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发霉了》说课稿
扬州市汶河小学 杨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中的第3课。本课涉及的知识内容是课标中生命世界领域下多样的生物中的常见的其它生物。教材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馒头”作为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作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馒头或其他物品上的霉。通过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逐步深入地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并结合观察画图进行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霉的表象;第二部分,研究馒头发霉的条件。霉菌的生长繁殖一般要受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可分为四个条件,对四个条进行组合,选择只有一个因素变化,另外一个条件相同的一组作为对比,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明确霉菌产生的条件;第三部分,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及其中的原因。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第四部分,认识霉的功与过。结合阅读教材,对霉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对霉的认识由表象上升到理性。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学生对于霉产生的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疑问:霉的产生与温度有关,还是与光线有关,还是与湿度有关,还是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本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在了解了霉的基础上,探究霉产生的条件,研究霉的产生到底于哪些因素有关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想办法使一块馒头或者桔子发霉,并调查生活中容易发霉的物体和发霉的条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预期学习结果
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知道霉菌微生物的一种;
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五、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法、讲授法、观察法、谈话法、答辩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发霉食物,放大镜,显微镜,霉菌切片,作业记录纸,镊子,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思路
本课按照“观察现象 — 发现问题 — 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 — 分析证据— 得出结论 — 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设计。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一块馒头,想办法让它长毛,你们做了吗?
2.提问:你们知道馒头上长的是什么吗?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同学们都知道是馒头长毛就是馒头发霉了,那么,霉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板书课题:馒头发霉了)
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品上的霉
1.拿出事先已经发霉的馒头或者桔子,指导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在用放大镜观察,填表。
物品
馒头
桔子
气味
颜色
霉的形状
2.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画一画,进一步认识霉。(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观察霉的外形,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事先将霉菌培养好,将显微镜调整好,学生直接就可以观察,记录。)
Ppt视频链接:利用馒头培养的霉菌
3.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相互补充。
4.在观察的基础上,提问:你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吗?怎么证明?(霉当然是有生命的,它具有需要呼吸、能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等一系列生命特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特征,可从以前学过的对生命的认识入手。)
5.教师小结:霉也是一种微生物。霉有多种颜色,在空气、土壤、动植物体内以及食物中都可以找到它。
三、研究霉的产生条件
本环节,我按照“假设——设计实验——确定方案——对比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思路来进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层内容:
(1)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想一些物品发霉的事例及其环境条件,推测出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2)接着为了判定霉是否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长,让学生找出与之相反的环境条件,如寒冷和干燥,并对这四种环境条件进行组合:① 温暖和潮湿;② 温暖和干燥;③ 寒冷和潮湿;④ 寒冷和干燥。
(3) 然后让学生根据四种条件组合,确定实验方法,进行对比实验。
(4)最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条件不同,另一条件相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对比实验,从而发现适合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本课建议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到这里就结束,第二课时在隔一周科学课后再上。(因为这时大约相隔一周时间。而馒头在适宜的环境下,大约4~5天发霉现象就能比较明显,这时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效果特好)
1.提问:你认为霉的产生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师生共同选择比较恰当的因素。(温暖、潮湿)
2.组合条件:把学生们认为霉产生的因素分成几种条件,并根据只有一个因素变化,另外一个条件相同的一组作为对比,设计实验。把这几种条件排列组合,形成几种不同的条件组合情况。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实验表格:
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
实验方法
观察记录(发霉情况)
第一天
第
二
天
第
三
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温暖
潮湿
寒冷
潮湿
温暖
干燥
寒冷
干燥
4.交流方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相互补充,之后再修改,使各自设计的方案更加科学。
5.提问:那么,霉的形成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与其中的一个因素、还是两个因素都有关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
6.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及其中的道理
这一环节是在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应用研究成果提出防霉的方案,并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说明依据。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霉也经常给我们带来一些不便和损失。通常我们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呢?
