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静物》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来源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我眼中的静物》 教材版本 上教版
执教学校
一、单元教学规划
单元类型 美术语言单元 所属模块 造型表现 所属主题 绘画
研读“课程标准” 了解造型基本规律,进行简单的造型练习,懂得组织画面的基本方法。
研读“教学基本要求” 1.1.1学会线条造型。④理解物体的高度、宽度和深度,能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⑤知道透视的现象。
确立单元主旨 自主归纳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并应用到写生活动中的能力
单元课时规划 3课时
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梳理教材内容
《画画圆柱体》——认识圆柱体的造型特点,理解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 《写生小瓶罐》——学会用线条写生不同视点的同一圆面物体 《装饰小瓶罐》——为圆面物体添加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弧形连续纹样
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结构
1.知识与技能 (
学科知识
) (
学科技能
) (
用符合圆面透视变化规律的连续纹样进行装饰
) (
观察并分析圆面形体的造型结构与透视现象
) (
用线条根据圆面透视变化规律进写生静物组合
)
2.人文内涵 1.写生需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2.传统纹样的文化装饰性是承接历史和文明的重要载体
3.审美导向 1.圆面静物的立体造型之美 2.连续纹样的装饰之美
预设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概念性知识在观察比较基础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如圆柱体的造型特点、古 代传统的装饰纹样等。 2.学生自主:针对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对图片或实物进行观察与比较,通过小实 验探究如何用线条进行表现。 3.师生互动:针对人文内涵及审美导向的内容,例如圆面静物的立体造型之美、连续纹样的装饰之美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形成初步的理解与感悟。
定位学科能力
关键能力: 1.对生活物的造型特点的观察与感知能力 2.用线条表现物象外形特点的造型能力 其他能力: 1.自主探究并归纳规律的能力 2.表达与交流创作过程及体会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学情分析
1.身心特点 随着中高年级学生心智的逐步成熟、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而抽象的符号化表达,而是试图进入客观描绘、更具理性的写实阶段。通过引导他们发现形体维度的变化,他们对透视有了认识和理解,但容易忽视形体正确的比例关系。通过本课观察、探究的过程,旨在加强学生对形体、空间更加准确的表现,培养其观察比较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和空间塑造能力。
2.能力基础与学习要求 能力基础: 通过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单元课程《身边的世界》的学习,学生认识了高度、宽度、深度三个维度,对形体维度变化产生的透视现象形成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力,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要求: 本单元学习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并表现圆面透视的变化,并将归纳出的规律运用到圆面形体的写生创作和纹样装饰中去。
明确重点
1.圆面透视 2.符合圆面透视的连续纹样
明确难点
圆面透视变化的应用
设计教学方法
1.落实重点的方法 1.主动探究:针对圆面透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演示比较,进行分 析与归纳,认识并理解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 2.讲演示范:针对圆面透视的绘画方法、符合透视的纹样装饰的表 现手法,教师进行讲演示范。 3.讨论交流:针对圆面物体的立体造型美感以及古代装饰纹样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讨论与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
2.解决难点的方法 1.主动探究:针对圆面透视的变化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图片 感受圆柱体的立体感,通过透明圆柱体教具、“圆柱体组合”模型进 行观察,发现圆面形状的变化,尝试归纳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 讲演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同一视角、视线高低下圆面形状的变化, 并将其运用到其它视角、一组圆面物体的写生活动中。演示平面的装 饰纹样如何契合在圆面物体上,引导学生归纳设计符合圆面透视的弧 形连续纹样的方法。 讨论交流:欣赏圆柱形水族馆的视频,讨论如何表现圆柱体的立 体感。分析圆柱形的生活物品,知道圆柱体的圆面变化在绘画中的作 用。收集古代传统的装饰纹样,交流如何通过弧形连续纹样的装饰表 现圆面透视。 4.合作学习:通过观看视频,请2位学生尝试画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圆柱体,其他学生讨论其画的圆柱体是否有立体的感觉以及如何改进。
叙写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面的透视变化规律,初步掌握写生不同视角圆面物体的基本方法;了解圆面物体的造型特点及装饰规律,学会设计并绘制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主动探究、分析归纳,学会运用透视表现形体立体感的方法、理解连续纹样在圆面透视上的现象,并进行绘画实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圆面物体的立体造型之美、连续纹样在圆面造型上的装饰之美,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感受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单元活动设计
活动序号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活动任务 关键问题
活动1 画画圆柱体 1.能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认识圆柱体的造型特点,知道圆柱体的圆面变化在绘画中的作用。 2.能通过实验的演示比较、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出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 3.能通过自主探究及教师示范,表现出符合圆面透视变化规律的圆柱体组合,体现出画面的空间感。 观察俯视角度、视线高低下圆面形状的变化,尝试归纳圆面的透视规律,用线条画一组圆柱体组合的建筑模型。 随着视线上下移动,圆面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个圆柱体的顶面、底面的大小应该怎样排列?
