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一模)下图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微商、晋商势力强大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2022·广东河源·一模)研下表。由表中数据反映的现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是( )
时间 人口总量 粮食总量(斤) 人均耕地(亩) 人均粮食(斤)
康熙二年(1663年) 0.95亿 1163亿 6.88 1183
乾隆六十年(1795年) 3.01亿 2576亿 2.14 867
清朝前期人口和粮食产量表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C.人均粮食严重不足,出现大面积的饥荒 D.农业品种产量增加,城镇商品经济繁荣
3.(2022·广西河池·一模)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这些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是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2022·山东济宁·二模)表反映了某一时期人口总数和人均土地的占有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1734 27355462 32.54
1753 102750000 6.89
1766 208095796 3.56
A.人口数量缓慢增长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D.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5.(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如下图名为《耕织图》(局部),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A.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6.(2022·四川资阳·一模)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 ③清朝前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2·广东清远·一模)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度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这说明这一时期:( )
A.专制皇权遭到不断削弱 B.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动
C.民族危机初现端倪 D.国家干预经济形式发生改变
8.(2022·山东聊城·一模)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9.(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模拟预测)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0.(2022·四川眉山·一模)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有:“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当时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与此同时,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出现的什么现象?由此带来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图片中的农作物原产地在哪里,有何优点?明清时期这些农作物得以推广种植,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如何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运行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或启示。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一模)下图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微商、晋商势力强大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卡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商业方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等,工商业市镇也大量兴起,手工业方面苏州等地出现了手工工场,在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022·广东河源·一模)研下表。由表中数据反映的现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是( )
时间 人口总量 粮食总量(斤) 人均耕地(亩) 人均粮食(斤)
康熙二年(1663年) 0.95亿 1163亿 6.88 1183
乾隆六十年(1795年) 3.01亿 2576亿 2.14 867
清朝前期人口和粮食产量表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C.人均粮食严重不足,出现大面积的饥荒 D.农业品种产量增加,城镇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均耕地面积的较少导致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越来越多的土地、山林别开发出来种植粮食,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A项正确;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不属于社会问题,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人均粮食严重不足,出现大面积的饥荒,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且这也不属于社会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广西河池·一模)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这些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是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外国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番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这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结合史实可知题干中作物传入中国是在明朝,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4.(2022·山东济宁·二模)表反映了某一时期人口总数和人均土地的占有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1734 27355462 32.54
1753 102750000 6.89
1766 208095796 3.56
A.人口数量缓慢增长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D.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从1734年到1766年,人均土地越来越少,说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B项正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不能体现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排除AC项;耕地面积并没有大幅增长,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如下图名为《耕织图》(局部),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A.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统治者重视《耕织图》,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C项正确;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是表象,排除A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材料说的是清代,排除B项; 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有发展,有量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四川资阳·一模)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 ③清朝前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玉米、甘薯等是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明清时期出现了如晋商、徽商等著名商帮,清朝时,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是在北宋时期,③说法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7.(2022·广东清远·一模)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度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这说明这一时期:( )
A.专制皇权遭到不断削弱 B.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动
C.民族危机初现端倪 D.国家干预经济形式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据题意可知,专卖政策的实行减少了弊端,而且国家也从直接干预经济转变为间接遥控,说明国家干预经济形势发生改变,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经济政策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专制皇权削弱、闭关锁国政策松动,排除AB项;此时还没有出现民族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2·山东聊城·一模)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B
【解析】
明万历年间“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也就是说此时的玉米种植的数量是非常小的,到乾隆年间“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也就是说此时楚地遍地的玉米。我们知道玉米是舶来品,相对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玉米耐寒、高产,对于中国一直处于人口数量多、粮食供给困难有很大改善,B项正确;南北方气候差异与玉米种植情况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殖民活动的推动不是万历年间到乾隆年间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当时中国经济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动,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模拟预测)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出现了手工工场,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就是早期工业化,但后来因闭关锁国而落后于欧洲,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2022·四川眉山·一模)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有:“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当时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答案】B
【解析】
从“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可以看出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B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说云南可以开垦的田地变少了,并没有说西南地区耕地减少,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介绍内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不能体现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反映云南在积极开垦耕地,不能体现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排除D项。 故选B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与此同时,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出现的什么现象?由此带来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图片中的农作物原产地在哪里,有何优点?明清时期这些农作物得以推广种植,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如何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运行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或启示。
【答案】(1)现象:人口快速增长大片土地开垦出来。问题:人地矛盾环境破坏等等。
(2)原产地:美洲优点:容易种植(或高产)
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养活了更多人口。
(3)认识启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或重视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表述意思一致即可得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由“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可知人口快速增长;由“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可知大片土地开垦出来。因此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出现人口快速增长大片土地开垦出来的现象;由此带来了人地矛盾,以及环境破坏等等。
(2)根据材料二图片中的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图片中的农作物原产地在美洲,其优点是容易种植;明清时期这些农作物得以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养活了更多人口。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运行与发展,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科技;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