2.学生交流自己会用的一些办法。(启发学生根据发霉的条件,设想防止发霉的方法。)
相机板书:真空包装 放干燥剂 低温冷藏 太阳暴晒
3.提问: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可以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呢?(指导学生能说出防霉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教材中第一幅为真空包装的肉制品,真空包装的目的在于杀菌后,使食物与空气中的菌类隔绝,防止食物被污染,以便长期保存。第二幅图是装有干燥剂的食品盒。干燥剂可以保持食品盒内干燥,使霉菌不易生长。第三幅图是装有食物的冰柜,说明用低温冷藏的方法可以防霉,原因是霉菌不易在低温环境下繁殖。第四幅图是挂在阳光下的衣物,说明阳光可以杀死霉菌。这些不是学生的研究结论可以解释清楚的,不必去深究。 如学生提出,我们可做适当补充。)
五、组织学生阅读资料——霉的功与过
最后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指出霉给人和动物带来的危害,简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辩证教育,扩展学生对霉的认识和了解。
1.谈话:关于霉,大家或许还想知道更多。那就请你们阅读教材第9页上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霉菌的知识并进行交流。
2.教师适当补充“弗莱明与青霉素”的资料,帮助学生拓宽对霉菌的了解。(ppt图片)
今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到之处请指正,谢谢大家!
课件19张PPT。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馒头发霉了》扬州市汶河小学 杨勇教材分析生命世界领域多样的生物常见的其他生物1、水滴里的生物2、做酸奶3、馒头发霉了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程分为四个部分:观察馒头或其他物品上的霉。研究馒头发霉的条件。了解防止食物和物体发霉的方法及其中的原因霉的功与过。观察馒头或其他物品上的霉。观察馒头或其他物品上的霉。观察馒头或其他物品上的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 对于霉产生的条件有一定认识,同时也存在一些疑问:霉的产生与温度有关?与光线有关?与几个因素同时有关?本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在了解霉的基础知识上,探究霉产生的条件,研究霉的产生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学生年龄和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方面作了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使一快馒头或者桔子发霉,并调查生活中易发霉的物质和发霉条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学情分析:本课预期学习结果 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本课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法、讲授法、观察法、谈话法、答辩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
发霉食物,放大镜,显微镜,霉菌切片,作业记录纸,镊子,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思路
观察现象 — 发现问题 — 提出假设
— 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 — 分析证据
— 得出结论 — 拓展延伸 导入新课
谈话
师:课前让同学们准备一块馒头或者桔子,想办法让其变质(长毛)——你们做了吗?
提问:你们的馒头上长的是什么?
学生参与回答
老师小结:同学们都知道是馒头长毛就是馒头发霉了,那么,霉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教学过程设计 拿出发霉的馒头或者桔子指导学生观察观察物体上的霉填写观察记录观察显微镜下的霉探究物体发霉条件提问: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想一些物品发霉的事例及其环境条件,推测出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2. 为了判定霉是否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长,让学生找出与之相反的环境条件,如寒冷和干燥,并对这四种环境条件进行组合:① 温暖和潮湿;② 温暖和燥;③ 寒冷和潮湿;④ 寒冷和干燥。
3. 让学生根据四种条件组合,确定实验方法,进行对比实验。
4.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条件不同,另一条件相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对比实验,从而发现适合霉生长的环境条件。设计探究实验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结论:在___________情况下,馒头容易发霉。了解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及原理生活中,霉常带给我们一些不便和损失,通常我们怎样防止物体发霉?
学生交流。(启发学生根据发霉的条件,设想防止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
放干燥剂、低温冷藏、太阳暴晒。)
为什么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能说出防霉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霉的功与过 霉的坏处:
导致食物和其他物品变质、有的霉菌会危害健康霉的功劳:
人们利用霉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青霉素的发现……弗莱明和青霉素 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的原意是有细毛的)?。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弗莱明和青霉素板书设计防止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太阳暴晒低温冷藏放干燥剂馒头发霉了扬州市汶河小学 杨勇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