活动2 写生小瓶罐 1.能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发现瓶罐上的圆面透视变化。 2.能通过尝试、交流、讨论,学会椭圆的规范画法。 3.能根据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用线条写生一组瓶罐。 观察同一瓶罐、不同视角下瓶口、瓶底的形状尝试归纳瓶罐上的圆面透视变化,用线条写生一组小瓶罐。 1.瓶罐由上至下移动时,瓶口、瓶底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2.他们画的椭圆是否标准?如何改进?
活动3 装饰小瓶罐 1.通过对比、发现,明确瓶罐上连续纹样的装饰位置。 2.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并理解连续纹样在圆面透视上呈现的现象,并运用“分块定位”的方法绘制符合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 尝试在瓶罐上画出装饰位置,在不同位置上“分块定位”,绘制符合圆面透视的弧形连续纹样。 1.这些符合圆面透视的连续纹样有什么特点? 2.如何排列装饰纹样,使其符合圆面透视?
五、单元评价设计
活动序号 活动名称 评价观测点 评价形式
活动1 画画圆柱体 1.仔细观察并尝试归纳俯视角度圆面透视变化现象的情况。 2.正确运用圆面透视的变化;正确表现前后重叠关系;圆柱体的组合有高低错落、大小变化的节奏美。 评价主体: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途径:行为观察、提问 评价反馈的形式:鼓励性语言
活动2 写生小瓶罐 1.仔细观察并尝试归纳圆面透视变化规律的情况。 2.美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观察感知能力与线条造型能力,包括:瓶罐的外形、椭圆的画法、瓶罐上的圆面透视变化等。 评价主体: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途径:行为观察、提问 评价反馈的形式:鼓励性语言
活动3 装饰小瓶罐 1.对古代传统纹样及彩陶文化的关注程度的。 2.美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运用形式美原理的能力与线条造型能力,包括:契合瓶罐造型的纹样选择、符合圆面透视的连续纹样的绘制 评价主体: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途径:行为观察、提问、 学习单分析、美术作品分析 评价反馈的形式:鼓励性语言
六、单元资源设计
资源类型 资源内容 资源使用
素材资源 “世界上最大的圆柱形水族馆”视频、“生活中的圆柱形物品”图片、瓶罐静物、课前学习单、彩陶文化视频 引导学生观察,充分认知物象的造型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物象的形态特征、透视现象。
技术资源 PPT课件、实物投影仪、Keyshot3D建模软件、透明圆柱体、圆柱体积木模型、画笔、铅画纸等 信息技术资源可便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反复学习和借鉴,帮助其理解造型表现的方法和流程,丰富活动形式,提高活动效益。
环境资源 美术专用教室 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课时教学设计(详案)
【课题】《画画圆柱体》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圆柱体的造型特点,理解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能画出符合圆面透视变化规律的圆柱体组合。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比较、交流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并理解圆柱体的造型特点和圆面透视的变化现象;在观察和描绘圆柱体组合的建筑过程中,学会运用透视表现形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圆柱体的立体造型之美,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感受体验探究圆面透视现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面透视
【教学难点】俯视角度下圆面透视变化的应用
【教学资源】
教具:石膏圆柱体、透明圆柱教具、明胶片、铅笔、橡皮、记号笔、铅画纸
学具:铅笔、橡皮、记号笔、铅画纸
学习资源:教材、美术专用教室
教学技术:课件、实物投影、课堂示范
【教学流程与活动】
(一)感受与交流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1:感受与交流圆柱体的立体造型特点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视频、图片,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圆柱体的造型特点,知道圆柱体的圆面变化在绘画中的作用。
活动任务 1.观察和分析圆柱体的造型特点,尝试画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圆柱体。 2.根据圆柱体的造型特点,判断教师提供的图片中哪些生活物品是圆柱形的。
关键提问 1.水族馆是什么造型的?给你什么感觉? 2.什么视角的圆柱体更有立体感? 3.他们画的圆柱体是否有立体的感觉?如何改进? 4.哪些物品是圆柱形的?
