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横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60分)
1.(本题2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A.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D.殖民地半殖民地遍布世界
2.(本题2分)宋代,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成为合法经营。这主要是因为
A.政府职能的转变 B.农作物种类增多
C.人们生活习惯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3.(本题2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首竹枝词记录了近代修筑马路以后,电车的出现挑战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这一现象说明
A.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习俗变革 B.新式交通助推社会习俗变迁
C.国人传统观念过于迂腐陈旧 D.中西习俗融合成为社会风尚
4.(本题2分)1897年,《时务报》司事上书当地官员,称翻印之书雠校不详,错误甚多,又大失原意,误人不浅,要求地方政府予以保护,引起了朝廷和社会的关注,1910年,朝廷通过《著作权律》,满足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年保护版权的要求。朝廷的这一举措
A.增强了国人对版权保护的意识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C.强化了国家对社会舆论的控制 D.保证了出版业的稳健发展
5.(本题2分)下面关于重农抑商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B.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
C.对封建土地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以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D.主张是重视农业,上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6.(本题2分)中国古代农民创造了一种水利技术,从山地水源开凿暗渠,沿渠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用于灌溉。这种水利技术创造于( )
A.四川地区 B.关中地区 C.岭南地区 D.新疆地区
7.(本题2分)双十一购物节是一个因电子商务而诞生的“节日”,下表为部分年份双十一的销售情况。这表明
年份 销售额(亿) 参与品牌数(家)
2009 0.52 27
2012 132 10000
2015 912 40000
2018 2135 180000
A.电子商务发展为支柱产业 B.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发展
C.电商平台取代了传统零售 D.我国已实现互联网的普及
8.(本题2分)据统计.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达23亿2元,同1957年相比,增长59.9%.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9.9%.工业总产值增长98.1%。这表明
A.大跃进成效显著 B.八字方针得到落实
C.工农业协调发展 D.经济建设稳步推进
9.(本题2分)如表反映的是1913年和1920年华资企业变化情况。下列对这一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工厂(家) 资本(元) 工人(名)
1913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 1759 500620000 557622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10.(本题2分)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是
A.自然经济的消失 B.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C.洋务运动的诱导 D.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11.(本题2分)乾隆二十四年颁行的防夷措施:第一,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第二,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第三,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材料反映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12.(本题2分)民间诗歌常常紧扣时代主题,反映现实生活。下列诗句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的有
①稻谷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②“扶贫工作要攻坚,精准政策细宣传”
③“阶级斗争记心上,马列主义指航道” ④“包干责任春天到,政通人和谱新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3.(本题2分)1984年5月,国务院指出“厂长(经理)有权对职工进行奖惩,包括给予晋级奖励和开除处分”,“厂长有权给特殊贡献的职工晋级这部分工资开支计入成本。”这一规定
A.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领导 B.拉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C.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D.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14.(本题2分)有学者指出,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使改革有了一个总的、明确的目标。这个“明确的目标”是指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15.(本题2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发展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小农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6.(本题2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的“布拉吉”连衣裙在中国年轻女性中成为时尚代表;到60年代文革初明,男性化的土绿色军服和带“八一”字样的铜头腰带又受到女青年们的追捧,“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装扮风一时。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女性积极投身国防建设 B.服饰时尚受政治形势影响
C.国家发展推动男女平等 D.服装实用性愈发受到重视
17.(本题2分)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掠夺 B.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C.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D.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18.(本题2分)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地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地安人甚至难觅踪影。下列对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使得印第安文化广泛传播 B.客观上推进了三角贸易
C.便利了欧洲殖民者的统治 D.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19.(本题2分)哥伦布船队有1200多名船员,其中有水手、士兵、财政大臣的代理人、税务官、监察官、传教士、冒险家,还有工匠和农夫。船队除备齐武器、食品与印第安人交换的小物件外,还载着采矿机械、炸药、农具,甚至还运去了大麦、小麦、柑子、柠檬等种子及牛、马、猪、羊等家禽。这在客观上
A.造成了美洲严重的生态危机 B.加速了欧洲人口的大量流失
C.加剧了美洲地区贫穷与落后 D.促进了美洲社会生产的发展
20.(本题2分)(商品交易市场中心)1500年突然发生一次大转移,中心从威尼斯转移到安特卫普,然后又在1590-1610年左右转移至阿姆斯特丹01790-1825年伦敦处于领先地位,1929年中心转移到纽约。这一次次大转移
A.导致工业革命的中心不断发生变化
B.源于早期殖民霸主地位更替
C.体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D.标志着欧洲传统地位的丧失
21.(本题2分)哥伦布《航海日志》:“两位隆下(指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作为直接史料,该日志可用于研究当时
A.印度人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 B.葡萄牙王室对航海活动的支持
C.东非人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 D.欧洲人远洋航行的技术与条件
22.(本题2分)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F2包括“实业救国” B.一战期间F1>F2
C.甲午战争后的初期F2>F1 D.F1主要指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23.(本题2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
