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我们来养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我们来养蚕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4-29 16:1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们来养蚕》教学案例与反思

摘自:《教育在线》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2、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3、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 放大镜、蚕卵、黑色的蚁蚕、白色或黄色的茧子,蚕生长变化的照片或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一大片蚕卵)谈话: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是泥、是豆、是芝麻、是油菜籽、是种子、是虫子、是蚂蚁的卵、是苍蝇的卵……) 2、教师谈话:这是一种动物的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卵吗? 3、学生猜想。 (这是蚂蚁的卵、青蛙的卵、苍蝇的卵、鱼的卵、蜻蜓的卵、蚊子的卵、飞蛾的卵、……) 4、从抽屉里拿出两个雪白的蚕茧,讲述:产卵是许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蚕卵又是如何生长变化的。让我们一起来养蚕吧。 二、我想知道的问题: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 1、关于养蚕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2、学生汇报。 (蚕要吃桑叶、蚕会结茧、蚕茧可以做成丝绸的衣服) 3、教师讲述:小小的蚕对人类的作用可大呀! (二)讨论我们想知道的。 1、关于养蚕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蚕宝宝在卵里会不会饿死?为什么蚕会变成飞蛾?为什么变成飞蛾后会死?为什么蚕结的茧是圆的?蚕为什么喜欢吃桑叶?它还能不能吃别的?为什么蚕要爬到上面去结茧?为什么蚕一生中不是一个样子呢?……) 4、学生汇报,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从中选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再补充一些需要学生研究的问题。 5、教师讲述:同学们就蚕提出了各种饶有兴趣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有的可以通过一边养蚕一边研究。 三、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1、教师讲述:卵是蚕生命的开始,我们可以先观察蚕卵的变化。注意既然蚕卵中也有生命,因此,在观察蚕卵的时候,同学们的观察活动除了细致外,还要注意要小心。 2、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是什么样的?形状怎样?大小怎样?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蚕卵是圆形的。蚕卵中间有点凹下去。蚕卵的颜色是黑灰色的。 蚕卵和一粒米差不多大……) 4、教师小结:蚕卵扁圆形,像小米粒大小,中间有些凹下去,即将孵出的卵黑灰色。卵只剩空壳是白色的,壳上有小洞。 四、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 1、播放蚕卵孵出的录像片。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2、(用毛笔轻轻把蚕卵分发给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刚孵出来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并给它取个名字。 (蚕宝宝黑黑的,像小蚂蚁,所以叫蚂蚁蚕。蚕宝宝黑黑的,像小虫子,所以叫虫蚕……) 3、讨论:我的蚕宝宝孵出来了,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 (喂它吃东西。给它建一个家。给它找一些好朋友……) 4、教师小结:蚁蚕是黑色的,像小蚂蚁似的。蚁蚕一出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五、我们一起养好蚕: 1、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让蚁蚕长得又大又壮? 2、教师讲述:大家对养蚕方法和蚕的知识已经有了部分了解。下一课我们将举行领养活动,请大家作好准备。 教学反思: 1、运用猜想,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养成探究习惯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这两个猜想,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这两个猜想,既能了解到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卵的多样性,这为以后观察蚕卵的不同特征提供了帮助。学生在猜想中既了解了卵的多样性,也明白了卵是蚕繁殖后代的方式,也是许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总之,通过这两个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开阔、更深刻了。 2、、教师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因为学生提出了问题就说明他在进行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学生来说是有价值的。所以在黑板上尽量的把学生的问题罗列下来,这样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能使学生的研究兴趣得到延伸。 3、“怎样做能让蚁蚕长得又大又壮?”设计这样一个新问题,既让学生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有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养蚕是长期的活动,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饲养小动物,也更加愿意研究小动物。


四年级科学下册《我们来养蚕》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叶升三小 黄菊霞 电话:13995033488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总起课,又是本单元整个学生活动的准备课。它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蚕的一生变化,在相互交流中了解一些养蚕的基本知识,激发起学生的饲养兴趣,从而迁引出养蚕的活动,为后续三课教学的完整开展进行一些知识与经验的铺垫。同时,本课又潜含养蚕的基本条件介绍,即必须有蚕可养、要从蚕卵开始进行观察。因而,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极其重要,我们一定要重视本课,上好本课。为了启发学生们的思路课文中配了四幅童趣烂漫的卡通画,示范性地提出了关于蚕的进食、呼吸、健康、住处等方面的问题。
经过课前了解,有个别学生家养过蚕,大部分学生没有亲眼见过蚕,因而本课的知识距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少,在教学中,教师要依靠有经验的学生的介绍、学生的细心观察、相互的讨论交流等方法来让学生获取知识,切忌满堂灌。
教学目标:
1、聚焦养蚕活动,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激发学生养蚕、研究蚕的兴趣。
2、观察蚕卵和蚁蚕,了解它们的样子。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3.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蚕卵和蚁蚕,用语言和图画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难点: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
教法学法:
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
蚕卵,蚁蚕,放大镜,直尺,投影仪,羽毛,图片。
教学流程图:
了解蚕的基本知识→观察蚕卵→观察蚁蚕→课堂小结。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蚕卵)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
2、谈话:
(1)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人们为什么要养蚕呢?
(2)你们想亲自养蚕,亲眼观察它吐丝,最后再亲手抽丝吗?
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吧!(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
1、师生谈话
(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
(引导学生从进食、呼吸、保健、住宿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如果没有桑叶,可以用什么代替桑叶?
(告诉学生可以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要记住不可以两种叶子混吃,如果用
莴笋叶,一开始就用并不要改变。)
2、观察蚕卵。
(1)谈话:蚕卵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各是怎样的?你能
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吗?
(2)、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蚕卵,用尺子测量直径。
(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
(3)、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
(4)、学生汇报交流。
(5)、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3、观察蚁蚕。
(1)、谈话:蚕卵是怎样孵化出小蚕的?刚出壳的小蚕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
(将正在孵化的蚕卵放在视频投影仪上)
(2)、学生观察蚕破壳而出的过程。
(3)、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蚁蚕)
(4)、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5)、用直尺测量蚁蚕的长度。
(6)、小组汇报交流。
(7)、用语言描述蚁蚕。
(8)、请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课堂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有哪些方法?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长期观察记录活动做好精神和物质准备。
四、教学反思:
(一)、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自主、互助、合作地学习知识,既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又实现了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老师的手脚也得到了解放。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蚕卵和蚁蚕,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这些任务的完成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我让学生亲自观察、测量,在他们的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地获得知识,使学生感觉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因而更有成就感,更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这门学科。
(二)、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很重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渗透了一些科学学习方法,如仔细观察、亲自测量等,并且及时地把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进行对照、比较以及总结。在最后的总结中又教给学生一些记录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与文字的记录,还可以是画像、拍照、录象等记录。我相信,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持之以恒,他们就一定会成功地迈进科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