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精品课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父亲、树林和鸟(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 名:小学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XXX年XXX月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词析句,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关键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感受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故事。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之心,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感受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样的句子就是总写,我们把这样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称作中心句。那么作者是凭借哪些事来说明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呢?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父亲、树林和鸟》看看吧! 自由读第2-23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说一说:作者是凭借哪些事来说明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呢? 品读释疑 (一)熟悉树林。 1.课件出示: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小组交流:作者描写父亲时,抓住了什么进行描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上上下下” “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形象的表现出父亲观察得非常仔细,也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十分熟悉,为下文做出铺垫。) (2)从“幽深的雾蒙蒙的”你感受到什么?(透过“幽深的雾蒙蒙的”,我感受到黎明时雾气弥漫的这片树林十分安静,模模糊糊中感觉树林很大,树木茂密,充满神秘色彩。) (3)、作者是怎样将树林写清楚的?这片树林与别的树林有什么不同?两个修饰语连用将树林写清楚,作者的语言多么有画面感啊!我也要仿写这样的短语。仿写 的 的树林。 2.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我却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这时“我”有什么表现?(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写出了父亲神态。我“茫茫然地望着”更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 (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父亲比作直立的树,形象表现出此时一动不动的父亲聚精会神的样子,与我的茫茫然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对鸟的喜爱。)用两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的父亲。 4.指名朗读课文2-6自然段。 (二)看叶知鸟。 1.课件出示: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1)从问话中你了解到什么?(问话说明父亲观察仔细,对鸟的生活习性比较了解。) (2)父亲看叶动便知道有鸟,“我”知道了吗?(“我”不知道)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3)父亲和儿子这么一对比,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对鸟很熟悉。)父亲为什么会这么了解鸟呢?(因为父亲对鸟儿充满了喜欢。) 2.指名朗读课文7-9,指导学生读好问句。 (三)闻味知鸟。 1.课件出示:“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1)“生怕惊动了鸟”说明了什么?(“生怕惊动了鸟”说明父亲特别关爱鸟,闻到鸟味更说明父亲对鸟的了解。) (2)我能闻到鸟味吗?(不能)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鸟也有气味?”) (3)“浓浓的苦苦的”描写出了什么?(“浓浓的苦苦的”,形象地描写出周围空气中弥漫的来自树林中的植物的气味。)我也要仿写这样的短语。仿写 的 的气息 (3)对于我的疑问,父亲是怎样解释的?(“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4)在这里父亲和儿子又形成了对比,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对鸟很熟悉。)父亲为什么会这么了解鸟呢?(因为父亲是一个真正爱鸟的人。) 2.指名朗读课文10-15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 3. 文中关于“我”没有看到鸟飞、没有听到鸟叫、没有找到动着的叶子、更没有闻到鸟味的几处描写去掉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这几处描写是表现我通过自己的观察来验证父亲说的话的反应,我的一无所获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熟悉,表明这是父亲经常的、仔细地观察鸟的经验积累,深切真实地体现出父亲对鸟的热爱。) (四)听鸟儿唱歌最快活。 1. 鸟唱歌时显得怎样?(快活)这时,父亲也跟着怎样?(快活)从哪个句子知道?(课件出示:“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1)“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刻?(清晨鸟儿鸣叫的时刻。 (2)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父亲十分喜爱树林和鸟。父亲对鸟的了解极深和爱鸟的程度很深。 (3)两句话中的“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前面一个是父亲听到鸟的歌唱时说的,表明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后一个是我对父亲的赞扬,赞扬父亲深深地爱鸟情怀。) (4)原来鸟的快活就是父亲的快活。“快活”是什么意思?(愉快,快乐。)谁能试着用“快活”来说一个句话,并且配上“快活”的动作?(学生自由发言。)父亲和鸟一起这么快活,更加说明了什么?(父亲更加喜欢鸟。) 2.指名朗读课文16-19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读出快活的语气。 3.通过以上学习,你又了解到描写人物的什么方法?(学生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方法指导: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 特点: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个性特点。 要求: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间的关系。 方法:从人物的身份和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着手,为自己笔下的人物设计语言,力求简洁,避免拖泥带水。 (五)担忧鸟遇到危险。 1.鸟儿最快活的时刻最容易发生什么?(容易被猎人打中。)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父亲在担忧着鸟儿的危险,从这里我们再次体会到什么呢?(父亲很爱鸟,担心鸟儿受到伤害。)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带着父亲的这份担忧读一读第20-22自然段。 (六)释题理解重点句,升华情感 1.课文的结尾只有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如果父亲是猎人,鸟儿们的结局会怎样?(父亲知道鸟的气味,像猎人一样知道鸟的气味;父亲知道黎明时候鸟的翅膀是潮湿的,容易被猎人打中;父亲有一双像猎人样敏锐的眼睛;他像猎人一样懂得不惊动鸟儿。如果父亲是猎人,那么这些鸟儿将很难逃出父亲的手掌心。)所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父亲不是猎人就不会伤害小鸟,我也喜爱小鸟,所以我很高兴。)引导学生一起高兴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3.父亲是怎么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的?(没有风叶子却在动,说明树上有动物。鼻子闻到有鸟味,说明树上的动物是鸟,还很多。) 4.小结:是啊,父亲经常来树林,和鸟儿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那么懂鸟,爱鸟,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文中的父亲一样,与大自然里的小动物们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吧! (七)读一读,演一演: 1.谈话激趣: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一曲人间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相处的动人的赞歌,现在,我们一起来加入这动人的旋律吧! 2.分角色朗读:请同桌分别演父亲和小朋友,练习对话。 3.全班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小朋友的话,老师给课文加入提示语。 三、课后作业 1、 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2、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很善于观察。 ◆父亲热爱自然。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读句子,说说横线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板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 总写: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分写:父亲如何喜欢树林和鸟:熟悉树林、看叶知鸟、闻味知鸟、听鸟唱歌、担忧小鸟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