A.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B.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D.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24.(本题2分)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中严厉禁止工匠隐藏技艺,如有发现,则强行服役。如果政府不需要如此多的工匠,则允许他们纳资代役,纳于少府、将作监。但对于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手工业者则不在此列,甚至官营手工业中如“有缺,则先补工巧业作之子弟”。据此可知,唐朝时期的官营手工业
A.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控 B.保证了技术的传承发展
C.以“庸”代役的现象普遍 D.提高了工匠的政治地位
25.(本题2分)19世纪60年代,奕 上奏咸丰帝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这体现了当时
A.近代化运动对人才的需求 B.亟须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C.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共识 D.清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26.(本题2分)陈云在编制“一五”计划草案时指出:“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编制
A.以综合平衡为基本原则 B.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C.目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东北工业基地
27.(本题2分)先秦时期的民谣《击壤歌》唱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该歌谣
A.表明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协同发展 B.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写照
C.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逐渐成熟 D.是先民反抗君主专制思想的体现
28.(本题2分)南阳汉画中有许多在农业生产中祭祀或崇拜农神的画面,如对农神炎帝的祭拜、对决定农时的北斗的祭拜、对能呼风唤雨的风伯雨师及河伯的祭拜,以及对引领万物复苏的春神的崇拜等。这反映,汉代
A.以神权巩固王权 B.天文历法成就突出
C.神灵主导农业发展 D.重视农业生产发展
29.(本题2分)15世纪以后,欧洲人普遍认为,占有货币,就占有一切,黄金能够“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形成这一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A.天主教会的宣传 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新航路的开辟 D.人文主义思潮的流行
30.(本题2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84年,在对外开放推进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视察特区,在回到北京后谈到:“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并欣然挥笔:“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同志肯定的特区经验是( )。
A.深圳发展经验 B.北海发展经验
C.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经验 D.上海浦东发展经验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和其他先进国家先后发生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摘自李琮主编的《世界经济百科辞典》
材料三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在这一阶段,垄断资本已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为了追逐最大限度利润,大大推动了资本的输出,从而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摘自李琮主编的《世界经济百科辞典》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该事件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及标志性发明。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王敬虞《中国近代工业资料》中的图表
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年产100万吨以上 年产10—99万吨 年产1—9万吨 年产1万吨以下
外商企业 100 88.5 41.5 0
华商企业 0 11.5 58.5 100
材料二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绽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绽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材料三 瑞蚨祥是中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如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自耕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它又非常脆弱,因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若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这些长工、短工、忙工已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
——摘编自《震泽县志》
材料三 《户部则例》规定:“关税短缺令现任官赔缴。”为抑制民间商业活动,清王朝广设钞关,重征商税。有偷越关卡及偷漏税者,客商依律治罪,地方官一并议处。《大清律例·户律·课程》规定:“不纳课程者,笞五十,物货一半入官。”这些规定及税吏法外肆意勒索,使商人们视关卡为畏途。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摘编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6分
(2)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劳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C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的重要途径,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的重要条件,不是根本原因,B项错误;殖民地半殖民地遍布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的表现,而非根本原因,D项错误。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成为合法经营”体现的是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D项正确;材料与政府职能转变、农作物种类增多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市民乘坐有轨电车的繁忙景象,这反映了市民出行方式的改变,B项正确;材料中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没有体现是政府主导的作用,排除A项;国人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说明观念有一定进步,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中西习俗融合,而是强调新式交通助推社会习俗变迁,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A
【解析】
【详解】
《时务报》司事通过上书当地官员,最终使朝廷“通过《著作权律》,满足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年保护版权的要求”,这是版权意识增强的结果,同时政府的做法又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版权意识,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CD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
5.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经济政策,A正确;封建社会晚期,这一政策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成长和社会发展,排除B;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古代政府往往抑制兼并土地,以稳固农业生产,排除C;“重农抑商”政策主张以农为本,限制商业发展,排除D。
