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雅中学2013年中考复习——专题十三 分裂与统一

文档属性

名称 北雅中学2013年中考复习——专题十三 分裂与统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29 16:2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三 分裂与统一
【背景材料】
2013年4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就日本和台湾签署渔业协议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在台湾对外交往等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方对日台有关团体商谈签署渔业协议表示关注,我们要求日方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在台湾问题上做出的承诺,审慎处理涉台问题。
【考点直击】
中国史:秦统一的时间、秦始皇像及秦朝的疆域图;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式图;大运河;忽必烈建立元朝;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疆域图;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政权交接仪式图;“一国两制”构想是推进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往。
世界史:美国南北战争;一战;1922年苏联的建立;二战;德国、朝鲜半岛的分裂;欧洲联盟的建立时间和性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德统一。
【知识整合】
一、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
时期 特征 主要史实
古代 分裂 三次大分裂时期:①春秋战国时期;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统一 1、四次大统一时期:①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②西晋;③隋唐时期;④元明清时期。2、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四个朝代:秦、西晋、隋朝、元朝。3、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明、清。4、巩固统一的措施:(1)秦朝:①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对后世影响最深远);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③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④军事上: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南开灵渠,统一岭南。(2)西汉: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实行抑商政策,将铸币权(五铢钱)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③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孔子的学说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④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等三次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⑤民族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丝绸之路),加强了各民族间联系((3)隋朝:①政治: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②经济: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其所起的最大的作用是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4)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完善科举制(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唐太宗: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北庭都护府)。 (5)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 目的:为了对元朝的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内容:中央设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影响: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管辖,巩固了统一;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②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③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6)明朝:对内:A、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使司(刑狱)、都指挥使司(军政);②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B、司法上: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C、思想上:八股取士对外:戚继光抗倭①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②戚继光抗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7)清朝:对内:治理边疆A、西北:①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②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1773年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大大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B、西南:①确立了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极大地提高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C、东南: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对外:反抗侵略东北: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尼布楚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B、东南: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近代现代 分裂 1、1853--1864年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对峙;2、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3、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京政权三权并立;4、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抗日民主政权、伪满洲国、伪国民政府等四个政权并立;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战败,败退台湾,两岸分离。6、局部分裂:(1)香港: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③1898年租借新界。(2)澳门: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553年骗取了澳门的居住权,后来租占澳门。(3)新疆: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俄英对新疆虎视眈眈,俄国出兵占领伊犁。(4)台湾: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占台湾。(5)近代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统一 1、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2、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法律文件,台湾在1945年10月回到祖国怀抱。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大陆统一;4、港、澳、台问题(1)政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①时间、人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②目的: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③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国:前提和核心),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④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2)成功实践①事件: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首次成功实践);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②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对港澳:开创了香港澳门历史发展新纪元;对大陆: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台湾: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③回归原因: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正确性。(3)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4)海峡两岸的交往: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②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由此,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④两岸人员的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世界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
时期 特征 主要史实
近现代 分裂 1.1861年,主张废奴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奴隶主贵族发动叛乱,分裂国家。
2.1918年10月,奥匈帝国瓦解,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民族独立的国家。
3.二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苏、美、英、法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再次分裂。
4.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9年,在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同年9月,在北部成立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5.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印巴分治加深了民族.宗教矛盾,是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
6.苏联(1922-1991)解体:①时间:1991年底②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外部因素:西方的和平演变;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失败③影响:标志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结束。美国的统一——南北战争
1、背景: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 ②1861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2、南北矛盾的焦点:集中在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3、经过:(1861-1865):
(1)阶段:①初期:北方节节失利。②转折:葛底斯堡战役。③结束:北方胜利。
(2)原因:①战争的正义性,北方是为维护国家统一而战争; ②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人民革命积极性。
4、影响:①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②意义: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黑人奴隶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③局限:内战后黑人印第安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至今仍然遭受着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
两德统一:民主德国巨变后;苏、美、法、英四大国的支持下,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的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再次统一。欧洲的联合——从欧共体到欧盟1、原因:①为振兴经济(根因),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②谋求欧洲的独立安全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2、经过:①20世纪60年代(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②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3、表现:①欧盟各国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②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③欧盟力求在外交、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统一 4、作用: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性质)——政治上,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经济上,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5、发展趋势:经济联合走向政治、军事联合。
【拓展提升】
1、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请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历代维护祖国统一有哪些主要的方式?并举例加以说明。
(1)反抗外来侵略: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抗倭;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前期,雅克萨反击战;清朝中晚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937——1945,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平定内部叛乱或割据势力:清朝前期,乾隆皇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3)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称为天可汗;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通过完善制度,防止分裂,巩固统一:秦始皇、汉武帝、元朝行省制度、清朝前期加强对新疆和西藏的管辖
(5)和平收回被外国占领的地区,从而进一步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香港、澳门的回归。
2、近年来有哪几股分裂势力威胁着我们的国家统一?请你用史实反驳他们的观点。
(1)新疆:①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73年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大大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2)西藏:①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世纪中期,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汉藏“和同为一家”;②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③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④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台湾:⑴古代史:①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③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④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⑵近代史: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在日本手中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3、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同一性质问题吗?根据课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有哪些阻力和有利因素?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
(1)港澳问题:主权问题;台湾问题:内政问题
(2)阻力:①一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②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③社会制度的不同;④两岸经济的差距等;
有利因素:①文化同源: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②人心所向: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③国际法则:《开罗宣言》、《联合国宪章》;④一国两制:政策保障及港澳成功范例;⑤综合国力:中国国力及国际地位提升;⑥人民往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3)①坚决拥护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②热爱祖国,努力学习;③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沙场练兵】
实现和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三世纪,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即现今的台湾,当时吴人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上就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公元七世纪,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从那时起大陆居民也开始迁居澎湖地区,其后逐渐向台湾本岛发展. ──《台湾志略》
材料二: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渍,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
材料四: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就是说,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国大陆与台湾在三国时就已经有了联系,从那时台湾就已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再举例说明这一点(两例)?(2分)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置台湾府(2分)。
(2)材料二中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2分)此后台湾于哪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之后重归祖国?(2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割台湾给日本.(2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2分)
(3)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美国在国家统一问题上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各自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方大片领土和香港、澳门地区被列强所割占。
美国: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南方种植园主的分裂国家的叛乱。
(4)材料三、四、涉及到的两个国家在解决统一的问题上分别主张采取什么措施?(4分)美国为防止国家分裂而进行的战争对美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什么重要影响?(2分)
美国:进行内战,避免国家分裂(2分);中国: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2分)。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有何认识?(2分)
国家统一是国家发展、民族生存的基本保证,不同的国家应根据国情采取不同的统一之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