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1034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___________的雷声。自霜皮虬核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载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___________,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___________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___________一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震天动地 震怒 振聋发聩 荡涤
B.石破天惊 震动 震耳欲聋 荡涤
C.石破天惊 震怒 震耳欲聋 扫荡
D.震天动地 震动 振聋发聩 扫荡
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白浪滩头,乌篷船鼓棹呐喊;苍崖翠壁,杜鹃花焰焰欲燃;吊脚楼头,情歌热热辣辣:好一幅凤凰城经典画面。
B.这种养老金的领取:要么60周岁时一次性领取,合同终止;要么每年领取,直到保险人身故为止。
C.他说:“稿件已经交给徐编辑了,过两天她会告知结果。”
D.学习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心存侥幸,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自然教育是连接人与生物多样性的桥梁。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有利于身心健康。但
① ,例如孩子学习压力大,作业多;周末孩子有补习班,闲暇时间少;电子产品诱惑太多。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可能会缓解上述情况。“双减”之前,孩子在周末几乎没有时间,“双减”后除周末每天就上一节课,有了大量空余时间, ② 。
自然教育是体验式的教育,孩子隔着屏幕,( )。自然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 ③ ,接触自然不一定要去远郊,也不一定非要在假期。除了在公园、郊外和学校体验自然,自然教育也要常规化。小区里就可以接触自然,比如孩子每天写完作业后到楼下记录天气、温度、湿度的变化,到花园里观察动植物,写下感悟,并阅读相关知识,不一定非要等到每个周末才出去。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闻不到夏天的荷叶香、秋天的桂花香
B.夏天的荷叶香闻不到,秋天的桂花香闻不到
C.闻不到秋天的桂花香、夏天的荷叶香
D.夏天闻不到桂花香,秋天闻不到荷叶香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唐多令
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江西庐陵人,毁家勤王,1279年厓山海战被元军俘虏,押解途中因病滞留金陵。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后江水浸着晚霞,潮退时沙滩裸露,落叶声透过窗纱,景物描写动静结合。
B.西风“吹”变了朝代,“吹”我流落天涯他乡,“吹”表现了国破家亡之痛。
C.下阕借乌衣巷典故写景,暗含金陵城今昔对比,表达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感伤。
D.此词情感抒发与景物描写水乳交融,词人以清新明丽秋景衬托家国身世悲情。
7.请简要分析“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的含意。(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李白《蜀道难》善用神话传说,如诗中说蜀地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年“_________”,以显其闭塞;后来“五丁开山”,才有了“_________”这样的秦蜀相通。
(2 )李商隐《锦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如月光中带泪的珍珠那样的伤感,又如蓝田美玉一样引人怀恋的迷离惝恍。
(3 )周敦颐《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文化变成乡村发展的灵魂,余东村走向了精神富有的高品质生活之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是人人呵护绿水青山环境。余东村民向来重视生态保护,厚植“生态本底”,将保护绿水青山写进《村规民约》,以“一米菜园”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抓手,打造100多个各具特色的“一米菜园”美丽庭院,把家门口的菜园变成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也变成了画笔下的美丽景色。二是人人弘扬文明和谐新风。结合余东农民画创作,将公筷公勺、家风家训、文明有礼、勤俭节约、生态保护等内容传递给每一位村民,以画滋润生活、陶冶情操,形成了家家重美德、人人讲文明的新风尚。三是人人享有优质公共服务。依托数字化改革,建立了“乡村大脑”,实现“数字乡村一张网”治理,提升村民安全感。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建成公共服务设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人本化服务,让余东村民走向了精神富有的高品质生活之路。四是人人实现职业技能提升。通过乡村振兴讲堂,开办农民画匠、村播直播、茶艺厨艺、民宿管运等培训班,培养越来越多的新农民及各类乡土人才。
(摘编自《从“种文化”到带共富一衢州柯城区余东村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材料二:
近年来,潜江市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2021年,潜江市积极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新建5个镇级中心文体广场、改造升级21个村级文体广场,全市文体广场覆盖率达98%以上。
在潜江市熊口管理区西湾湖果园队,房前屋后花团锦簇,一条条整洁美丽的村道和“小菜园”“小花园”,让人赏心悦目。
“这些装饰都是就地取材,力求保留果园队的原有特色。”熊口管理区相关负责人说,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他们坚持不搞大拆大建,立足于保存记忆、留住乡愁、彰显特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近年来,潜江已建成湖北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整治村96个。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改厕88750户,乡镇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比例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每年以农户占比10%的目标有序推进;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20个,省级生态村80个;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累计投入资金5200余万元,发动千部群众60万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7800吨、水塘4800余口、沟渠4800多公里,发放宣传资料17.6万份,受益人数达60多万人。
