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阅读理解方法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阅读理解方法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30 17:5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01
考点说明
02
03
04
常考题型
方法指导
巩固练习
01
考点说明
01
考点说明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是指提炼语句,将文章内容用几句话进行概括总结。
复述文章内容:
是指将整篇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一遍。
02
常考题型
02
常考题型
题型一:读完文章,请简要概括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题型二:请简要概括文章讲了哪几件事?
全文概括
部分概括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
内容正确
重点突出
语句通顺
表述简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常见的问题:
1.缩不短。概括课文内容时,常常写着写着就接近复述内容。
2.取舍不定。在概括课文内容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把握重点。
03
方法指导
03
方法指导
题型一:全文概括
方法一:要素合并法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从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合理组织它们,得出主要内容;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他聪明多智,而且很有同情心。
有一天,他父亲一具心爱的马鞍不幸被老鼠咬破了,管仓库的官吏发现后,吓得面无人色。他想去自首,减少一些罪责,但又担心仍不免一死。
  这件事被十来岁的曹冲知道了。他想,库吏平时勤勤恳恳,为人老实,马鞍被老鼠咬坏,是一时疏忽,怎能因此而丧命?他便把库吏叫去,说:“我会设法救你的,三天后你去自首好了。”库吏连连叩头而去。
  送走库吏,曹冲走进卧室,用小刀将内衣连戳几个洞,然后装出闷闷不乐的样子,连饭也不吃。曹操前来询问。曹冲说:“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几个洞。听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要倒霉的。”曹操说:“老鼠咬坏东西是常有的事,有什么吉祥不吉祥?你不要为这件事苦恼。”曹冲恭敬地说:“父亲说得对。”
  隔了不多时,库吏来向曹操报告,说库内一具马鞍被老鼠咬坏了,说罢连连叩头谢罪。曹操满脸怒火,本想狠狠惩罚库吏,因为这是件不吉利的事,但见曹冲在一旁,顿时想起刚才开导儿子的话,于是收起怒容说:“我儿子的衣服挂在床边尚且被老鼠咬了,何况马鞍是挂在仓库柱头上呢。算了,往后留心一点。”聪明的小曹冲救了老库吏的性命。 ——《曹冲智救库吏》
(例题解析)
方法一:要素提取法
读完文章,请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例题解析)
方法一:要素合并法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曹冲智救库吏》
1.找“六要素”,勾画出关键词句。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他聪明多智,而且很有同情心。
有一天,他父亲一具心爱的马鞍不幸被老鼠咬破了,管仓库的官吏发现后,吓得面无人色。他想去自首,减少一些罪责,但又担心仍不免一死。
  这件事被十来岁的曹冲知道了。他想,库吏平时勤勤恳恳,为人老实,马鞍被老鼠咬坏,是一时疏忽,怎能因此而丧命?他便把库吏叫去,说:“我会设法救你的,三天后你去自首好了。”库吏连连叩头而去。
  送走库吏,曹冲走进卧室,用小刀将内衣连戳几个洞,然后装出闷闷不乐的样子,连饭也不吃。曹操前来询问。曹冲说:“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几个洞。听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要倒霉的。”曹操说:“老鼠咬坏东西是常有的事,有什么吉祥不吉祥?你不要为这件事苦恼。”曹冲恭敬地说:“父亲说得对。”
  隔了不多时,库吏来向曹操报告,说库内一具马鞍被老鼠咬坏了,说罢连连叩头谢罪。曹操满脸怒火,本想狠狠惩罚库吏,因为这是件不吉利的事,但见曹冲在一旁,顿时想起刚才开导儿子的话,于是收起怒容说:“我儿子的衣服挂在床边尚且被老鼠咬了,何况马鞍是挂在仓库柱头上呢。算了,往后留心一点。”聪明的小曹冲救了老库吏的性命。 ——《曹冲智救库吏》
(例题解析)
方法一:要素提取法
时间
起因
人物
经过
结果
库吏因无心之失使曹操的马鞍被老鼠咬坏。
曹冲为救他故意弄坏自己的衣服说是老鼠咬的,不吉利。引曹操说出老鼠咬坏东西和运气没有关系。
库吏自首,曹操放过了库吏。
例题解析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曹冲智救库吏》
有一天
库吏自首,曹操放过了库吏。
曹府
曹冲为救他故意弄坏自己的衣服说是老鼠咬的,不吉利。引曹操说出老鼠咬坏东西和运气没有关系。
库吏因无心之失使曹操的马鞍被老鼠咬坏。
曹冲、库吏、曹操
2.整合“六要素”,得出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库吏因无心之失使曹操的马鞍被老鼠咬坏,曹冲为了救他故意弄坏自己的衣服,说是老鼠咬的,不吉利。引曹操说出老鼠咬坏东西和运气没有关系。最后,库吏自首,曹操只好放过库吏的事。
方法小结:要素合并法
①找全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②整合答案:何人 (在何时或何地),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简要概括
①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②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③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④“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 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地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地发起抖来。
⑤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他刚喊出“三”,孩子就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⑥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人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 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跳水》
读完文章,请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起因
经过
结果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1.找“六要素”,勾画出关键词句。
一天
在一艘航船上
船长的儿子、水手们和船长
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
猴子戏弄孩子,把孩子的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上,孩子为拿回帽子,陷入了险境。
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2.整合“六要素”,得出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天,在一艘航船上,一只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
猴子戏弄孩子,把孩子的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上,孩子为拿回帽子,陷入险境。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方法二:题目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包含文章的主要事件)。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围绕题目提问,对照“六要素”进行补充、增添。
03
方法指导
题型一:全文概括
判断下列文章标题,哪些可以使用题目扩展法?
