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
(第1031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涵就是________,如词曲、评话、杂剧、皮影等中国传统大众文艺,均出现于宋代。不离________,是中华美学精神特别是宋韵文化的独特韵味,它不把"文艺范"置于高雅的"云端",而强调世俗生活中自有真谛,知者自知,不待外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与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都可谓宋韵的典范之作。他们笔下的山水,并不全然一派高远清逸,而是在山水间蕴含着村落、楼阁、渔船,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典范。
这种化雅成俗的典范在 2021年春晚被演绎为创意音舞节目《只此青绿》和《忆江南》,( )。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_______是高高的发髻;行者樵夫渔父并________,行旅、担柴、垂钓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这种文艺范不离世俗味,又超越了世俗味。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立体转化为平面,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这种转变本身,就是化雅成俗的显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雅俗共赏 尘俗气 千山万壑洋洋自得
B.有目共赏 尘俗气 层峦叠嶂洋洋自得
C.雅俗共赏 烟火气 层峦叠嶂怡然自得
D.有目共赏 烟火气 千山万壑怡然自得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把其中"俗"的一面趋向了"雅"化,为今人追慕古人、理解古人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B.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为今人理解古人、追慕古人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C.把其中"雅"的一面趋向了"俗"化,为今人追慕古人、理解古人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D.把其中"俗"的一面趋向了"雅"化,为今人理解古人、追慕古人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立体转化为平面,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
B.把文艺节目转化为古画,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
C.把文艺节目转化为古画,是把立体转化为平面,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
D.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试问谁不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呢?特别是考试将近,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那可真是一大妙事。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记忆力MAX的“天才大脑”呢?
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①________。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②________,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快速“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可以保持几分钟,并且指导大脑决策。随后其中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持几天甚至几十年。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而随着年龄增长,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③________: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5.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鹧鸪天
党怀英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①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做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注】①底用:何须,哪用得到。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以“云步”“小凤钩”写出了织女的步履轻盈,纤足娇小,表现出织女之美。
B.“踏清秋”三字将牛郎织女相会之缠绵带过,既点明时令又渲染出环境的沉寂。
C.词中“两悠悠”与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银汉迢迢”均含距离遥远之意。
D.词人不说人窥月,而是月窥窗,突出了神话背景下天上神性和人间平凡的对比。
7.本词写七夕,一改传统之观念,别有新意,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指出《国风》和《小雅》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 , _______”。
(2)清代陈廷焯评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说:“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结二语”指的是“ _______ , _______”。
(3)“大漠”和“落日”是描写边塞的典型景象,这两个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见,如“_______ , _______”。
【综合训练】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触目惊心”四字所能概括。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共有餐饮门店820万家,全国餐饮收入实现4271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同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的366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很具代表性。
