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永久的悔(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29 11:3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久的悔
一、给加粗的词语注音。
后悔 俯拾皆是 简陋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孤苦伶仃 无缘 够呛 模糊 轮廓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耕耘 白面馍馍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结 ( )_____ 咽 ( )_____ 尽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模 ( )_____ 难 ( )_____ 哽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三、下列词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望九:接近九十。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B.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在别人的篱笆下过日子,说明生活贫困。
C.迎养:接(某人)到家里来赡养。 盈眶:充满了眼眶。
D.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
四、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作者立下了怎样的誓愿,实现了吗?为什么?
2.你认为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
同步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了“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2.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下划线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3.将第三段中加粗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5.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后悔(huǐ) 俯拾皆是(fǔ) 简陋(lòu) 唾手可得(tuò) 立锥之地(zhuī)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无缘(yuán) 够呛(qiàng) 模糊(mó) 轮廓(kuò) 懵懵懂懂(měng) 寄人篱下(lí) 耕耘(gēng yún) 白面馍馍(mó)
二、略
三、B
四、1.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没等实现,母亲就已永远地离去了。
2.“难解”是说自己从未真正地留意过母亲,年幼无知;“易解”是说如此简单的道理早该懂得,应早一点懂得孝敬母亲。
参考答案: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表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2.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解析:“扑”“挡”是动词,写出母亲为什么“扑”和“挡”就行了。
3.不能替换。因为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如果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受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解析:此种类型题首先应解释所给词的不同含义。然后比较它们用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4.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解析:应抓住重点词语来分析。最后一段中作者写道“热烈而深沉”和“开得烂漫”,表现出作者已懂了,并且走出了阴影。
5.不好。因为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相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