6.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水利技术是井渠,在新疆地区使用,D项正确;井渠技术与四川地区、关中地区、岭南地区 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电子商务诞生的双十一购物节期间的销售额在不断攀升,参与品牌的家数也在不断上升,这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发展,B正确;题干中没有将不同产业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电子商务发展为支柱产业,排除A;C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错在“普及”,而且选项内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8.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到1965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结合所学这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故B项正确;ACD项与主旨不符合,排除。
9.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与1913年相比,1920年华资企业工厂数量、资本投入和工人人数都呈迅速增加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B项正确;“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发生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其有利条件是洋务运动的诱导,C项正确;“自然经济的消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不包括清政府的政策支持,排除B项;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颁行‘防夷’措施”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在广州经商的商人实行种种限制,反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就是严格限制外商贸易,D项正确;“断绝”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
12.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成就可知“扶贫工作要攻坚,精准政策细宣传”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政策,②正确;“包干责任春天到,政通人和谱新篇”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措施,④正确,B项正确;“稻谷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浮夸现象严重,不是改革开放以来成就,①错误,排除A、C两项;“阶级斗争记心上,马列主义指航道”是文革时期的现象,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厂长(经理)有权对职工进行奖惩并给特殊贡献的职工晋级这部分工资开支计入成本,体现了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活力,C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属于简政放权,并没有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领导,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正确;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排除A项;1978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解析】
【详解】
结合唯物史观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排除A项;C项中的“始终没有出现”说法错误,明清时期出现了手工工场,排除;闭关锁国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政策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式“布拉吉”成为时尚,文革时期军服和“八一”腰带受追捧等,从根本上反映出服饰时尚受政治形势影响,B项正确;女性积极投身国防建设与“苏联式”连衣裙在中国年轻女性中成为时尚等不符,A项错误;国家发展推动男女平等与文革时期女青年“不爱红装爱武装”等不符,C项错误;服装“实用性”愈发受到重视并非材料体现的根本问题,D项错误。
17.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到1870年美国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城市和人口的增加,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没有涉及贸易情况,无法得出“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也不能看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这不利于印第安文化广泛传播,A项符合题意;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当地劳动力短缺,客观上推进了三角贸易,B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使得殖民统治的阻碍减少,C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到美洲,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船队携带了欧洲的人员,食物还有家畜,农作物等到了美洲,在客观上丰富了美洲的农作物,促进了美洲的发展,D项正确;生态危机属于消极影响,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项;C项属于殖民扩展的影响,在题干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材料“(商品交易市场中心)1500年突然发生一次大转移,中心从威尼斯转移到安特卫普,然后又在1590-1610年左右转移至阿姆斯特丹01790-1825年伦敦处于领先地位,1929年中心转移到纽约”可知,商品交易市场中心“从威尼斯转移到安特卫普,然后转移到阿姆斯特丹、伦敦、1929年转移到纽约”,这一次次的转移都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变化,使得市场不断扩大,C项正确;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材料涵盖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过程,A片面;早期的殖民扩张主要指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殖民扩张,材料涵盖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过程,B项排除;欧洲传统地位的丧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项排除。
21.D
【解析】
【详解】
哥伦布《航海日志》反映出哥伦布是在国王和王后(西班牙)的支持下进行的航海活动,该日志可用于研究当时欧洲人远洋航行的技术与条件,故选D;哥伦布并没有到达印度,排除A;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航海活动,排除B;哥伦布到达美洲,该日志不能用于研究当时东非人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哥伦布《航海日志》”,联系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分析解答。
22.B
【解析】
【详解】
“实业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属于阻力,故A错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短暂春天时期,动力大于阻力,故B正确;甲午战争后的初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动力大于阻力,而不是阻力大于动力,故C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政府政策,不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实,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动力、阻力”,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阶段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3.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期间沿海工业内迁推动了大后方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的信息,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排除D项。
【点睛】
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24.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严厉禁止工匠隐藏技艺”“有缺,则先补工巧业作之子弟”可以看出,政府对官营手工业者管控严格,A项正确;掌握核心技术的手工业者不能纳资代役,只能服务于官家,这不利于技术的传承,排除B项;“庸”是农民纳绢代役,是租庸调制的一部分,排除C项;“提高工匠的政治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今语言不通……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可知,奕 已经意识到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B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的近代化运动是指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向西方学习在当时尚未成为社会的共识,且材料仅提及奕 个人的观点,不能得出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材料表述的是外交问题而非教育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6.C
