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美术作品的创作
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高于生活
中外美术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作品,它们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尽管这些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创作过程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并遵循共同的创作规律。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
艺术源于生活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具体而言,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原因与动力,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中国画《愚公移山》是20世纪中国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他用中西结合的形式语言表现了一个中国古代寓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愚公移山》徐悲鸿
创作背景:
1940年前后,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徐悲鸿创作完成了中国画《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为了搬走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天帝派大力神将山移走的故事。
徐悲鸿借古喻今。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愚公移山》局部欣赏
不断搜集创作素材,绘制了大量素描、速写与线描。
每个形象的定稿,都经过反复地推敲。
每个人物、每处风景皆有出处,都来源于生活。
19世纪法国画家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则描绘了一场真实的海难,将绝境中的希望表现得动人心魄,是西方浪漫主又美术的杰作。
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创作背景:
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有感于轰动一时的真实事件,并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了还原。
1816年7月,法国护卫脱梅杜萨号因舰长玩忽职守而触礁失事,舰长匆匆带亲信乘坐小艇逃生。被遗弃的150人只能用梅杜萨号的舰骸造了一条救生筏,在海上漂流了12天,淡水食物耗尽后。人们绝望疯狂,甚至互相残杀。啃食死人,最后只有10人幸存下来。惨案发生后,法国路易十八政府企图掩盖真相,激起了公愤。
画稿 完成稿
籍里柯为了创作这幅作品曾数次改变构图,从留存下来的画稿来看,他显然选择了一个最佳方案。
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研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徐悲鸿与籍里柯的这两件作品创作背景、核心主旨不同,但两人对创作与生活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
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他开拓性地将西方素描技法融入中国水墨画,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
徐悲鸿与籍里柯都对创作素材进行了高度提炼,为了有力地表达主旨,对画面的线条。色彩和空间等形式要素进行了仔细的推敲,作品最终传达出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在创作《愚公移山》时,徐悲鸿画过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他将叩石基壤的开山场景安排在两面右侧,几个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呈弧形分布,他们手持钉耙,蓄力待发,高大的形体几乎要撑破画面。左侧的人物退在中景,画的是愚公、“妇孺”与运石的场景,人物排布较为紧密,姿态自然生动。一动一静、一疏一密、一近一远的处理赋予 了画面视觉的节奏变化。
数幅小稿,反复修改
画面构图
籍里柯的构思精巧,在《梅杜萨之筏》中,天色阴沉,海浪汹涌,木筏上有近20位姿态各异的船员。而根据研究,船员获救的那天实际上天色明朗,海面平静,木筏上的人物也要比画中的略少。籍里柯对现实的改编让作品更具戏剧性,更易唤起情感共鸣。
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籍里柯将木筏与人物安排在一个倾斜的金字塔内,保证了画面的视觉整体性,又让木筏具有向前的动势。稍远处,黑人船员让查尔斯被众人托举在金字塔的顶端,挥舞的红巾将情绪推到高潮。在金字塔底部则画出了被泡得变色的尸体,还有尽力抱着儿子遗体的老水手,再现出惨绝人寰的一幕。在光线处理上,左侧投入画面的强光让明暗对比更强烈,场景更具戏剧性,泛白的天色则暗示着获救的希望。
画面构图
画面构图
《梅杜萨之筏》局部欣赏
《梅杜萨之筏》局部欣赏
《梅杜萨之筏》局部欣赏
《田横五百士》徐悲鸿
《奔马》徐悲鸿
小结
本课着重探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主要目的是比较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以及两位杰出的画家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从而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
1
2
3
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课后作业
提前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比较籍里柯的画稿和最终作品,谈一谈籍里柯为什么选择了最终的构图方案。
谢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美术作品的创作教学设计
课题 美术作品的创作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感受和分析中外两幅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理解作者创作的构思依据是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了解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理解和感悟后将搜集的素材进行高于生活的审美表达,在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中,观察和感受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形成基本的审美判断能力,要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出的美术现象和美术特征,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分析判断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重点 通过对中外两幅经典美术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创作过程的分析,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的。
难点 深刻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20,世纪中国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中国画《愚公移山》与19世纪法国画家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这两件作品是如何创作完成的 又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的 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一、艺术源于生活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具体而言,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原因与动力,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中国画《愚公移山》是20世纪中国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他用中西结合的形式语言表现了一个中国古代寓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创作背景:1940年前后,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徐悲鸿创作完成了中国画《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为了搬走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天帝派大力神将山移走的故事。徐悲鸿借古喻今。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19世纪法国画家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则描绘了一场真实的海难,将绝境中的希望表现得动人心魄,是西方浪漫主又美术的杰作。创作背景: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有感于轰动一时的真实事件,并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了还原。1816年7月,法国护卫脱梅杜萨号因舰长玩忽职守而触礁失事,舰长匆匆带亲信乘坐小艇逃生。被遗弃的150人只能用梅杜萨号的舰骸造了一条救生筏,在海上漂流了12天,淡水食物耗尽后。人们绝望疯狂,甚至互相残杀。啃食死人,最后只有10人幸存下来。惨案发生后,法国路易十八政府企图掩盖真相,激起了公愤。籍里柯对现实的改编让作品更具戏剧性,更易唤起情感共鸣。通过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了解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理解,认真观看这两幅杰出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研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徐悲鸿与籍里柯的这两件作品创作背景、核心主旨不同,但两人对创作与生活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二、艺术高于生活艺术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对这两幅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观察和感受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形成基本的审美判断能力。在创作《愚公移山》时,徐悲鸿画过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他将叩石基壤的开山场景安排在两面右侧,几个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呈弧形分布,他们手持钉耙,蓄力待发,高大的形体几乎要撑破画面。左侧的人物退在中景,画的是愚公、“妇孺”与运石的场景,人物排布较为紧密,姿态自然生动。一动一静、一疏一密、一近一远的处理赋予 了画面视觉的节奏变化。展示籍里柯的画稿和最终作品,分析前后的区别。籍里柯将木筏与人物安排在一个倾斜的金字塔内,保证了画面的视觉整体性,又让木筏具有向前的动势。稍远处,黑人船员让查尔斯被众人托举在金字塔的顶端,挥舞的红巾将情绪推到高潮。在金字塔底部则画出了被泡得变色的尸体,还有尽力抱着儿子遗体的老水手,再现出惨绝人寰的一幕。在光线处理上,左侧投入画面的强光让明暗对比更强烈,场景更具戏剧性,泛白的天色则暗示着获救的希望。多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出的美术现象和美术特征,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分析判断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课堂练习 1、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比较籍里柯的画稿和最终作品,谈一谈籍里柯为什么选择了最终的构图方案。3、提前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课堂小结 本课着重探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主要目的是比较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以及两位杰出的画家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从而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
板书 美术作品的创作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原因与动力,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艺术高于生活艺术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