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1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1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30 15: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9张PPT)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封建社会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楚国大夫屈原为国力谏,被楚怀王放逐,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东汉贾谊才高八斗,却因谗被贬,英年早逝;诗仙李白自比管仲,却被唐明皇逐出长安,发出“行路难”的悲叹;南宋辛弃疾本可成为一代将才,却不被朝廷重用,只落得“可怜白发生”的悲惨结局……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作者有怎样的境遇,又有怎样的感慨。
导入新课
1、了解有关陈子昂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3、感受诗人的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情。
学习目标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后世影响很大。《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古体诗。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背景链接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
知识链接
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知识链接
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文体知识
(1)前:向前看。
(2)念:想到。
(3)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4)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5)涕(tì):眼泪。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主。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疏通文意
本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诗的前两句是从时间角度写的,作者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后两句则从空间的角度写的。
整体把握
这首诗中哪个词最富感彩?
“怆然”。
整体把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指什么样的人?
“古人”指古代招贤求才的明君;
“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明君。
合作探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合作探究
“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合作探究
“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引起广泛的共鸣?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合作探究
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手法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苍凉、悲壮。
合作探究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幽州台凭今吊古,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合作探究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壮志未酬的悲愤其实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课堂小结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空间的阔大
独怆然而涕下→抒发感伤
板书设计
怀才不遇
寂寞苦闷
登幽州台歌
时间的久远
我国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发出过不平之音?试举几例。
(1)陶渊明: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2)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3)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杜甫: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5)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____的感情基调。
(2)写诗人生不逢时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抒胸臆
苍凉悲壮
课堂检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B
课堂检测
望 岳
杜 甫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历代文化也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名诗《望岳》,体会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
导入新课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借助想象,品赏诗句,描述诗中景象,感受诗人情怀。
3、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学习目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的美誉。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者简介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
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东岳泰山。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
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
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
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
那种蓬勃的朝气。
背景链接
知识链接
西岳华山
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北岳恒山
南岳衡山
五岳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题目释义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ài

céng

líng
读音停顿
liǎo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
造化 钟神秀,阴阳 割昏晓。
指泰山
指山色
指天地,大自然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
山南水北为阳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大地,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疏通文意
不尽
聚集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眼眶
终要
登上
译文: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首一览,群山显得那么渺小。
疏通文意
同“层”
诗的题目是“望岳”,杜甫望到了哪些景象?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整体把握
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把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形象的?
侧面烘托。诗人使用设问修辞,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合作探究
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合作探究
“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钟”的意思是聚集,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泰山。“割”字写出了泰山“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同,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硕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得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表达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
合作探究
诗人由“望岳”产生了什么愿望?由此可看出他什么样的豪情?
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这两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合作探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合作探究
“一览众山小”句中的“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加以赏析。
小:矮小,反衬泰山的高大,表达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合作探究
诗人眼中的泰山雄伟高大,神奇秀丽,我们眼中的诗人充满了豪情壮志,胸怀天下。泰山对诗人意味着什么?
景色吸引着他,顶峰召唤着他,登顶是杜甫的目标;
未来吸引着他,理想召唤着他,攀登是杜甫的使命。
合作探究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
(1)当时处于盛唐时期,天下太平,黎民安康;
(2)当时诗人正处壮年,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襟;
(3)泰山的昂扬挺拔给了诗人无限奋发向上的力量。
合作探究
(1)意境深远,形象鲜明。
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最后两句,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写作特色
(2)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写作特色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只是对泰山的观望和遐想。但是尽管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包含“望”意,“望”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只是望的角度不同,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课堂小结
望 岳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细望
愿望
峰峦连绵
山色青翠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云气升腾
薄暮鸟归
联想将来
攀登顶峰
泰山整体形象
诗人自我感受
自远而近
从朝至幕
由望想登
蕴含哲理的诗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B
课堂检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中国古代,登高望远成为文人情感抒发的载体,甚至成为文人的必修课和崇尚之风,“登高必赋” 也被认为大夫必须具备的才能之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途径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登上飞来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诗的意境。
导入新课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目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
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作者简介
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背景链接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知识链接
(1)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2)闻说:听说。  
(3)畏:害怕。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5)望眼:视线。 
(6)遮:遮挡,遮住。  
(7)缘:因为、由于。
词语释义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疏通文意
听说在上面可以听到天鸡报晓,看见太阳初升。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很高很高,
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远望的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合作探究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飞来峰上千寻塔。
夸张手法。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
合作探究
“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其实“鸡鸣日升”的灿烂的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合作探究
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登高揽胜后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合作探究
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合作探究
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合作探究
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合作探究
“最高层”又该怎样理解?