活动资源 圆柱形水族馆的视频、石膏圆柱体、各种形体的生活物品照片
活动要求 1.关注生活中圆面物体的情况 2.主动表达个人观点的情况
活动评价 评价主体: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途径:行为观察、提问 评价形式:口头评语
活动说明 通过观察、尝试和思考,学生了解圆柱体的造型特点,知道圆面对表现立体感的重要性,引发其画好立体造型的兴趣,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观察与尝试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2:发现并理解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的演示比较、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
活动任务 1.抽动透明圆柱体中的圆面,观察俯视角度、视线高低下圆面形状的变化。 2.尝试归纳仰视角度、视线高低下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
关键提问 1.圆柱体的底面最初看上去是什么形状的? 2.随着视线上下移动,圆面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活动资源 实物投影、透明圆柱体教具
活动要求 1.仔细观察并尝试归纳圆面透视变化规律的情况 2.主动表达个人观点的情况
活动评价 评价主体: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途径:行为观察、提问 评价形式:口头评语
活动说明 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归纳俯视角度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为探究圆柱体组合时的圆面透视规律做铺垫。
(三)探究与实践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3:画画圆柱体
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及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表现出符合圆面透视变化规律的圆柱体组合,体现出画面的空间感。
活动任务 观察“圆柱体组合”模型,找出圆柱体组合中的圆面,并根据圆面大小排序,归纳圆柱体组合中的圆面透视变化规律。 2.根据圆面的透视规律,画一组圆柱体组合的建筑模型。
关键提问 1.3个圆柱体的顶面大小相同吗? 2.和3个圆柱体摆放的前后位置有什么关系? 3.3个圆柱体的顶面、底面的大小应该怎样排列?
活动资源 实物投影、课堂示范
活动要求 1.正确运用圆面透视的变化; 2.正确表现前后重叠关系; 3.圆柱体的组合有高低错落、大小变化的节奏美。
活动评价 评价主体: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途径:行为观察、提问 评价形式:口头评语
活动说明 通过继续探究多个圆柱体前后位置所产生的圆面形状的差异,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将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迁移到圆柱体组合的描绘中去。
(四)展示与评价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4:学生展示作业,小组合作评价
活动目标 学生能够评价画面中的形体造型和空间塑造
活动任务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根据练习要求,评述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关键提问 1.你觉得哪张作品的圆面透视变化规律表现得较好? 2.你觉得哪张作品的前后重叠关系表现得较好? 3.你觉得哪张作品更具高低错落、大小变化的造型美感?
活动资源 教师范画
活动要求 1.大胆展示自己作品的习惯 2.能用所学知识评价画面中的圆面透视是否准确的情况
活动评价 评价主体: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途径:美术作品分析 评价形式:等第+评语 评价标准: ☆☆☆☆圆面透视变化正确,前后重叠关系准确,圆柱体组合有高低错 落、大小变化的美感; ☆☆☆圆面透视变化正确,前后重叠关系准确,画面完整、构图饱满; ☆☆能画出圆柱体的基本造型特点,画面完整; ☆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
活动说明 通过师生评价,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圆面透视的表现,及形体造型、空间关系的塑造,巩固本课重、难点的落实
课时教学设计(简案)
课题 《写生小瓶罐》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探究俯视角度、视线高低下的圆面透视现象的方法, 归纳出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学会用线条写生不同视点的圆面物体。 过程与方法:在写生的过程中,根据瓶罐的不同造型,通过观察和比较,运 用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写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圆面透视带来的视觉上的美感,提高观察与表现能 力,增强对静物写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圆面的透视变化
教学难点 椭圆的画法
教学资源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Keyshot 3D建模软件、铅画纸、铅笔、橡皮、记号笔等 学生:铅画纸、铅笔、橡皮、记号笔、彩色笔等 学习资源:教材、美术专用教室、瓶罐静物 教学技术:课堂示范、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感受与观察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一:感受与观察圆面的透视变化(落实重点的活动)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Keyshot(3D建模软件)中同一瓶罐、不同视角瓶口和瓶底的形状,知道不同视点下的圆面透视是不同的。
活动任务 1.观察同一瓶罐从俯视到平视再到仰视瓶口的形状变化。 2.根据观察的结果,尝试归纳完整的圆面透视变化规律。 3.观察同一瓶罐从俯视到平视再到仰视瓶底的形状变化。 4.根据观察的结果,尝试探究瓶底形状和圆面之间的关系。
关键问题 1.瓶罐由上至下地移动,瓶口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上节课观察得出的俯视角度下的圆面透视现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瓶底的形状和瓶罐上的圆面有什么关系?