【解析】
【详解】
据“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可知陈云认为要想快速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局面,在编制的经济计划中就必须有侧重发展的产业,即重工业,C项正确;陈云的主张并不是以综合平衡为原则,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陈云编制经济计划时的原则,并不能体现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建立东北工业基地,排除BD项。故选C项。
27.B
【解析】
【详解】
根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可知该歌谣说明的是当时的劳动人民自给自足,因此表明的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写照,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协同,排除A项;“逐渐成熟”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歌谣内容体现的不是反抗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8.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南阳汉画中有许多在农业生产中祭祀或崇拜农神的画面”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汉画中有大量表现祭祀或崇拜农神的画面,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状况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是体现对农业的重视,不是借助神权巩固王权,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天文历法的成就,排除B项;神灵主导农业发展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解析】
【详解】
“占有货币,就占有一切,黄金能够‘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体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财富的渴求,根据所学可知,15世纪,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萌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大量资本原始积累,B项正确;A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材料中的这一认识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C项因果颠倒,排除。故选B项。
30.A
【解析】
【详解】
我国在1979年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首批出口特区,对外开放,此后在1988年将海南作为经济特区,题干时间是1984年,因此邓小平肯定的特区经验是指深圳的发展经验,A正确;北海不是经济特区,排除B;海南1988年才成为经济特区,排除C;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排除D。
31.(1)新航路开辟;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特点: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多个中心,部分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以重工业为主。
【解析】
【详解】
(1)事件:根据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指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传统商路衰落,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发源地:根据材料中“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产业革命”指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标着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3)影响:根据材料二中“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基本形成);根据材料三中“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完全形成)。
(4)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从发生国家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多个中心,部分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从行业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主。
32.(1)特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的比例少、规模小(民族资本力量薄弱)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
(2)1912~1925年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l925~1949年呈现出下降趋势。
上升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中华民国建立后采取的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下降原因:中国长期的战乱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苛捐杂税。
(3)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缓慢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等。
【解析】
【详解】
(1)特点:材料一可以看出在纺织业和采矿业领域,华商与洋商相比,资本、技术都比较薄弱。据此可以得出在近代的经济结构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的比例少、规模小,力量薄弱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华商产业内部,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
(2)趋势和原因:根据图表可知,1912~1925年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得出答案,如:政治上辛亥革命的推动,中华民国建立后采取的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和措施经济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社会运动层面上,当时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提倡购买国货。l925~1949年呈现出下降趋势,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应该是政治上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相继爆发,中国社会遭遇长期的战乱经济上帝国主义对中国大肆经济掠夺,官僚资本趁机对民族资本进行压制,国民政府为了满足战争需要,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3)原因:材料中列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因素,它们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巨大阻碍,结合所学,思考这三座大山出现的原因,由此可以得出此题答案。
33.(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关系:雇佣劳动关系。实质:资本主义萌芽。
(3)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地主和商人将资金用来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科举制度的影响。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自耕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它又非常脆弱”等信息可得出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
(2)关系:根据“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可得出雇佣劳动关系。实质:结合所学可得出是资本主义萌芽。
(3)原因:根据所学可从经济根源、国家政策、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等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