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给蚕宝宝记日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给蚕宝宝记日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4-29 16:1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给蚕宝宝记日记》教学设计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养蚕》单元的重头戏,将贯穿养蚕活动的全过程。在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学生不仅要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而且要详细观察和记录它们的进食、眠起、蜕皮、羽化、繁殖的全过程,本课还鼓励学生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如“怎样识别蛾的雌雄?”“吃桑叶的蚕和吃饲料的蚕,哪个长得好?”等。
一、目标定位: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2)、学会喂养蚕,并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认真观察、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
(2)、通过养育蚕宝宝,体会饲养的乐趣,体味生命的存在,懂得珍爱生命。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蚕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了解蚕在发育过程中的生长和变化情况。
二、分析学生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基础上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从不同的渠道了解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但他们的了解并非全是亲身经历,刻骨铭心的,因此只有全程参与养蚕,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以养蚕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去研究和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历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按照蚕的发育过程编写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对教学时间和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本课的教学时间跨度较大,教师一方面可与其它单元的教学穿插进行,又可以创新使用教材,将第4课《养蚕经验交流会》合并到本课教学,变本课的1课时为3课时,分幼虫期、蛹期之前、产卵之前三块切分课时,并将关于第4课中涉及总结描绘蚕一生的变化及比较蚕蛾与蝴蝶异同的内容放在本课第3课时进行。以上设计,既避免了第2、4课内容的重复,又可以全程跟踪、指导、交流学生的养蚕过程,提供了过程性交流的机会)。
根据以上设想,我们在教学目标中应添加上: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运用图画、文字、图片、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养蚕成果并与同伴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目标:系统地了解蚕的一生是由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组成,知道蚕蛾和蝶的不同。
第一课时(于幼虫期)
教学思路:指导撰写蚕宝宝日记——明确观察要点,确定探究任务——介绍饲养方法——课下观察实践
环节一:学生在课前已经在养蚁蚕,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养殖经验。教师可提出问题:蚁蚕最近几天有什么变化?再组织学生交流“比比谁的观察日记记得最多、最详细。鼓励采用画图、拍图、录像、文字、记录等多样的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利用评价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观察后的记录信息为重要环节,形成的观察记录既是学科学的记录,也是成长的真实记录。“蚕宝宝日记”作为科学探究的脚印、要力求个性化、情感化和多元化,最好包含心情文字、图像、研究问题等内容,以便让观察记录充分展现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过程。
环节二:观察活动应是有目的地、有侧重地观察,为使观察活动有效开展,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在养蚕过程中,我们重点应观察什么?可设计问题卡如蚕的外形变化、吃食情况、眠起、蜕皮的过程,学生也可根据课本第16页的的问题,有些问题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解决,有些问题则由学生在课外养蚕实践中解决。但课上须指导学生研究的方法,如:“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莴苣叶的蚕的生长情况”可以学生个人做一半的蚕用桑叶,一半的蚕用饲料来养,也可以小组合作,四人一组,两人用桑叶养,两人用饲料养,要提醒学生注意,最初喂的是什么,就一直要坚持喂到最后,中途不要改,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定期测量蚕宝宝的体长及保留蚕蜕下的皮。
环节三:教师介绍蚕宝宝幼虫的饲养方法(包括一龄蚕要求的温度、湿度、如何喂食、如何给蚕宝宝的家打扫卫生等)为了增加感性效果,教师可借助实物,现场示范,可以制作图文茂的POWERPIONT课件向学生介绍。
环节四:课下观察实践中,可充分利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围绕“养蚕”开展一系列科学教育活动,如张贴出色日记、布置特色墙报、撰写养蚕心情文章,设计养蚕科学知识小报、组织蚕宝宝知识竞猜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于蛹期之前)
教学思路为:师生交流活动——教师讲解——明确观察要点,确定探究任务。
环节一:师生围绕前段时间养蚕情况自由交流蚕的新变化,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展览日记,取长补短,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环节二:教师突出讲解蚕四次蜕皮后身体的诸多变化,及上蔟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更多的问题(如有的蚕现在已经逐渐停止进食了,它们的身体逐渐由青白色转为蜡黄色,变得半透明了,这时的蚕叫“熟蚕”。它们马上就要吐丝结茧了)。
环节三:本环节的观察要点主要包括蚕如何吐丝结茧,吃桑叶的蚕和吃饲料的蚕结的茧大小是否一样,称量茧的大小,预测并试验剪开的蚕茧里面的蛹是否还能变成茧蛾,先把几只剪开蚕茧后取出的蛹用纸包起来,模拟茧内环境;再把几只剪开蚕茧取出的蛹不包纸,看看它们能否羽化成蛾。每个小组剪开一个。学生在饲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课后要经常了解学生在观察、记录、饲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其中,随时加以指导,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讨论。
第三课时(于产卵之前)
教学思路为:养蚕信息发布——总结蚕的一生——形成“昆虫”概念,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环节一:进行之前,教师可先通知学生要开交流会,让每组整理好本组的交流材料,准备与同学交流。科学课由于时间比较少,不可能让学生在课上直接整理自己的材料,所以要请他们在课前准备。这样,一方面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另一方面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书本、网络、询问家长等进一步完善。教师可以谈话:从上个月初开始算起,蚕宝宝在大家的家里作客已经有一个多月了,现在它们在你家怎么样?你是怎样对待你的“小客人”的?你了解它们了吗?今天每个人就来介绍一下你的“小客人”吧。我们要比一比,谁是一个合格的小主人。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蚕宝宝产卵前的新变化、雌雄蚕蛾的辨认、蚕蛾的交配产卵情况,教师可播放蚕蛾交配的录像资料,对雌雄蚕蛾的辨认需要现场辩认,并让学生说出其依据。二是养蚕过程中,发现蚕经历了哪些变化,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为了保证信息交流的效果,教师可在交流前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上台介绍的同学有什么要求吗?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借此引导学生明白:要认真倾听,要作出适当的评价。交流与倾听正好是一对相互对应的活动,交流好了自然就有人要听,下面同学听的认真,上面的同学交流得会更好,所以,教师在让学生交流之前,先说一说交流与倾听的要求,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环节二:可围绕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1)、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几个阶段? (2)、蚕的每个生长阶段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为便于比较,可设计图表,从颜色、足、气孔、眼睛、体长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环节三:从比较蚕蛾与蝴蝶的异同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世界里,和蚕蛾、蝴蝶外形相似,成长方式相同的动物有很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那就是昆虫,昆虫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类动物。(在形成“昆虫”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就“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的话题展开辩论活动。关于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不可以片面强调益与害,而应以生态平衡的角度说明,所有昆虫都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人类可趋利避害,但决不能破坏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