1、《变色龙》
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6、《少年闰土》
2、《孟母教子》
8、《猴王出世》
5、《嫦娥奔月》
3、《徐悲鸿励志学画》
7、《黄鹤楼送别》
×
×
1、曹冲因何要救库吏?
《曹冲智救库吏》
2、曹冲是怎样智救库吏的?
3、结果怎么样?
方法二:题目扩展法
人物+主要事件
围绕题目提问,补充要素。
曹操放过了库吏。
曹冲为救库吏,故意弄坏自己的衣服,引曹操说出老鼠咬坏东西和运气没有关系。
库吏没看管好曹操的马鞍,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担心会被处死。
曹冲智救库吏
方法二:题目扩展法
围绕题目提问,补充要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库吏因无心之失使曹操的马鞍被老鼠咬坏,曹冲为了救他故意弄坏自己的衣服,说是老鼠咬的,不吉利。引曹操说出老鼠咬坏东西和运气没有关系。最后,库吏自首,曹操只好放过库吏的事。
主要内容
方法小结:题目扩展法
前提:题目中包含了主要事件
方法:围绕题目提问,补全重要要素
(如:谁?因为什么?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草船借箭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阅读课文,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阅读课文,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1、谁借箭?
《草船借箭》
2、为何要“借箭”?
4、结果怎么样?
3、具体是怎么“借箭”的?
围绕题目提问,补全重要要素
诸葛亮在鲁肃的帮助下,利用曹操疑心重,在大雾天不会轻易出兵的心理,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
周瑜忌妒诸葛亮,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借此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求诸葛亮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借此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在鲁肃的帮助下,利用曹操疑心重,在大雾天不会轻易出兵的心理,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最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让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事。
03
方法指导
题型二:部分概括
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梅花魂》(部编五下)
①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②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③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④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⑤“干吗要回去呢?”
⑥“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⑦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⑧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⑨“外公年纪太大了……”
⑩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1、主要人物是谁?
2、他做了什么事?
外祖父
①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②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③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④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⑤“干吗要回去呢?”
⑥“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⑦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①外祖父教“我”诗词时,动情流泪。
②外祖父轻轻刮抹“我”弄污的梅花图污迹。
⑧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⑨“外公年纪太大了……”
⑩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 《梅花魂》
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伤心流泪。
④外祖父送“我”宝贵的墨梅图,教“我”学习梅花的精神。
⑤外祖父送我们到码头,还递给我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情?
①外祖父教“我”诗词时,动情流泪。
②外祖父轻轻刮抹“我”弄污的梅花图污迹。
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伤心流泪。
④外祖父送“我”宝贵的墨梅图,教“我”学习梅花的精神。
⑤外祖父送我们到码头,还递给我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人物
+
事件
答题格式:XX做了什么事。
注意:有多件事要分点作答
例: ……
……
……
题型二:部分概括
方法小结:
简要概括文章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简要概括文章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①人们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沉痛地悼念他。
②写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并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③写伯父和“我”笑谈“碰壁”。
④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
⑤写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课堂总结: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题型一:全文概括
题型二:部分概括
1.要素合并法
①找全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②整合答案:何人 (在何时或何地),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2.题目扩展法
前提:题目中包含了主要事件
方法:围绕题目提问,补全重要要素
(如:谁?因为什么?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人物
+
事件
方法:
答题格式:XX做了什么事。
04
练习巩固
Life is like a pencil... Start very sharp... The experience becomes smooth
简要概括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青山不老》
①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③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全文概括 要素提取法
简要概括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④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⑤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⑥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⑦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本文写了一位老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通过十五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的狂风呼啸、沙尘暴盘踞的山沟变成了绿意盎然的青山的故事。
我的母亲
①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②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③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掮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④我记得最深刻的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 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下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瑞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 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多收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关于我和母亲哪几件事情?
部分概括
我把热水瓶打碎,母亲没有责骂我。
母亲被打耳光,多年后阻止我帮她复仇。
母亲训斥我责骂乞讨老人,并给了他饺子
母亲卖白菜因我多算一毛钱而伤心落泪
方法:人物+事件
依据提示词、时间、地点、人物转换
找事件
简要概括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全文概括 标题扩展法
简要概括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全文概括 标题扩展法
本文写了作者一家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散步,可是出现了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的分歧,“我”爱幼更敬老,母亲听从儿子的,走了小路。展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的画面。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