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江汉平原、洞庭湖、湘江沿岸)
1.原因:①明末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②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2.概况:(1)耕地面积增加,开垦土地,改造荒山旷野,开发边远地区;(2)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治理,修建堤坝、渠堰、海塘;(3)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4)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湖广熟,天下足)
3.作用: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1.(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煮玉米是我们现在比较喜欢的食品之一,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最有可能先吃到玉米
A.隋朝李春 B.唐朝魏征 C.宋朝张择端 D.明朝李自成
2.(2021·山东威海·期末)“兵兴以来,地荒民逃,流离无告。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有
A.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B.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C.大力发展手工业 D.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使劳动力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闲置),与之相应的措施是大力(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4.(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B.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5.(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面对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的“国之大计”是( )
A.恢复农业生产和发展 B.对外发动战争
C.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D.加快人口增长
知识点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行业众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制糖、制茶等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机户李扁担、李东阳;佛山镇棉织业手工工场。
2.商业发展
(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吴江县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汉口镇明朝中期才发展,清朝时“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3)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北京、江宁(江苏南京)、扬州、杭州、广州、苏州(乾隆时“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商帮,如山西的晋商(乾隆时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开设“票号”)、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2.问题: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②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6.(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等,这说明当时( )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7.(2021·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哪四部分组成的商业网( )
①农村集市 ②晋商 ③城镇市场
④区域性市场 ⑤徽商 ⑥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8.(2021·广东佛山·七年级期末)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活动拓展到海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由此可知,徽商( )
A.主营海外贸易 B.垄断北方市场 C.推动经济改革 D.经营业务广泛
9.(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如下表是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这种变化
A.不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与大力推行垦荒有关 D.使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
10.(2021·江西·象湖实验学校九年级期末)这是1661年-1766年清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这现象
A.说明人地矛盾突出 B.是因为人口增量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C.是新的农作物品种引进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江汉平原、洞庭湖、湘江沿岸)
1.原因:①明末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②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2.概况:(1)耕地面积增加,开垦土地,改造荒山旷野,开发边远地区;(2)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治理,修建堤坝、渠堰、海塘;(3)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4)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湖广熟,天下足)
3.作用: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1.(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煮玉米是我们现在比较喜欢的食品之一,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最有可能先吃到玉米
A.隋朝李春 B.唐朝魏征 C.宋朝张择端 D.明朝李自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玉米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于明朝中后期引入中国的,所以李自成有可能吃到玉米,李春、魏征和张择端都不会吃到玉米,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021·山东威海·期末)“兵兴以来,地荒民逃,流离无告。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有
A.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B.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C.大力发展手工业 D.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兵兴以来,地荒民逃,流离无告。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可知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大片土地荒废,清政府下令地方官招揽流民,鼓励垦荒,B项正确;征收赋税是政府主要来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大力发展手工业和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排除CD项。故选B项。
3.(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使劳动力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闲置),与之相应的措施是大力(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B.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是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面对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的“国之大计”是( )
A.恢复农业生产和发展 B.对外发动战争
C.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D.加快人口增长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面对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结合所学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因此,面对明朝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初的統治者认识到的“国之大计”,A项正确;清初没有发动对外战争、加强对西北的统治,排除BC项;清初经过明朝末年的破坏,不会加快人口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知识点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行业众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制糖、制茶等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机户李扁担、李东阳;佛山镇棉织业手工工场。
2.商业发展
(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吴江县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汉口镇明朝中期才发展,清朝时“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3)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北京、江宁(江苏南京)、扬州、杭州、广州、苏州(乾隆时“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商帮,如山西的晋商(乾隆时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开设“票号”)、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2.问题: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②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6.(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等,这说明当时( )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答案】D
【解析】
题干指出了明清时期苏州出现了多个棉布业发达的市镇也出现了繁荣的丝绸业市镇,这说明了不同的区域出现了不同的生产分工,反映了区域性生产分工明显,D项正确;题中反映的是手工业而不是商业,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市镇的区域生产特色,而不是规模,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城乡经济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1·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哪四部分组成的商业网( )
①农村集市 ②晋商 ③城镇市场
④区域性市场 ⑤徽商 ⑥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的商业网有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故选D项,排除ABC项。故选D。
8.(2021·广东佛山·七年级期末)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活动拓展到海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由此可知,徽商( )
A.主营海外贸易 B.垄断北方市场 C.推动经济改革 D.经营业务广泛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活动拓展到海外”说明徽商实力很强,经营范围广泛,商品经营业务广泛,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主要经营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垄断北方市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如下表是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这种变化
A.不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与大力推行垦荒有关 D.使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
【答案】C
【解析】
依据图表可知,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呈上升趋势,这与清政府前期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有关,C项正确;土地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排除A项;耕地面积增加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B项;表格没有体现粮食产量,所以体现不出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1·江西·象湖实验学校九年级期末)这是1661年-1766年清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这现象
A.说明人地矛盾突出 B.是因为人口增量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C.是新的农作物品种引进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1661年-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国家强盛,社会安定,而且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推动了耕地面积大幅增长,D项正确;图表只反映了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没有涉及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信息,无法得出人地矛盾突出的结论,排除A项;人口数量增长是推动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长的因素之一,但人口增量并非必然导致耕地面积增加,排除B项;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与耕地面积增加没有因果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