活动资源 Keyshot 3D建模软件
教学环节:演示与操作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二:学会椭圆的正确画法
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尝试、交流讨论,认识椭圆的造型特点,学会规范地画椭圆。
活动任务 1.观察和分析椭圆的造型特点,尝试画一个比较标准的椭圆形。 2.根据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尝试在两个椭圆形间添加瓶罐造型的轮廓线,完成一个任意视角的“小瓶罐”的创作。
关键问题 他们画的椭圆是否标准?如何改进?
活动资源 PPT课件、铅笔、橡皮、实物投影仪、记号笔
教学环节:练习与指导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三:写生小瓶罐
活动目标 通过教师的示范及学生的练习,引导学生表现出符合圆面透视变化规律的瓶罐组合,体现不同视角下的瓶罐造型。
活动任务 1.观察瓶罐静物组合,找出每个瓶罐瓶口、瓶底的圆面,并根据圆面大小排序。 2.根据圆面透视的变化规律,写生一组瓶罐静物。
关键问题 这些瓶罐的瓶口、瓶底的圆面大小应该怎样排列?
活动资源 PPT课件、实物投影仪、铅笔、橡皮、记号笔、瓶罐静物
教学环节:展示与评价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四:学生展示作业,小组合作评价
活动目标 学生能够评价画面中的形体造型和透视呈现。
活动任务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根据练习要求,评述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关键问题 1.你觉得哪张作品的圆面透视变化规律表现得较好? 2.你觉得哪张作品的椭圆画得比较标准? 3.你觉得哪张作品更具瓶罐的造型美感?
活动资源 课堂示范、瓶罐静物
课时教学设计(简案)
课题 《装饰小瓶罐》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呈现弧形及近大远小的现 象,能给小瓶罐添加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弧形连续纹样。 过程与方法:在尝试与对比中发现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纹样呈现弧形,并在欣赏与示范中掌握弧形适合纹样的绘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的装饰美。
教学重点 符合圆面透视的纹样添加
教学难点 弧形连续纹样的绘制
教学资源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彩陶文化的视频、铅画纸、铅笔、橡皮、记号笔等 学生:前一课时的练习、铅笔、橡皮、记号笔等 学习资源:教材、美术专用教室、课前学习单 教学技术:课堂示范、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尝试与对比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一:交流连续纹样的装饰位置(落实重点的活动)
活动目标 通过对比发现瓶罐上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弧形,明确运用瓶罐上的圆面透视规律及表现方法。
活动任务 1.尝试在瓶罐上画出装饰位置,形成作业资源。 2.对比分析,发现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装饰纹样所呈现的造型。
关键问题 哪一种瓶罐上的线条更符合圆面透视规律?
活动资源 PPT课件、彩陶文化的视频
教学环节:对比与发现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二:观察发现连续纹样在弧形上的差异表现(落实难点的活动)
活动目标 通过对比与观察,发现并理解连续纹样在圆面透视上呈现弧形及近大远小的现象。
活动任务 1.观察不同在瓶罐上的弧形连续纹样,分析是否符合圆面透视规律。 2.明确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的绘制方法。
关键问题 1.这些在瓶罐上的弧形连续纹样都符合圆面透视规律吗? 2.这些在圆面透视上的连续纹样有什么特点?
活动资源 PPT课件
教学环节:练习与指导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三:装饰小瓶罐
活动目标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欣赏,学会运用“分块定位”的方法绘制符合圆面透视规律的连续纹样。
活动任务 1.根据课前学习单,选择适合的连续纹样装饰小瓶罐。 2.在瓶罐不同位置上“分块定位”,绘制符合圆面透视的弧形连续纹样。
关键问题 1.你选择的是什么装饰纹样?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2.如何在瓶罐上排列装饰纹样,使其符合圆面透视?
活动资源 课前学习单、PPT课件、实物投影仪、铅笔、橡皮、记号笔
教学环节:展示与评价
活动序号和活动名称 活动四:学生展示作业,小组合作评价
活动目标 学生能够评价瓶罐上的连续纹样是否符合圆面透视规律。
活动任务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根据练习要求,评述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关键问题 1.纹样是否符合圆面透视规律 2.装饰是否具有美感?
活动资源 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