(摘编自《潜江:“湖北唯一”的乡村振兴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东村走向了精神富有的高品质生活之路,与其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文化变成乡村发展的灵魂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B.余东村在弘扬文明和谐新风时,结合了农民画的创作,将公筷公勺等内容传递给每一位村民,这有利于新风尚的形成。
C.潜江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实施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D.相对而言,厕所卫生、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这两项措施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方面作用最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余东村人人享有优质公共服务的具体体现。
B.开办农民画匠、村播直播等培训班,培养越来越多的新农民及各类乡土人才,余东村因此走向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C.材料二最后一段列举了大量数字和事实,表明潜江市通过大力推进,已全面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D.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设立好示范村、整治村、生态村镇等标杆,并且做好宣传工作,自能移风易俗,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
3.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中有哪些做法可以借鉴?请简要说明。(6分)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辛未,李愬【注】命马步都虞候史是等留镇文城,命李祜、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不知所之。恕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据其栅。命士卒少休,食干糒,整羁靮,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以断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想,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自吴少诚拒命,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为备。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祐、李忠义锂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曰:“常侍传语。”应者近万人。元济始惧,曰:“何等常侍,能至于此!”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时董重质拥精兵万余人据洄曲,愬曰:“元济所望者,重质之救耳。”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重质遂单骑诣愬降。愬遣李进诚攻牙城,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铺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是日,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
【注】李愬:字元直,中唐名将李晟之子。富谋略,普骑射。元和十一年(816),任唐随邓节度使,率兵讨伐淮西吴元济叛乱。他抚养士卒,优待降将,于次年冬雪夜攻克蔡州,生擒吴元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B.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C.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D.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人居元济外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监军,职官名,监督军务的官吏。唐代常以宦官为监军,与统帅分庭抗礼。
B.烽子,守卫烽火台的士兵。烽火为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可代指战争。
C.四鼓,击四通鼓。古代作战击鼓进军,以助士气,故有“一鼓作气”之说。
D.京师,国家的首都、都城。这一意义也可用京城、京国、国都等词来表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愬率军出发时,做了严密的军事部署。既命人留守文城,又将军队分为前、中、后三军,有冲锋在前的部队,也有殿后保护的部队。
B.占领张柴村后,李愬才告诉众将此行的目的。众将听后都大惊失色,自料此去必死无疑,但他们畏惧李愬治军严酷,无人敢违抗将令。
C.官军很久未到蔡州城下,因此蔡州防备不严。李愬抵达蔡州城下时,竟无一人知晓。李祐等人在城墙上掘坎,率领勇士顺利登上城头。
D.吴元济负隅顽抗,指望部将董重质率领精兵援救。然而董重质单人匹马,归降了李愬。吴元济眼看牙城即将不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
(2)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
8.李愬作为将领,具有哪些优良品质?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3分)
【选篇理由】本文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李愬雪夜入蔡州、擒元济是中国历史上奇袭的著名战例,故事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充分显示了李愬高超的军事才能。学习本文,有助于考生领略人物风采,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
(第1034练)
【基础训练】
1.(3分) A (第一空,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石破天惊:形容古乐器箜篌弹奏出来的声音高亢激越,后用以指使人震惊之意,也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此处用来形容雷声很大,“震天动地”更适合。第二空,震怒:非常愤怒;盛怒。震动:有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的意思。此处对应后句的“狂吼”,可见有拟人的手法,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故选“震怒”。第三空,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快要把耳朵震聋了。此处应结合后一句语境,强调松涛声唤醒内心,故选“振聋发聩”。第四空,“荡涤”着重指用水清洗,有比喻用法,适用范围较窄,其对象常常是抽象事物。“扫荡”着重指用武力或其他手段彻底清除,适用范围较宽,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事物)
2. (3 分) B (B项和文中冒号的作用: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分说。A项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C项用于引文之前,某某说之后,表示后面是这个人要说的话。D项用在解释说明性的话之前)
3. (5分)
构成:将松涛声夸大成聚集了五百年内的声音同时爆炸。(2分。意思对即可)