“最高层”一语双关,既指塔的最高层,又指政治最高决策层,表现了诗人渴望登上政治决策最高层的雄心壮志。
合作探究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合作探究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描写、议论、抒情。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
这两句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
合作探究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首诗并没有写眼前其他的美丽景象,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写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此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
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抒情:不畏艰难;说理:登高望远。
合作探究
思绪连贯紧密,前后关照,浑然一体。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写作特色
《登飞来峰》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同学们也像王安石一样有凌云壮志,勇攀人生高峰,为自己的人生涂上辉煌的色调。
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站得高 看得远

景 寓情于景 情
板书设计




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变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的怀才不遇情感;而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课堂检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如何理解三、四句中的“不畏”“浮云”“最高层”的意思?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浮云”,比喻、双关,既指眼前所看到的云层,又指困难、障碍以及阻挠变法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后两句写景、议论、抒情,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课堂检测
游山西村
陆 游
有这样一副对联,一语双关,妙趣横生。
上联:鸟居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
下联: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
下联提到的陆游是南宋诗人,才气超然,在文学上多有建树,诗、词、史、散文、书法无一不擅。陆游还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其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作《游山西村》,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导入新课
1、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3、了解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4、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趣。
学习目标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作诗近万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作者简介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背景链接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依次为:首联、
颔(hàn)联、颈(jǐng)联、尾联。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多写景,多出名
句。
尾联,一般卒章显志,表达情感。
文体知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朗读停顿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7)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8)若许:如果这样。
(9)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0)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读音释义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诗歌翻译
首联:品美食饮浊酒;
颔联:穿山行赏繁花;
颈联:听箫鼓观风俗;
尾联:沐明月暗许愿。
整体把握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说说这首诗每一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山西村美吗?美在哪里?
美在情意真、风景秀、民风淳。
整体把握
诗人山西村之游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从怀疑、着急到高兴、惊喜。
整体把握
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体现了村民怎样的品性?
首联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热情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
体现了村民淳朴、好客的品性。
合作探究
赏析“莫笑”和“足”的表达效果。
“莫笑”二字,道出了农村淳朴民风,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
“足”:足够、丰盛;“既写了农家的丰年景象,又表达了农家好客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合作探究
颔联写了什么?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这“又一村”指什么?
颔联写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表达方式:描写。
“又一村”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合作探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现在多用来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这两句诗真正达到了景、情、理的高度统一。
合作探究
颔联和首联接得上吗?
