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一、增分思路:
1.必须以材料出发得出基本结论,以材料为起点,论从史出;
2.要形成从审题干——审设问——独立审选项;再到选项匹配设问;
3.做好选择题至少用上2个及以上的信息和线索锁定答案,方能提高正确率。
1.时空观念:找到显性时间(可通过人物或历史事物间接得出)和隐性时间,结合材料其他信息,联想时间本身或前后的国内/国外,政治/经经济/思文等方面重大事件,锁定时代背景或相关知识。
二、审题技巧:
(一)审题干:
2.关键词&标点:圈画与所学和选项有关的关键词,并把相关的潜在信息挖掘出来备用;特别注意分号(表并列关系,一般是两个及多个史实共同说明一个道理)、省略号(表明后边是重要信息,重点分析)、小括号(表补充说明,是解体必备信息、务必用上)
3.逻辑主干:
4.感彩:如选择题题干中有呈现褒义或贬义的词语,那正确选项与题干的褒贬倾向及主张要保持一致。
/逻辑起点—逻辑过程—逻辑终点;所选选项要与逻辑主干基本意思吻合。
主体
对象
关系?
5.特定题型:表格题、图片题、 变化题、比较题、并列题和材料题等一定要用上对应的方法
6.设问方式:表明/说明/体现(问概括,只看对错,选项要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错误、片面和无关选项都要排除)、反映/本质反映了/根本原因(问本质,先看对错,再看深浅,选项一般在材料中看不到)、直接原因/因为/主要因素(问原因,选项要能解释题干现象产生的原因)、旨在/意在/为了(问目的,主要考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要到位,要选表达目的最到位,)
7.独立判断选项:结合所学(而非材料)对选项的时间、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基本逻辑,然后再去回头与材料匹配,如匹配不吻合、不全面或能举出反例,该选项肯可能是错误选项。
(二)审选项:
8.选项判断:时间和基本含义(概念的界定)
C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赖尔关于自然力量逐渐推动地质进化的理论,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是因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支持和宣传维新思想,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故C项正确。
科学阐释了“自然演进规律”,不是强烈要求变革中国社会,实现救亡图存理想的进步思想家关注赖尔理论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进步思想家欢迎赖尔理论不是为了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故B项错误。19世纪后期地质进化理论传入中国,没能动摇恪守古训的陈旧观念,故D项错误。
(2020·山东卷· 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主体
对象
关系?
/逻辑起点—逻辑过程—逻辑终点;提取后,还要结合题干时间、
背景、具体概念等,在主干基础上再适当延展,所选选项要与逻辑主干基本意思吻合。
逻辑主干:
(2)逻辑主干提取方法:
(1)逻辑主干提取适用范围:选择题题干较长,逻辑关系较复杂,读起来逻辑比较模糊、拿不准。
(2020年山东卷·11)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A.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社会的改造问题
C.科学的价值与作用 D.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B
(2020年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020年全国Ⅰ卷·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D
B
特定题型:表格题、图片题、 变化题、并列题和材料题等一定要用上对应的方法
(1)表格题
具体方法:
a.有时间变化要看趋势(总体趋势和阶段趋势)、看变化幅度、看重要拐点及对应时间;
b.有多个主体要看比较,单个主体之间比多少(大小)、单个主体与总体比所占比重,有些还需要简单计算;
c.没有时间变化的,要看主体的极值(最大或最小),有的要看表格多个内容的共同点(交集)。
图9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图9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2020年全国Ⅰ卷·28) 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
A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2020年山东卷·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 期 概 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D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017年全国Ⅰ卷· 25)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C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7·全国Ⅰ卷· 25)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D
答题思路:
图文结合、以图证史是此类题型基本思路;
重点看图片的标题、时间背景和图片文字;
其次再是图片的寓意,二者相互结合,以此选出正确选项。
图片题
特定题型:表格题、图片题、 变化题、并列题和材料题等一定要用上对应的方法
(2020年全国Ⅰ卷·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图4 步辇图
绘画作品描绘的是唐朝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历史事件,因此兼具艺审美和历史研究的双重价值。
C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2020年全国Ⅲ卷·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三个不同时期货币材质的演变: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材质和形式的变化:更易携带、更易储存、方便交换。
B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2019年全国Ⅲ卷·31)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图4 《数他劳动强》
D
特定题型:表格题、图片题、 变化题、比较题、并列题和材料题等一定要用上对应的方法
(3)变化题
题型立意: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变化的过程、原因、影响或实质的认识和理解。
应对方法:针对A——B的变化,要结合所学(尤其时代背景)和题干,分别对A和B进行分析和挖掘,但着重要从拐点时间背景切入,重点分析B出现的原因,关键是正确选项一定要能解释变化产生的原因或实质。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017·全国Ⅰ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B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017·全国Ⅱ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全国Ⅰ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特定题型:表格题、图片题、 变化题、比较题、并列题和材料题等一定要用上对应的方法
(4)并列题
题型立意:
材料列举多个史实,有分号隔开,通常是两个或多个史实共同说明一个道理。
应对方法:从题干的多个史实中找共性、找交集,可能是显性,也可能是隐性的;
选项判断完后匹配题干,只要出现与题干中任何一个史实不匹配,即是错误。
(2020·山东卷· 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D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017·全国Ⅰ卷·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015·全国Ⅱ卷` 28)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