表达效果:①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②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撼。
(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A
5.①诸多因素影响了自然教育 ②可以接受自然教育 ③而是要与自然亲近
6.考点: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D)(3分)
答案:D(错在“清新明丽秋景”,应该是清静凄凉的秋景。)
7.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6分)
答案:①清秋月明之夜,南飞的大雁成群栖息在江边芦花荡;②南下的难民如鸿雁般成地流落到南方,表达对乱世百姓的同情;③国破家亡,自己如鸿雁般流落他乡,抒发孤独感伤。(6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8.(1)不与秦塞通人烟,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3)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综合训练】
1.(3分)D 【解析】此项内容于文无据,材料中并没有对措施的作用进行比较。
2.(3分)A 【解析】B项,“余东村因此走向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错,以偏概全,选项所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C项,“表明潜江市……已全面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错,“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每年以农户占比10%的目标有序推进”“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说明美丽乡村建设仍在进行中。D项,“自能移风易俗,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移风易俗”无中生有。
3.①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大力开展建设。②因地制宜打造美丽庭院,把庭院建设成“菜园”“花园”“果园”,既美化环境,又有经济效益。③在建设过程中就地取材,不搞大拆大建,立足于保存记忆、留住乡愁、彰显特色。(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给分。)
4.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宜用排除法。“熟”是“寐”的状语,“熟寐”即熟睡,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如故”是“击柝”的后置状语,不能单独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
5.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击四通鼓"错误,应为“四更”。当时既“惊之(鹅鸭)以混军声”,自然不可能击鼓惊动敌人。汉魏以来,分一夜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四鼓即四更。
【课文链接】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五鼓”即五更。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烽火”均代指战火或战争。
6.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但他们畏惧李愬治军严酷"错误。原文为“然畏愬”,应为畏惧李愬军纪严明。“严酷”指残酷、严厉,这与注释中李愬的正面形象极为不符。
7.(1)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译出大意给1分;“所之”“但”“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其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诉董重质。(译出大意给1分;“抚”“遣”“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关键点拨】(1)所之:所去的地方,目的地。但:只,只管。东:向东。(2)抚:安抚。遣:派遣。谕:告诉,晓谕。
8.①行动谨慎。②足智多谋。③随机应变。(每点1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李愬的优良品质,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反映出来的。从他率军出发时的部署和占领张柴村后的安排来看,他虑事周全,行动谨慎;从他利用恶劣天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来看,他智谋过人,善于料事;从他下令惊扰鹅鸭以掩盖军队行动之声,安抚董重质家人、写信劝降董重质来看,他能够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付事态变化。
参考译文
辛未日,李愬命令马步都虞候史旻等人留守文城,命令李祐、李忠义率领三千名冲锋陷阵的勇士担任前锋,自己与监军率领三千人作为中军,命令李进诚率领三千人在他的后面压阵。军队出发后,不知道目的地。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军队走了六十里,夜晚,抵达张柴村,将守卫的士兵和负责守卫烽火台的士兵全部杀掉,占领了他们的营寨。(李愬)下令士兵稍事休息,吃些干粮,整理马络头和缰绳,留下五百名义成军将士镇守此地,以切断从朗山来的敌人救兵。(李愬)命令丁士良率领五百人砍断洄曲及其余各道桥梁,又连夜领兵出门。众将询问军队要去哪里,李愬说:“进蔡州城捉拿吴元济。”众将都大惊失色。当时正刮大风,下大雪,旌旗被风撕裂,路上随处可以见到冻死的人和马。天色阴沉漆黑,从张柴村往东的道路都是朝廷军队未曾走过的,人人都自以为必死无疑;然而畏惧李愬,没有谁敢违抗命令。半夜,雪下得更大,军队已经行走了七十里,抵达蔡州城下。靠近城边有个养着鹅鸭的水池,李愬下令惊扰鹅鸭,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音。自从吴少诚抗朝廷的命令以来,官军已有三十余年没到过蔡州城下了,因此蔡州人没有严密防守。壬申四更时分,李愬到达城下,(城内)无一人知晓。李祐、李忠义把城墙掘出梯坎,率先登城,勇士们跟随上城。守门士兵正在熟唾,都被杀死,只留下敲梆巡夜的人,让他们像先前一样继续敲梆,于是大开城门放军队进城。到了里城,也像(外城)一样,城中无人知晓。鸡叫时,雪巳停,李愬进据吴元济外宅。有人禀告吴元济说:“官军到了。”吴元济还在躺着休息,笑着说:“被俘的囚犯偷盗罢了,天亮后将他们全都杀掉。”又有人禀告说:“城池已经被攻陷了!”吴元济说:“这一定是洄曲的士兵找我索要御寒的衣服。”起床后,吴元济在庭院中探听,听到李愬的军队传达号令的声音:“常侍传话。”响应的有近万人。吴元济这才开始害怕,说:“这是什么常侍,能到这里来!”于是率领侍卫登上牙城(唐代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抵抗。当时董重质带领一万多精锐士兵守卫洄曲,李愬说:“吴元济所盼望的,无非董重质的救援而已。”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其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诉董重质。董重质于是单人匹马来向李愬投降。李愬派遣李进诚攻打牙城,烧毁了牙城的南门。百姓争着背柴草帮助官军,城上的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傍晚时分,门已毁坏,吴元济在城上请求治罪,李进诚搭梯子让他下来。甲戌日,李愬用囚车将吴元济押送到京城。当天,申州、光州和各镇(援助淮西的)士兵二万余人相继前来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