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调研发现,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l1.7%。4个城市游客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103克,高于当地居民每人每餐88克的食物浪费量。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
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换句话说,1/3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
“舌尖上的浪费”是当下的流行语,但“餐桌浪费”是一个老话题。不仅内地关注,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水稻科学家说,惩罚那些浪费粮食的人》,指出中国每年扔掉的粮食能够养活2亿多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不仅国内关注,国外媒体也曾关注过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都曾分别以《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和《中国式“剩宴”》为题,直言餐饮消费中的浪费问题。
(摘编自《百科知识》2020年第24期)
【材料二】
【材料三】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是世界共识,各国都在为此不遗余力地努力着。在德国,无论是自助餐还是点餐,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即便是外国游客也不会法外开恩。从幼儿园起,德国的孩子就会接受节俭就餐的教育,在家里浪费食物,也会被家长处罚劳动。意大利参议院2016年8月通过了一个鼓励节约的法案,该法案简化了超市和农场捐赠食物的程序,并鼓励餐厅提供打包服务。
我国也曾启动过各种活动,如“光盘行动”“半份菜”等。从2013年起,江西理工大学连续多年在食堂不定期举行“光盘换水果”活动,学生们只要把饭菜吃完清盘,就可以换到一个饭后水果。据了解,“光盘换水果”活动开展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用餐浪费现象大大减少,每天倾倒的潲水相比以往减少近2/3。在浙江杭州,一家有着170余年历史的知名饭店近日向公众发出“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倡议,名菜“西湖醋鱼”可以选择半条,米饭也可以选择半碗。饭店承诺“从自身做起,引导消费者适度点餐、文明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摘编自《开封日报》)
1、下列表述与材料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城市餐饮业餐桌食物浪费总量巨大,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
B.为了体面,朋友和商务聚会只选择在大型餐馆进行,浪费的除了食物,还有酒水。
C.桌餐是校园各种供餐方式中浪费最严重的,人均浪费量比4个城市旅客的人均浪费量高。
D.包括中国、意大利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厉行节约,向浪费宣战。
2、“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触目惊心’四字所能概括。”你是否认同材料一的这一说法?为什么 (6分)
3、为减少我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根据以上材料,向我国的正府、餐饮行业和消费者各提一条可行性建议。(3分)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康定元年春正月,元昊寇延州,知延州范雍闻元昊且至,惧甚。元昊诈遣人通款于雍,雍信之,不设备,既而元吴盛兵攻保安军,破安远、塞门、永平诸寨。琦言:“范雍节制无状,宜召知越州范仲淹委任之。”夏五月戊寅,以范仲淹为陕西都转运使,范仲淹言今边城之灸土有五左关中之备土元二三菱吴贼深入乘关中之虚东阻潼关隔两川贡赋则朝延不得安枕矣为今之计,宜严戒边城,实关内,若寇至边城,清野不与大战。
八月,诏范仲淹兼知延州。先是,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序,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六将领之,日夜训练,量贼众赛,使更出御。仲淹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鄌城为军,以河中府、同、华州中下户租税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
庆历元年,时元吴遣高延德还延州与范仲淹约和,仲淹自为书贻元昊,备陈利害。韩琦闻之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诸将戒严而自行边。二月,元吴果遣众寇渭州。环庆副总管任福临敌受命,所统皆非素抚之兵,又分出趋利,故至甚败。琦还至半途,阵亡者之父兄妻子数千人号于马首,持故衣纸钱,招魂而哭,哀恸之声震天地,琦掩泣驻马不能进。范仲淹闻之,叹曰:“当是时难置胜负于度外也!”三月,元吴答范仲淹书,语极悖慢,仲淹对来使焚之。
秋七月,元昊寇麟、府州,折继闵败之。自西方用兵,帝为旰食,然元昊困弊,渐有自悔之意。三年春正月癸已,元吴上书请和,然犹倔强,不肯削僭号。庞籍送使者阙下,因陈便宜,言:“羌久不通和市,国人愁怨,今辞理浸顺,必有改事中国之心,请遣使谕之。”四年五月,元昊复遣使上誓表,时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厌之,遣使赐元昊诏,从之,十二月,册元昊为夏国主。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夏元昊拒命》)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仲淹言/今边城之备十/有五七/关中之备十/无二三/若昊贼深入/乘关中之虚/阻潼关/隔两川贡赋/则朝廷不得安枕矣/
B.范仲淹言/今边城之备十有五七/关中之备十无二三/若昊贼深入/乘关中之虚/东阻潼关/隔两川贡赋/则朝廷不得安枕矣/
C.范仲淹言/今边城之备/十有五七/关中之备/十无二三/若昊贼深入/乘关中之虚东/阻潼关/隔两川/贡赋则朝廷不得安枕矣/
D.范仲淹言/今边城之备十有五七/关中之备十无二三/若昊贼深入/乘关中之虚东/阻潼关/隔两川/贡赋则朝廷不得安枕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康定,宋仁宗赵祯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如“建元”“贞观”“康熙”。
B.清野,清除战区附近的房屋、树木,转移附近的人口物资等,使敌人掠夺不到东西。
C.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或超越本份的称号,如“夏国主”即李元昊冒用的帝王称号。
D.阙下,“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阙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也可指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昊行事狡猾,派人假装与范雍通好言和,获取范雍的信任,让其不设防备,不久率领大军攻打各市。
B.范仲淹改革军制,御敌有方。他反对以官职高低决定出征次序,而是选拔人才,据贼兵多寡来分派将领。
