海技术先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1368﹣1644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但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1405年到1433年间一位名叫郑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情况,可说明这一点。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8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归途中,苏门答腊的一支海盗船队企图拦截,结果全军覆没。后来几次航行更加遥远,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无关,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2021九下·三亚月考)“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说这句话的应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D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 从材料“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可以看出在此时废除了丞相,因此应该为明朝朱元璋,即明太祖,故选 D ;
汉武帝设置中朝削弱相权;唐太宗设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置二府三司制,都是采取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因此 ABC 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明太祖废丞相,沿袭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彻底废除。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历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0七下·海口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明朝科举制?
(3)顾炎武的言论抨击了明代的什么制度?
(4)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
【答案】(1)明朝。四书五经。
(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3)八股取士。
(4)秦始皇焚书坑儒。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内容“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丈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考生写的是八股文,因而当时实行的是八股取士制度,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2)根据材料内容“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丈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可知,明朝的科举考试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考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抨击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
(4)根据材料内容“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可知,作者在抨击八股取士时与秦始皇焚书坑儒进行了对比。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7.(2020七下·大洼月考)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同学们,你们知道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答案】设立锦衣卫
【考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为加强君权,巩固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他们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搞得强化的标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相关史实。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材料二
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材料三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四
明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建明二三十年间,经济已恢复到前代的水平,为中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请回答:
(1)朱元璋是在哪一年建立明朝的,他结束元朝对全国统治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朱元璋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他是如何控制军权的
(3)材料三是对哪部分人的讽刺 出现文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为什么说“他骗得高官”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列举明朝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表现。
(5)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明朝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
(2)废除丞相制度,事归六部,最终权力集中于皇帝。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3)埋头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文体被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盛产青花瓷器的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和徽商等商帮。
(5)国家统一、强化君权一定程度上出现社会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科举考试的变化;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明朝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即明太祖;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2)本题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依据材料可知,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3)本课考查明朝的科举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是对埋头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的讽刺。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5)本题考查明朝经济发展的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国家统一、稳定是前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1)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
(2)废除丞相制度,事归六部,最终权力集中于皇帝。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3)埋头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文体被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盛产青花瓷器的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和徽商等商帮。
(5)国家统一、强化君权一定程度上出现社会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八股取士及经济的发展,难度较大,需要对教材知识有熟练的掌握,学会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即可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历史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潮阳模拟)下侧文本框是同学们在探究学习时总结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唐朝的农业 B.宋朝的商业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2.(2021·南海一模)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明政府对科举考试的这一规定( )
A.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C.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
3.(2021·张家界模拟)开始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题文体必须是“八股文”的朝代是( )
A.东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2021·新化模拟)"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开凿大运河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5.(2021·崂山一模)文物承载着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能够作为“朱元璋强化皇权”研究资料的是( )
A. B.
C. D.
6.(2021·槐荫一模)下图是某同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其研究的主题是( )
A.君主专制强化 B.巩固西北边疆
C.中外交往活跃 D.社会经济繁荣
7.(2021·泰州模拟)《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这个“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帝权力 B.限制丞相权力
C.巩固边疆地区 D.扩大地方权力
8.(2021·南阳二模)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这一现象体现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儒家地位的提升 D.君主喜好的变化
9.(2021·德庆模拟)从图1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
图1
A.宋朝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
C.明朝废除丞相不断强化皇权 D.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10.(2021·德庆模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古代中国政治的主要特征,以下图片说明了( )
A.君权的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的趋势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封建体制的不断完善
11.(2020八上·全椒开学考)《明实录太祖实录》中记载,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净化官场风气 B.强化皇权
C.监视官员百姓 D.废丞相,设三司
12.“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的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3.(2020·泰州)“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设立三省六部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14.(2020·潍坊)《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对外贸易遍布世界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2021九下·三亚月考)“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说这句话的应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0七下·海口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明朝科举制?
(3)顾炎武的言论抨击了明代的什么制度?
