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在哪里》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 赵爱华 评析 张桂珍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一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科学知识:
知道力的普遍存在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和形状发生改变。
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认真倾听,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
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棋盘、记分单
生:导线、橡皮泥、橡筋、弹簧、风车、乒乓球、气球、陀螺、磁铁和曲别针、核桃和钳子、玩具车(每人自由地选择一到两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扳手腕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同座之间也来一次小小的较量,好吗?在游戏之中,请你思考:扳手腕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比赛结束之后请获胜者站起来向大家示意。(找对手,听口令:准备,开始)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扳手腕比赛,获胜者自觉站起来。
评析:游戏导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入手展开下面的探究活动.在游戏中引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的习惯。
二、发现力无处不在
师:有的小组很快就决出了胜负,有的小组力量悬殊不大,结果没有出来。想一想:你刚才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生1:要用力。
生2:一开始就使劲用力往下压。
生3:要把全部力量都用到手上。
生4:一开始用上力就不能放松,一放松就让对方抓住了机会。
师:这几个同学都说了一个问题,扳手腕要赢的话,一定要用力,第一次输了的同学不要紧,下课后我们可以再来较量。
师:谁能告诉我,扳手腕时,力在哪里呢?
生齐答:手腕上。
师举手示范,并强调别忘记了课堂常规。
生:我觉得应该在手腕上。
师:这时候说“我觉得应该在手腕上”可不可以呢?因为我们刚刚做过了这个游戏的,那就应该用肯定的语气来说,你认为扳手腕时力在哪里,可以再体会体会。
生1:力在手腕上。
生2:指着肘部,说:“力在这里”。
师:你能给这个力取个名字吗?
生1:腕力。
生2:臂力。
师板书:“腕力”
师:我们刚才在做这个游戏时,不只是手臂和手腕用了力,其实全身都在用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力呢?
生1:奥运会上举重运动员要用力气。
师:你能给这种力取个名字吗?
生1:举力。
生2:推车要用力,叫推力。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要用到力的例子,都给起个名字,大家接着说说。
生:提东西要用力,叫提力。
生:奥运会上掷标枪要用力,叫腕力,因为主要是手腕上的力。
师:这种力还可以叫投掷力。
生:跳远也要用力,叫弹力。
生:打乒乓球时要用腕力。
生:拉车时要用拉力。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多媒体课件:物体抛出后落地——重力,压扁的篮球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弹力,捏紧刹车就可以使车子停下来——增大摩擦力,船可以在水上航行,飞艇可以飞上天空——浮力)
师:刚才画面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力?
生: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风力。
评析: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给各种各样的力取名,避免了漫无目的地交流和学生重复回答,从而提高交流的效率.
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力一口气是说不完的,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力在哪里?
生:力是无处不在的。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1:因为任何地方都有力。
生2: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到力。
师:大家认为这个同学总结得准不准确?
生:准确
师:这时候如果有人问老师“力在哪里?”老师这样回答:“你看得见力吗?你看不见,我也看不见。当风吹起落叶时,我知道,那里有力。”你觉得老师的回答怎么样?
生1:(指一名面带笑容的学生回答)很通顺,
生2:老师这样说似乎让我看到了那里有力。
师:我们学过语文的,像什么?
生:像诗歌。
师:你想不想美美地用诗歌的方式像老师这样也来说一说力呢?
生1:在你跑步得第一名的时候,我知道那里有力。
老师:鼓励他,很勇敢。但离诗歌好象还差一点韵味。
生2:你看得见力吗?你看不见,我也看不见。当水滴轻轻落下时,我知道,那里有力。
师:真有诗意。
生3:你看奥运会上举重成功时,我知道那里有力,把一桶沉甸甸的水提起来时,我知道那里有力。
师:一口气说了两种情况,真不错。
师:下面我们来开火车接力写诗歌,为了节约时间,让火车快点进站,省略前半部分,只说“当……的时候,我知道那里有力。”
生开火车说出了下列力的存在:打乒乓球、搬椅子、踢足球、拉车、汽车行驶、拍篮球、飞机飞翔、房子被风吹起(学生发笑,老师补充:风力达到十级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比如:吹倒房子)、宇宙飞船升空、撕纸、鸟儿展翅飞翔、推门、鱼儿游动、骑车、风吹树叶……
师:诗歌接得真好,我们的火车要进站了,有还没结束的同学可以在书P39接着写下来。
评析:教师一边编诗,一边做示范,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续编诗歌,用物化的形式,让学生对无处不在的力加深理解.
