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4-29 16:1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 (2 分钟)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还记得力对物体有哪些影响?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表扬)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形状会发生改变,那么物体的形状改变之后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发现其中的奥秘。
( 出示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
二、弹性与弹力 (20分钟)
(一)认识弹性
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而且材料各不一样,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展示实物)橡皮筋、弹簧、海绵、木夹子、铁夹子。
师:在不损坏这些物体的前提下,给它们一定的力,再去掉所用的力,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当我们对这些物体用力时,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松开手后又恢复到了原来的形状。)
师:(引导)当我们捏海绵时,它变小了,确切地说是它的什么发生了改变?
生:体积改变了。
师:松开手之后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又恢复到原来的体积。
尝试让学生结合板书,用自己的话把刚才的发现说一遍。(自由回答)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
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师:想一想,生活中人们是怎样运用物体弹性的?
学生讨论回答。
让学生认识到弹性就在我们周围,充分理解弹性。
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呢?
学生考虑、回答。
师:(提问)这个玻璃制成的锥形瓶受到外力后形状会不会改变?
学生思考、回答。
(出示空的锥形瓶)老师现在用力按压这个玻璃瓶,你能看到它的形状或体积改变吗?
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回答。
师:如果将瓶内装满水,用一个带玻璃管的塞子塞紧,再用力按压瓶子,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教师投影演示】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玻璃管里的液面随着我们的手挤压或松开玻璃瓶而上升和下降。)
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这是因于我们挤压玻璃瓶时,玻璃瓶发生改变,容积减小,所以液面上升;当松开手后,玻璃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容积也恢复原来大小,所以液面下降。)
师:原来玻璃材料做成的物体受到外力后也会发生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只不过它的形状改变很微小,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但可以借助于其他物体来观察。
师:(引导)这是刚刚大家玩过的木夹子,里面是一个弹簧,外面是两个木片,当用力捏木夹子时,里面的弹簧的形状有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投影演示】
这两个木片各自的形状有没有改变呢?(各自的形状用肉眼觉察不到变化。)
出示长木条,用力弯,让学生观察现象。(木条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师:原来像木头这样材料的物体,受到外力后,它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只是有时候它的变化太微小,我们用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科学家通过很多实验发现,其实各种材料的物体受到外力后都会发生形状或体积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弹性。
(二)认识弹力
师:(出示长尾夹)现在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物体的弹性。用力捏铁夹子,然后慢慢松开手,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感觉。
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
(手很累、感觉像有一股力量把手指往外顶。)
教师多肯定学生的回答。
师:同学们表达的真不错!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后,它会产生一个恢复原状的力,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板书】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力有大小。弹力是力的一种,你觉得弹力有大小吗?
生回答:有。
教师演示,用力按压桌面。桌子产生弹力了吗?
生:产生了。
师:为什么我们用木头、铁这样的材料做桌子,而不用海绵呢?
(学生讨论回答,如果用海绵做桌子,当我们按压桌子的时候,产生的弹力太大,写字不方便。)
师:看来我们用来学习、工作的桌子适合用弹力较小的材料来做。为什么皮球不用木头或铁来做呢?
学生回答,木头和铁制品受到外力后产生的弹力太小,球落地后根本弹不起来,而橡胶、塑料制品弹力比较大,适合做成皮球。
师:(小结)看来物体受到外力后,产生的弹力有大有小,在不同情况下,它们各有用途,都会给人们带来方便。
三、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15分钟)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让我们来休息一下。
(出示拉力器)我们找两个同学上来比赛一下。
找两名力量相差悬殊的学生上台比赛,一名男生,一名女生。
师:(提问)为什么两个同学拉的长度不一样呢?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两个人的力气不一样大,力气大的拉得长,力气小拉的短。
师:(引导)我们用力拉弹簧,这个力可以叫做什么?
生:拉力。
(与拉力有关。假设:拉力越大,弹簧拉伸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越短。)
师:这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到底这个想法对不对,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你打算怎么来设计实验?
学生自由回答(我们只要用两个不同的力气拉弹簧,一次故意用力很小,一次用力很大,弹簧拉伸的长度肯定也不同。)
教师多表扬学生的好办法。
师:这些办法中,每次用力的大小我们能看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怎样找到一种力,不会随时发生改变,而且我们知道它的大小?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出示教具:钩码和挂有弹簧的铁架台。
师:这些钩码,每一个的重量都一样,我们让它们代表拉力。钩码的个数与拉力的大小什么关系?
生:钩码越多,拉力越大。
师: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学生汇报。
(分别将不同个数的钩码挂在弹簧上,量一量弹簧每次伸长了多少厘米。)
师:不错!方法我们找到了,你觉得我们在实验时还应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我们实验的有效、准确?同时出示活动记录表。
(注意问题:
1. 要等钩码不动的时候才可以测量弹簧的长度。
2. 测量时,尺子轻轻贴着弹簧外侧进行读数,不给弹簧施加无关的力。
3. 读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
4.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好实验记录。)
师: 对,考虑周密,我们得到的数据才更精确。请同学们分别测量弹簧挂1,2,3,4个钩码时的伸长度。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师:从实验的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钩码挂得越多,弹簧拉伸越长。)
师:如果我们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的伸长度还会有这样的关系吗?
(不会,弹簧会被拉坏。弹簧恢复不了原来的形状了。因为超出了它的弹性限度。)
小结:通过大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一定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拉伸的长度就越长。真了不起。我们正是运用这个规律,发明了弹簧称。
师: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课堂一开始老师让大家在不损坏物体的前提下动手玩一玩?
学生回答。
四、总结 (3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的弹性,并且知道了,物体受到外力后会产生弹力,你知道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
学生自由回答。
师:回答的真不错!其实我们的人体也有弹性,比如哪些地方?
学生思考、回答。
师:我们的人体中还有一样看不见的东西,它也有弹性,这就是我们的心理。当我们遇到一些困难、遭受挫折的时候,就如同这些物体受到外力一样,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产生一种看不见的压力。老师想知道,当你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是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有些人非常乐观,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勇于克服困难,很快就恢复到了原来的最佳状态;而有些人比较被动,遇到困难就会伤心、难过,总想着别人来帮助他,这样的话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人帮助他了,他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可还有一些人非常脆弱,一点点困难就会把他们压倒,失去信心,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其实,生活中遭受挫折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只有经历了这一次次的挑战,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心理弹性也会越来越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