C.元昊假意求和,范仲淹亲自写信详细陈述利害,元昊却攻打渭州且回信言辞傲慢,范仲淹怒毁书信。
D.任福一向不抚恤士兵,又分兵出击求利,招致大败,死伤惨重。死者家属招魂哀号,韩琦见状,哀痛不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
(2)韩琦闻之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诸将戒严而自行边。
8.北宋与西夏最终和议,促成双方和议的因素有哪些?(3分)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
(第1031练)
【基础训练】
1.(3分)C(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有目共赏,大家看见了都赞赏,形容事物很完美;尘俗气,人间的庸俗之气;烟火气,有生活的味道;层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岭和山峰,形容山势险峻,山峰众多;千山万壑,高低重叠连绵不断的山峦和沟壑;洋洋自得,形容十分得意;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2.(3分)B(依据前文“化雅成俗”,排除A、D项;应先“理解古人”后“追慕古人”,再排除C项。)
3.(3分)D(语序不当,“古画”对应“平面”,“文艺节目”对应“立体”,故而“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应对应“平面转化为立体”。)
4.①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②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③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因人而异(每句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参考答案)①作者把记忆力比作面包,强调考生对超强记忆力的渴求;②运用比喻,使表达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接受。(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3分。写月窥窗,是词人移情于月,最后两句写词人拉开窗帘尽情赏月,享受新秋凉爽睡美之乐,体现出一种旷达自适之乐)
7.①本词写人们在七夕时不必乞巧,也不必可怜牛女双星的“稀相见”,不落窠臼;②词人强调应摒除杂念,把握当下,抒发出了超凡脱俗的旷达自适之情。
(6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1)《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2)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3)示例一: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示例二: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综合训练】
1.D
2、认同。《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国内外媒体均关注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材料一的所有信息均来自《百科知识》,信息可靠。
3、正府:①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②从幼儿园起,加强节俭就餐的教育。
餐饮行业:①向公众发出“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倡议;②从自身做起,引导消费者适度点餐、文明消费,杜绝“舌尖上的浪费”;③提供打包服务;④校园餐饮行业适当增加饭菜的种类以及口味的多样化。
消费者:①树立正确的食物消费理念,遵循科学、适度和绿色的消费方式;②对食物浪费现象进行举报。
4.B(范仲淹言:“今边城之备十有五七,关中之备十无二三,若吴贼深入,乘关中之虚,东阻潼关,隔两川贡赋,则朝廷不得安枕矣。”)
5.C(宋仁宗所赐“夏国主”并非是帝王称号,而是宋仁宗授予的封号,宋仁宗与西夏主是君臣关系。)
6.D(“任福一向不抚恤士兵”错误,指任福所带所统帅的都不是他平时所带领的部队。)
7.(1)春夏时转移士兵到有粮食吃的地方去,可省去买粮的十分之三,而其他方面(军费)的减少还未包含在内。(得分点:徙:转移;就食:到有粮食吃的地方去;籴:买粮;与:参加。)
(2)韩琦听说这件事说:“没有约定而请求议和,这是敌人的计谋。”命令各将领戒严并亲自巡行边境。(得分点:约:约定;和:议和;者……也……(判断句);行边:巡行边境。)
8.元昊方面:①多年征战,久攻不下,困乏疲惫,主动上书求和;②边贸暂停,羌人心生怨恨,民心不稳,需要议和。
宋仁宗方面:西部边防用兵日久,伤亡惨重,宋仁宗心里厌战,希望议和。
(每点1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春正月,元昊侵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延州知州范雍听闻元昊将要到达延州,非常恐惧。元昊派人诈与范雍通好言和,范雍相信敌人,不设防备,不久之后元昊率领大军攻打保安军,攻破安远、塞门、永平各寨。韩琦说:“范雍调度管束无成绩,应当召越州知州范仲淹并委以重任。”康定元年夏五月戊寅日,任命范仲淹为陕西都转运使。范仲淹说:“现在边城的贮备十有五七,关中的贮备十无二三,如果元昊贼深入,乘关中的空虚,向东阻断潼关,隔绝东、西二川(今四川省)上交朝廷的贡赋,那样朝廷便不得安睡无忧。为当今之计,应严戒边城,充实关内,如果敌寇至边城,便坚壁清野,不与敌人大战。
八月,皇帝下诏令范仲淹兼任延州知州。在这以前,敌寇到来时,官职卑下的首先率兵出击抵御。范仲淹说:“任命将领不选择人才,以官职为序,是自取失败之道。”于是,大规模地检阅州兵,共得一万八千人,分六位将领统率,日夜训练,根据贼兵的多少使六将轮番出来抵御敌兵。范仲淹认为人民远道运输劳苦,请示在鄜城屯军,以河中府、同州、华二州中下等户的租税就地交纳,以
供军需,春夏时转移士兵到当地获取粮食给养,可省去买粮的十分之三,而其他方面军费的减少还未计算在内。
庆历元年,当时,元昊派遣所俘获的宋军寨主高延德到延州与范仲淹约定议和,范仲淹亲笔给元昊写书信,详细地陈述利害。韩琦听说这件事,说:“没有约定而请求议和,这是敌人的计谋。”命令各将领戒严并亲自巡行边境。二月,元昊果真派大军攻打渭州。环庆副总管任福临敌接受命令,所统帅的都不是他平时所带领的部队,又分兵出击求利,所以招致大败,韩琦还兵到半路,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数千人在马前号哭,手里拿着旧衣服和纸钱,招魂而哭,哀痛的声音震动天地,韩琦掩面而泣,停马不能前进。范仲淹听说后,感叹说:“在这个时候,难以置胜负于度外啊!”三月,元昊给范仲淹回信,信中言语极度违逆傲慢,范仲淹在来使面前烧掉了书信。
秋七月,元昊入侵麟、府二州,折继闵打败了他。自从西方战火燃起,皇帝为此繁忙,很晚才吃饭,而元昊困乏疲惫,逐渐有后悔的意向。三年春正月癸已日,元昊上书请求议和,然而仍然倔强,不肯削除帝号,庞籍送使者到京师,因此趁便说道:“羌人很久没有同中原进行贸易,国人都担忧抱怨,现在言辞渐通,一定有改弦事奉中原的心意,请派使者告诉(元昊。)”四年五月,元昊又派遣使者上呈誓表,当时西部边防用兵日久,仁宗心里厌战,于是派使者赐予元昊诏书,听从元昊的请求,十二月,册封元昊为夏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