这两句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又一村”指的是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
合作探究
颈联描绘了怎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农村古老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合作探究
尾联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有何作用?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益于言表。
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摇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拄杖无时夜叩门”中“无时”一词?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合作探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陆游虽罢官还乡,他并不心灰意冷,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用极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的自然风光、村民的淳朴善良,五谷丰登的太平景象。“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中。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写作者到山西村做客,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及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前往农家做客。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来到农家,诗人受到盛情款待。“春社”将近,农人欢天喜地地鼓乐相庆的场面深深吸引了诗人。最后,诗人表达了频来夜游的美好愿望。
合作探究
这首诗写作者到山西村做客,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及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是值得每个人借鉴和学习的:面对困难,我们不要轻易退缩,因为曲折之后才是坦途。
要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
课堂小结
首联:热情待客
颔联:环境优美
颈联:桃源古风
尾联:重游之愿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情意真
风景秀
民风淳
蕴含哲理的诗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4)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游山西村》中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中不仅写出山村山环水绕的美景,而且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且表达积极乐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检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民风民俗。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的赞美,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也是他对尔虞我诈、污浊丑陋之官场的厌恶憎恨的曲折流露。
课堂检测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一向恃才放旷,参加会试时,他的墨卷落在王植的考房,王植认为这名考生立论诡异,于是边读边笑,忍不住笑出声来,温平叔侍郎从邻近的考房寻声而至,检看这份考卷后,他用断定无疑的语气说:“这是浙江卷,考生一定是龚定庵。他生性喜欢骂人,如果你不举荐他,他会骂得极其难听,天下人将归过于你。依我看,还是将他圈中为妙。”王植心想,龚自珍名噪天下,被他指名谩骂可不是好受的,除了生前遭人戳背脊骨,说不定还会遗臭万年,反正取舍予夺之权操持在我手中,这
导入新课
回就成全这位狂生算了。放榜揭晓之日,有人问龚自珍他的房师是谁。龚自珍笑道:“真正稀奇,竟是无名小卒王植。”王植听说后,懊恼万分,他一个劲地埋怨温平叔:“我听从你的建议举荐了他,他也考中了进士,我却仍旧免不了挨骂,我做到这样仁至义尽,他到底还要如何?”
虽然为人猖狂,但龚自珍作为清中后期深刻的思想家,时时刻刻心系国家,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己亥杂诗》,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导入新课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掌握诗歌内容,准确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作者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如一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学习目标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末思想家、文学家。政治上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侮,与同时的魏源齐名,称“龚魏”,为近代思想界的先驱者,启蒙思想家。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爱国热情。《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著有《龚自珍全集》。
作者简介
此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因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诗人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背景链接
白日斜(xiá) 吟(yín)鞭
读准字音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无限。这里形容作者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指作者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翻译:满怀离愁别绪,在白日西斜的时候告别北京城。吟诗扬鞭,奔向遥远的东方。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要变化成泥土把花朵滋养。
疏通大意
落花
熟读成诵,说说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前两句叙事、写景、抒情;
后两句抒情。
整体把握
找出点明主旨的诗句。
落红不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整体把握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离京时怎样的心境?
既有失落,伤感和离愁,更有回归的轻松和愉快。
合作探究
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
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
合作探究
“浩荡”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离愁之深广,之繁多,形容愁绪的无穷无尽。
合作探究
“白日斜”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惨淡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白日斜”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形势。
合作探究
“吟鞭东指即天涯”该怎样理解?
这句诗写出了回归的轻松和愉快。天涯指天边,极言路程远。诗人家乡杭州离京城数千里之遥。“天涯”代表更广阔的天地,诗人虽辞官,但是并非从此做“隐士”。离开京城,有更广阔的天地任其施展抱负,诗人马鞭一挥,何等洒脱豪迈。此句也是诗人情感上一个过渡,由离京之愁转为抒发爱国之志。
合作探究
写诗贵在创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有什么新意?
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诗人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一改历代文人对花落泪、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献身护花育花的精神。
合作探究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托物言志,并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以“落花”比喻辞官的自己,写出了诗人虽然辞官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奉献的精神。
合作探究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什么哲理?
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合作探究
这首诗中写了哪几种心境?
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国家民族的执著忠诚;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下一代的无私奉献精神。
合作探究
用几个四字词说说诗人给你怎样的印象?
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忠君爱民、无私奉献……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表现了作者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和奉献精神。
这首诗构思新颖奇特,一改历代文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明自己虽离开了以前的职位,但是为国家、为社会、为民众献身的决心是始终不变的。因此格调高昂向上,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托物言志,寓意深刻。
写作特色
在这首七言绝句中,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后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课堂小结
己亥杂诗
夕阳西下→吟鞭东指→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轻松愉快→有所作为
板书设计
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句?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拓展延伸
1、填空。
(1)《己亥杂诗》中描写诗人辞官离京时复杂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堂检测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志。
表明诗人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品格。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