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课堂导入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使团成员通过回忆录、绘画等形式,记录下了中国的社会状况。使团代表之一的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提到:
“科学家、艺术家和博物学家如果走遍这个辽阔的国家,除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外,很可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为何英国使团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七年级下册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七年级下册精品
2022
背讲考
课堂导入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中考演练
创新思维
评价目标
壹
贰
叁
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基本史实;
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理解清朝实施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基本知识以及它的严重恶果;
这是什么机构?
故宫里,靠近雍正帝的寝宫养心殿有一排简陋的平房。与金碧辉煌的宫殿相比,它颇显寒酸,人们也大多会忽略它。然而,它却是大清帝国180余年的中枢权力机关。
一、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1:最高统治者一方面吸取、借鉴明朝统治的模式;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关外时期的一些做法,以确保满洲统治的主体地位。
——卜先群《中国通史·明清》
材料2:凡军国政务……皆由议政大臣会议决定,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清初,沿用明朝官制,在中央设立内阁和六部,保留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根据材料,清朝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统治?
阅读课本,康雍乾三人分别采取什么措施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皇太极(清初)
康熙
雍正
乾隆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军机房
军机处
撤销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扩大
皇权受限
独掌朝政
阅读课本,看清朝初期中枢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皇权的不断强化
时间:
目的:
成员:
军机大臣职能:
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遵照旨意,上传下达)
雍正年间
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
加强君主专制
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分析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跪受笔录,不能发表意见)
材料二:
诸臣(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shàn;zhuàn),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赵翼
材料一: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清·赵翼《檐曝杂记》
我的意思不能做任何改动,必须比着葫芦画葫芦!
材料1: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军机大臣没有定额,以六至八人为常。人数多少均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材料3:军机处设在皇帝身边,与朝臣百官相隔绝;对印信管理极严。印信是机构的符号和象征,是出门办事的护身符和通行证。
阅读材料,分析军机处有哪些特点?
特点
材料2: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以保证军机处处理政务的极高效率。
简
速
密
材料1: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材料3:军机处设在皇帝身边,与朝臣百官相隔绝;对印信管理极严。印信是机构的符号和象征,是出门办事的护身符和通行证。
阅读材料,说说军机处的设置会产生什么影响?
影响
材料2:
①军机处的设置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从而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军机处的设立
2.设置时间
4.特点:简、速、密
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3.职能
雍正年间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1.目的
5.影响
便于皇帝独掌朝政,强化君主专制
知识小结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古代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二、文字狱
与文化专制政策
请问,查嗣庭出的考题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使其招致如此横祸?
查嗣庭案
查嗣庭是雍正年间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维民所止”本出自《大学》一书,意思“都邑周边千里远,都是商民居住地”。
然而清廷却认为,“维”、“止”两字,是去“雍”、“正”之首。查嗣庭就这样遭遇飞来横祸,被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
维止
文字狱
雍正
君主专制的强化——文化专制政策
为什么实行文字狱?
材料1:乾隆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借此彻底消除汉人的反清民族意识。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巩固统治。
清代文字狱对党史乃至后世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深远而恶劣的。第一,文字狱使中国的文化典籍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第二,文字狱严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在学术界造成了许多禁区。第三,文字狱造成了明哲保身,不讲真话的社会风气,形成了“人人自危”的紧张的人际关系,造就了一批不讲廉耻之徒,而鲜有死节之臣 ——《试论清代“文字狱”的起因、特点及影响》
根据材料概括,文字狱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后果:①破坏文化典籍;②钳制人民思想;③败坏社会风气
1.尊孔读经,整理文献
中国古代最大丛书——
乾隆时期编修的《四库全书》
2.全面检查,禁书毁书
据统计,从修书之始到乾隆四十七年间,清政府共烧书24次,烧毁书籍538种,13862部以上;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全毁书籍达2400多种。
——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
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控制思想,清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吏制腐败
军事松弛
顺治年间,很多地方官员就已经“贪污成习”,以致“百姓失所”
(康熙)“大吏朘削卑官,卑官虐害军民,滥行科派。脂膏竭尽,甚至逃亡”。
乾隆帝时期大贪官和珅,贪污的现金资产折合人民币约268亿!坐拥21.5亿的豪宅!“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满洲全民皆兵,大清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当兵吃饷,京城旗人每月领4两银子外加120斤米,一家衣食无忧。
射箭,箭虚发;
驰马,人堕地
周 秦 汉 南北朝 唐 宋 明 清
万
人地矛盾突出
社会危机
社会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广大民众
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根据材料,归纳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
四、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不是完全禁绝,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定义?
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乔治三世的信函
材料二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居日久,将又成一粤省澳门矣!”
——《粤海关志》
材料三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天仙配》
①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跟外国进行经济贸易。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以自给自足。
②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怕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盲目自大
自我防卫
自给自足
闭关锁国原因?
表现
“禁海令”
“四口通商”
“一口通商”
顺治帝
康熙帝
乾隆帝
广州十三行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康熙时,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1684年),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表现?
中外科技发明成果比较表 时期 科技发明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1-1500年 157 98 59
1501-1840年 472 19 453
材料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门关了,
不给开!
问他们有
好东西要不要?
——来源《大漫中国》
(积极)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但清政府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闭关锁国影响?
启示:开放促进进步,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因此要从国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
张骞通西域
鉴真东渡
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启示?
(2022·广东广州·一模)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 )
A.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 B.放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的限制
C.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 D.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2022·江苏镇江·一模)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这反映出清政府( )
A.重视发展文化教育 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采取民族交融政策
C
B
中考演练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官吏贪污腐败,军队军备废弛,清朝财政危机,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加剧
军机处的设立
目的: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时间与机构: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设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影响: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文化专制(提倡尊孔读经;销毁禁书)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清朝认为无所不有,无需交流;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表现:顺治时期“禁海令”,康熙时开放宁波、漳州等地,1757年开放广州一处对外口岸
影响:起到过自卫作用,但也使中国错过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与世界
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