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5-30 15:0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杠杆的平横条件
课型:新课、探究式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知识与技能:杠杆平衡条件、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的进行与分析归纳
难点:力臂的概念,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分析与推导最后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木棍两根 书包(重物两个) 自制杠杆器材(学生分组实验)自制折叠杠杆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环节一:挑书包引入 教师引导串词设计:同学们,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果换了是你,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研究你为什么要选择女同学这种方法(板书课题) 学生挑书包,学生观察,学生思考 让学生有初步体验,使用工具与不同使用工具的方法对应的便利教具准备:长木棍,书包
环节二、认识简单的机械 串词设计: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一重物,我们要移动它,你首先会想到怎么做?(推)很好,如果我的力不够大,还有别的办法吗?还有吗?(杠杆)你能说说看,具体怎么做。对,这就是杠杆!(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学生观察 让同学们认识生活中简单的机械
环节三、杠杆定义教学 物理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做杠杆。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工具,请同学们回忆下,有没有这样绕固定点转动的工作?(有)请说说看,还有没有补充的?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请看大屏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像撬动重物的硬棒能绕固定点,转动! 学生观察 认识生活中的杠杆
环节四、建立物理模型,五要素教学 好,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做杠杆,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一个杠杆,撬动身边的重物。这有一重物,还有一根硬棒,利用凳子做支点,有没有哪位男同学上来试试,设计一杠杆,撬起它?老师有要求,使杠杆保持水平静止状态。做得很好,请你保持这个姿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如果我为了要省力,你们说该怎么做?(学生回答:应该将物体靠近支点)(强调两个因素)一个是物体,一个是靠近支点,(同学手往后移,)也是两个因素强调,一个远离支点,一个是手上的力,这四个因素都是相对于哪里呢?都相对于这个支点来的吧。(副板书part1学生回答)(PPT给出模型)如果物理学都将实物的模型拿来研究的话,就很难得观察到它的本质现象,在物理学当中,我们常常会将这种间接的东西建立起物理模型。老师把刚刚翘起重物的棍子简化成一条直线,在研究杠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它在水平位置静止它与四个因素有关系,再加上支撑点,就是五个因素,我们将这五个因素称为杠杆五要素,分别是(定义教学,杠杆五要素)我们将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称为支点用字母O表示,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用F1表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用F2表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L1,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L2。PPT(演示)(板书part2五要素)杠杆在动力与阻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称为杠杆平衡。 应该将物体靠近支点学生手往后移减小物重 建立物理模型教具准备:长木棍 重物 凳子做支点用
环节五: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通过刚才得活动,要使杠杆水平位置静止,与四个因素有关,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实验共同来探究,这四个因素满足什么条件,杠杆才能平衡。实验前,请允许老师介绍你们桌上的器材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个红色的钩码和若干个黄色的钩码2、为了方便研究,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塑料直尺代替杠杆3、在塑料直尺背部有两个后盖,可左右移动,可将杠杆调节水平位置平衡4、利用钩码提供拉力,代替动力和阻力,改变钩码数目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5、改变钩码悬挂位置不同,改变力臂大小。 由生活走向物理
任务1 任务一接下来我们的实验怎么做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杠杆红色区域第二格处挂三个钩码,然后再黄色区域,任意位置,挂上不同个数钩码,或1.2.3.4.5.6位置,注意只能在某一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当然,实验前请先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听清楚了没有?(清楚了)好,开始实验,实验完毕后,请举手报告老师,实验完毕。同学们,实验都完成了没有?好,我看同学们做得都很好,接下来有请同学们来汇报你的实验结果,我们在第几格挂了几个钩码,杠杠水平平衡。(同学汇报)为了使同学们看得更清楚,老师将他的实验结果显示在PPT上,是这样的吗?还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为了使找到的规律更具有普遍性,老师把这同学们的四种情况都放在了一起。请看大屏幕。这四组,红色区域,两格三个钩码,F1L1大小都相同,控制变量,我们不研究它,我们来看这四组支点右边黄色区域,钩码数和格子数它们存在什么样的规律吗?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然后分享给大家。分析得出:右边FL乘积为一个定值,并且等于6但是老师发现也发现一个问题,在右边,为什么没有人在第四格处挂钩码使杠杆平衡?有吗?(没有)老师听见同学们小声的嘀咕,怎么会在四格处挂,我想,我能猜到你们怎么想的三格挂两个,离支点越远,钩码数就越少,六格处挂一个,里支点进,钩码数就多。那比一多,比二少?请同学们大胆的猜!四格处挂多少能使杠杆平衡呢?(一个半)我们来试试,没有半个?老师准备了,请看,半个,我自己磨的,人类是伟大的,只要有需要,就会有发明。试一使,平衡了。 学生分组实验 寻找规律
任务2 任务二接下来我们看右边红色区域,如果我改变钩码个数,允许你改变悬挂位置,你能否使杠杆重新平衡呢?如果在第一组只给你挂1个(请同学们回答,挂哪,杠杠能再次平衡?老师想知道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回答)请第一组试试看,平衡了没有?很好,完全正确第二组只给你挂2个(请同学们回答,挂哪,杠杠能再次平衡?)还用试吗?(不用)第三组只给你挂6个(请同学们回答,挂哪,杠杠能再次平衡?还用试吗?(不用)很好,请问,通过刚才的活动,对比两边,F1L1F2L2满足什么条件,他们能平衡?(学生回答:F1 · L1 = F2 · L2) 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汇报 思维训练,验证规律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