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的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作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与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运动与力”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并按弹性大小给物体排序。
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了解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科学知识: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变化,去掉外力时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的现象。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
教学重点: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铁架台 弹簧 钩码
学具准备:海绵 橡皮泥 硬币 橡皮筋 尺子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在设计中力求让教学贴近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材料为学习的切入点,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理念作指导,构建“准备学具——观察讨论——实践探究——汇报拓展”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展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诱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资源,从观察现象到发现物体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实验的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科学》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也有了一些初浅的直接认识,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制作、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为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以下学法:
自主探究法:在学习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适时启发、点拨、鼓励。
2、分析归纳法:以实践为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
3、 分组讨论法: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小组学习中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根据学生潜在的认识意向,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去。
当我用手按这个气球时,它有什么变化?手松开后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形状会发生改变,那么物体的形状改变之后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发现其中的奥秘。
(二)、操作实践,归纳认识---理解“弹性”,感知“弹力”
1、活动一:想办法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边做边想,你发现了什么?(施力时,物体形状改变,去除外力时,物体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机出示弹性的定义: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
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弹硬币。
弹完后,学生讨论。
(1) 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前边的硬币会被弹出去?
(2)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形变产生的力。
3、通过操作,完成课本77页的活动记录1,让学生明白“弹性也有大小”。
物 体 排 序
橡 皮
海 绵
人的皮肤
木 块
4、玩橡皮筋、橡皮泥,体验“弹力”。
(1)和学生一起实验:拉紧橡皮筋。
提问:橡皮筋为什么会变形?
放开橡皮筋,提问:橡皮筋回到原来的样子,你用力了吗?
再拿起橡皮筋,先对它们施加外力使它形状改变,再慢慢松开手,体会你手上的感觉。
(学生发言。)
课件出示: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2)捏橡皮泥,提问:橡皮泥为什么会变形?
放开橡皮泥,提问:橡皮泥回到原来的样子吗?你用力了吗?
总结:我们发现有些物体被我们压扁或者拉长后,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但是有些物体就不行,如橡皮泥。
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采用动手做的办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使得弹性、弹力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实验研讨,发现规律
谈话:我们知道弹簧是弹性比较丰富的一种物体。现在我给弹簧一个拉力,弹簧怎么样了?那么拉力的大小和弹簧拉伸的长度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猜一猜。
出示活动要求。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研究。并作好实验记录。
将弹簧挂在铁架台上,测量它的长度;(注意事项:①只测量弹簧的长度,不能将钩子测量进去。②要等弹簧挂稳后再测)
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记录表:
钩码的个数(单位:个) 0 1 2 3 4
弹簧的长度(单位:厘米)
我们的发现与结论: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3、学生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师:我们看,弹簧一开始没有受到拉力时,它的形状或者说长度有没有改变?(生:没有。)
师:当它受到拉力时呢?师板书:受到拉力。(生:形状改变了。)
师:板书:形状改变
师:去掉拉力以后呢?(板书:去掉拉力)
(生:恢复原来的形状。) 师:板书:恢复原状
师:你知道物体的这种性质叫什么吗?(生:弹性)
师:我们用力拉弹簧,它就伸长,我们把拉力全部取消以后,我们有没有把弹簧压回去?(生:没有。)
师:那是什么力量把弹簧恢复到了原状呢?
生:(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我们把它叫做弹力)。板书:弹力
学生通过实验已经明白:钩码越多(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越长。
想一想:如果挂100个、1000个钩码,弹簧会拉伸多长?
有的学生肯定顺势会说挂100个钩码能让弹簧伸长150厘米。而事实上是否真的如此?
随后请一个学生上台来示范使劲拉这个弹簧,大家发现弹簧虽然变长了,但却绝对不能拉长到150厘米,因为把这根弹簧拉到笔直它也没有150厘米,而且拉到一定程度它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
(理论上,随着钩码的增加,弹簧可以拉伸10米、100米,但实际中,超出弹簧的弹性范围,弹簧有可能早已被拉断而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了。)
(四)、联系实际,强化认识。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本环节利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观察弹力是怎样起作用的?并对现象作出解释。
巩固、强化了对弹力概念的认识。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体,分析我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结合。
(五)、总结拓展,激励创新。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应用弹力和弹性,设计一些东西,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争做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小发明家。这样激励性的语言作为结束语,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想像和创造的空间。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的将授课内容传达给学生,清晰直观,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恢复原状
1、受到拉力 弹力 2、去掉拉力 弹性
形状改变
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会学”,更要使他们“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