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短诗五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短诗五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30 15:4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短诗五首》
国学名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论语》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习重点 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学习难点 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合作探究 学习《月夜》 作者简介: 作者_______,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答案:沈尹默 2.细读感悟: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答案: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答案: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3)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答案:“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4)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二、学习《萧红墓畔口占》 1.作者简介: 作者_______,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 》传诵一时,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 》,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答案:戴望舒《雨巷》《生死场》 2.细读感悟:
(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长途”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 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答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答案:“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三、学习《断章》 1.作者简介: 作者_______,现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答案:卞之琳 2.细读感悟: (1)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答案:“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2)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答案: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答案: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四、《风雨吟》 1.作者简介 作者_______,现代诗人,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答案:芦荻 2.细读感悟 (1)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 (2) 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答案: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答案:“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五、学习《统一》 1.作者简介 作者_______,智利著名诗人。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答案:聂鲁达 2.细读感悟 (1) 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答案: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2) 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答案: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3)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六、艺术特色: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中的“来”“海”“怀”等。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当堂测试 1.(2018·安徽中考)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 我朗诵】 (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A)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我阅读 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不耻下问 ”改为“ 请教 ”。 【我阅读 我创作】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示例:每一朵小花/都是歌颂生命的乐章。(比喻恰当、表意明确即可) (2019·重庆中考模拟卷)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风 景 李小云 ①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②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画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 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③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那是初中二年级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她认识的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别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画给他。 ④那两个人走近了,肩上都背着一个大大的工具包。洗得有些发白的工作服上,有热力公司的徽标。小翠明白,暖气不暖,他们是来处理的。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个子联络着。 ⑤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了下去。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个子。矮个子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一会儿又探出头来放工具。终于,矮个子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竟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 ⑥矮个子脱下皮裤,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走出了小翠的视线,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地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⑦“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冲洗供热管道。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回应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她脑海。 ⑧“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打开门,小翠侧头看见是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说明来意,妈妈让他们进了门。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 ⑨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发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已,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 她立即拿起画笔,在雪白的素描纸上最显眼的位置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上标题:温暖的使者。 ⑩秋天,小翠作为获奖作者代表,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画展颁奖仪式。仪式结束后,她们随着人流进入碑林参观,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目:坚强的翅膀。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潜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作者:佳佳。小翠含羞一笑,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有删改) (1)文章题目是“风景”,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风景 ①高楼、群峰、小雪组成的自然美景;②高个子和矮个子忍受污臭修理管道,任劳任怨、毫不抱怨的无私奉献精神;③小翠虽因车祸截肢,但依然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④佳佳画作中的小翠在风中静静地作画,肩上栖息着白鸽的情景。 (2)第④段中说“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请根据文本,展开合理推测,写出他们“争执”的内容。 ①井里很脏,要不要下到里面去维修;②谁下到井里去维修。 (3)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灿烂的阳光”,其作用是什么 ①照应标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小翠画“泉市好人”的情节;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写出了高个子和矮个子帮居民冲洗供热管道后高兴的样子,体现了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对社会上乐于助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的人们的赞美。 (4)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小翠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①内心善良、热心助人。小翠经常去福利院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佳佳画画。②心思细腻、心灵手巧。小翠看到暖气维修工不怕吃苦、任劳任怨,于是将他们画进了自己的画作,参加比赛并最终获奖。③坚强乐观、热爱生活。小翠虽然因车祸截肢,但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乐观面对生活。 (5)对文中有关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右边是……”,表明小翠在专注地构思画作。 B.“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委婉地表现了被妈妈的责骂声惊醒后小翠的不满。 C.“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表现了妈妈对热力工人工作的不理解。 D.“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与下文的小翠“因车祸截肢”相呼应。 解析:“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这个细节描写,印证了前句“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的事实,表现了天气的寒冷,暗示了小翠的残疾人身份。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