(4)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
17.(2020七下·大洼月考)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同学们,你们知道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材料二
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材料三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四
明初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建明二三十年间,经济已恢复到前代的水平,为中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请回答:
(1)朱元璋是在哪一年建立明朝的,他结束元朝对全国统治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朱元璋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他是如何控制军权的
(3)材料三是对哪部分人的讽刺 出现文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为什么说“他骗得高官”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列举明朝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表现。
(5)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明朝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考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唐朝的农业,不符合题意;
B.宋代的商业,不符合题意;
C.元朝的外贸,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有名的地域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达,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远销海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民营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2.【答案】D
【考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 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不符合史实;
B. 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不符合题意;
C. 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D.明代科举不仅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的形式按照八股文进行。这种考试形式死板,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3.【答案】C
【考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在明代,发展了科举制,它开始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题文体必须是“八股文”,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考查“八股取士”。明朝“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
4.【答案】D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知识,朱元璋认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容易对皇权形成威胁,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D正确;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排除A;
开凿大运河的是隋朝,排除B;
北宋时期设置通判,排除C。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点,题干关键信息“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5.【答案】B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是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备选项图片回答。
6.【答案】A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明太祖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清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研究的主题是君主专制强化。选项A符合题意;
巩固西北边疆、中外交往活跃、社会经济繁荣,与题干内容都不符,BCD可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废除丞相,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7.【答案】A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劾,处以重刑”可知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有关,而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强化皇帝权力,A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而不是限制丞相权力,B排除;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扩大地方权力或巩固边疆地区无关,C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明太祖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我国君主集权强化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8.【答案】A
【考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中表明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和考生的答题都必须朱熹的观点为标准,根据所学可知,元明时期的这种做法有加强了思想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A符合题意;
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不大,本题重在对材料的理解,明白科举考试为统治者服务,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C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 A .题干材料中“锦衣卫”指的是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与宋朝重用文臣没有关系。故 A 错误;
B .题干材料中“锦衣卫”指的是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与元朝无关。故 B 错误;
C .题干材料中“锦衣卫”指的是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而明朝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体现了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故 C 正确;
D .题干材料中“锦衣卫”指的是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与清朝没有关系。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明朝强化皇权的相关知识点,明朝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10.【答案】A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宋的政治据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各司其职;明朝时期加强了君主专制,废除丞相,由皇帝统领六部。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A 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的创立及发展,知道图片说明了君权的不断强化,相权逐步削弱,直至废除。
11.【答案】B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可知,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明朝时期,明太祖为了强化封建皇权,稳固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ACD三项都不是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项强化皇权是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明确丞相出现与秦朝,废除于明朝。
12.【答案】C
【考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 注重考查诗赋 ,不符合题意;
B. 打破门第的限制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科举制采取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明朝八股取士危害的理解来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13.【答案】D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宰相(丞相)专权,彻底废除了丞相制度。因此:
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不大,明确丞相制度始于秦始皇,废于朱元璋即可作答。
14.【答案】A
【考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知道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造船航海技术先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1368﹣1644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但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1405年到1433年间一位名叫郑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情况,可说明这一点。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8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归途中,苏门答腊的一支海盗船队企图拦截,结果全军覆没。后来几次航行更加遥远,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无关,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D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 从材料“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可以看出在此时废除了丞相,因此应该为明朝朱元璋,即明太祖,故选 D ;
汉武帝设置中朝削弱相权;唐太宗设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置二府三司制,都是采取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因此 ABC 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明太祖废丞相,沿袭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彻底废除。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历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16.【答案】(1)明朝。四书五经。
(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3)八股取士。
(4)秦始皇焚书坑儒。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内容“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丈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考生写的是八股文,因而当时实行的是八股取士制度,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2)根据材料内容“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丈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可知,明朝的科举考试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考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抨击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
(4)根据材料内容“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可知,作者在抨击八股取士时与秦始皇焚书坑儒进行了对比。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7.【答案】设立锦衣卫
【考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为加强君权,巩固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他们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搞得强化的标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相关史实。
18.【答案】(1)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
(2)废除丞相制度,事归六部,最终权力集中于皇帝。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3)埋头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文体被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盛产青花瓷器的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和徽商等商帮。
(5)国家统一、强化君权一定程度上出现社会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科举考试的变化;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明朝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即明太祖;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2)本题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依据材料可知,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3)本课考查明朝的科举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是对埋头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的讽刺。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5)本题考查明朝经济发展的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国家统一、稳定是前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1)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
(2)废除丞相制度,事归六部,最终权力集中于皇帝。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3)埋头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文体被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盛产青花瓷器的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和徽商等商帮。
(5)国家统一、强化君权一定程度上出现社会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八股取士及经济的发展,难度较大,需要对教材知识有熟练的掌握,学会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即可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