三、自由探究力的作用
师:力无处不在,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自由地玩手中的玩具,边玩边思考:力有什么作用呢?看谁发现最多。
生自由地玩玩具:陀螺、橡皮筋、导线、小车、风车、橡皮泥、吸铁石等
师:很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说说自己的发现了,请收拾好玩具,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看他的发现与自己的发现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你有新的发现要随时进行补充。
生1:力能让陀螺旋转起来。
师:帮忙总结一下,力有什么作用呢?
生1:能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师:能不能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呢?举个例子。
生1:还是陀螺,它在运动,我用手一摁,它就不转了。
师:力可以让陀螺由静止变运动,也可以让它由运动变静止,总结归纳的话,力有什么作用?
生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长度,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请你面向同学一边操作,一边解释你的发现。
生3:橡皮筋用力拉就变长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长度;导线原来是直的,用力后可以变弯,气球吹气后可以变大,这些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说得真好!请继续把你们的发现说出来.
生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位置,原来小车在左边,一用力它就到了桌子的右边。
生5: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弹弹子时,它可以直走也可以转弯。
生6:力还可以让物体相连,两块吸铁石连在了一起。
师补充: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橡皮泥原来是条形的,用力就捏成了一个小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由的玩,发现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真不简单!为了奖励同学们,我们再来做个游戏。
评析: 用陀螺、橡皮筋、导线、小车、风车、橡皮泥、吸铁石等材料,既取材容易,又操作方便,在材料的选择上比较巧妙,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分组游戏,探究力的要素
师拿棋盘,要求同学们眼看棋盘,指一名学生大声朗诵游戏规则。
生朗读游戏规则,其它同学听。(游戏规则:棋子应放在“棋子”位置,然后再用手指弹;弹出棋子后,看棋子的大部分落在棋盘的哪个圆圈内就得相应的分数;每人在三个棋子位置各弹一次,并做好得分记录,然后算出总分。)
师:游戏规则听明白了吗?想一想,这个游戏怎样做才能得高分?
生:用力要得当。
师:能否详细一些?
生:要瞄准位置。
生:要掌握力度。
师:力度怎样掌握?
生:力不能太大了,也不能太小了。
师:游戏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安静。
生:要认真观察。
生:要做好记录。
师:组内小声交流,记录员要做好记录,组长要安排好游戏的顺序,做完之后要坐好向老师示意,祝同学们个个获得高分。
(生分组游戏,师观察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最高分是谁,得了多少分?
(各小组长汇报,全班师生用心听。)
师:全班的最高分是多少分?有哪几位同学?请站起来。听他们介绍一下他们获胜的经验,要注意倾听,他们说的方法是不是同你的一样。
生:要看清楚分数的位置,还要注意轻重。
师:看清楚位置,就是棋子要对准,也就是要注意什么?
生补充:对准也就是要找准方向。
师:轻重就是要注意什么?
生:轻重就是要注意力的大小,力大了会弹过了,力小了会弹不进棋盘。
师:在这个游戏中,我们知道了力有大小和方向。
评析:弹棋子游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加之前面做好的一系列铺垫,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要研究的方向和目的.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力的要素,从而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意识,锻炼探究技能,突出了动手动脑学科学的意图.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么多的关于力的知识,大家能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吗
生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力是无处不在的;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生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师小结:大家收获真不少, 课后同学之间还可互相交流.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今后,我们将来详细研究各种各样的力的秘密,大家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总评:科学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和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并努力寻找证据,积极探寻身边的自然现象,变化和规律,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在探究中获得较为全面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质疑和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究,在自由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验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 并通过活动体验力的普遍存在,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活动,化难为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附板书设计
拉力
弹力 无处不在
磁力
压力 力(在哪里) 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
浮力
摩擦力 有大小、方向
……
注:本篇发表于《信息教研周刊》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