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纯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洛阳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纯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30 13:45:54

文档简介

洛阳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潦倒(liáo) 形骸(hái) 瘦削(xiāo ) 便宜行事(biàn)
B.瞋目(chēng) 笑靥(yè) 漱盂(shù) 坊间流传(fāng)
C.吮血(sh?n ) 畏葸(x?) 鞭笞(chī) 按捺不住(nài)
D.砧板(zhēn) 脊髓(suì) 模样(mú) 锲而不舍(qiè)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蕃篱 诡秘 寒暄 不经之谈 B.咨磋 厮打 聒噪 沸反盈天
C.舟楫 浮燥 逡巡 走投无路 D.聘礼 简捷 搭讪 九宵云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双柳村改造项目启动后,村民的保障住房已盖起,补偿资金也已到位,大家高高兴兴地搬入新居,只有他怨声载道,不满意政府的补偿方案。
B.记者了解到,在消费促进月期间,大东方百货公司举办了以“浪漫圣诞夜”为专题的促销活动,秒杀、团购、展销等各种促销优惠活动大快人心。
C.在《流星语》这部电影中,人到中年还未做父亲的张国荣,却将成熟的中年父亲这一角色演绎得丝丝入扣,让人潸然泪下,这充分展现了他纯熟的演技。
D.天津市和平区社区志愿者陈平整日忙碌,没有薪金却乐此不疲,乐善好施却不图回报,她还好为人师,耐心细致,这些让她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称赞。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全国不少地区出现了新楼无人居住的荒凉景象,而这些空楼背后又隐藏着房产泡沫破灭,资金链条紧绷乃至断裂,城市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等。
B.三水市委在全市开展“作风转变暨环境创优”活动,围绕转变作风和优化环境为目标,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为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实现既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C.人才起用和人心顺逆,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作为领导,必须善于用人、管人,努力凝聚人心,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构建和谐企业。
D.很多奔驰、宝马的车主万万不会想到,自己购买的豪华车中竟有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的严重危害健康的致癌材料,而“安全性能”正是这些豪华车最主要的卖点。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巴尔扎克致力于对现实的描写和思考,创作了一部小说集《人间喜剧》,它包括九十多部小说,描写了2400多个人物,大致分为社会研究、风俗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巴尔扎克看到了金钱和物欲膨胀带来的人性异化和种种社会问题,并无比真实地揭示了这些问题。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行、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其文集为《白氏长庆集》。
C.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等,主要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其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世界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D.鲁迅,原名周树人,其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等。小说《祝福》选自《仿徨》。
6.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 )
A.赵总拍着刘总的肩膀说:“刘总,我们合作这么多年,到时候我要是有什么困难去找你,你可一定要鼎力相助呀!”
B.某饮料广告在广播里播放,其文字稿这样写道:“……该饮料(系成人饮品)中含有治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循环。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迎垂询。”
C.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人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D.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路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扰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倘若)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语文读本③《生命进行曲》)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8.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燕、赵三国没有用土地贿赂秦,但它们灭亡的根源在于其他三国的贿赂,因为失去了强大的外援,是不能独自保全的。
B.本文用“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句话形象描述了诸侯贿赂秦国的可怕困境;送上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它们就越厉害。
C.齐、燕、赵灭亡的具体原因各有不同:齐国附秦,燕国刺秦,赵国则诛杀良将。作者在文中假设这一切没有发生的叙述,充满遗憾之情。
D.本文侧重谈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于秦的原因,其观点是被秦人积久的威势挟制,结果日积月累而走向了灭亡的道路,进而给后人以启迪。
10.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10分)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5分)
(2)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分)
(二)11.名篇名句默写。(9分)
(1)仰天大笑出门去,_______________。(《南陵别儿童入京》)
(2)闲静时如姣花照水,_____________。(《林黛玉进贾府》)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蜀道难》)
(4)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秋兴八首<其一>》)
(5)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6)蟹六跪而二螫,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7)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8)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一13题。(11分)
余千旅社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12.试简要分析首联在此诗中的作用。(5分)
1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一17题。
汨罗江之祭 李元洛
在中国的河流中,汨罗江远算不上波高浪阔源远流长,但却是一条名闻遐迩的圣水。它温柔而温暖的臂弯,曾先后收留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伟大诗人。不过,一位在下游,今日的汨罗县境、以水为坟,年年端午,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打捞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如今的平江县域,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墓地长年相伴的,多是春风秋雨夕阳晨雾,还有偶然在坟头点燃的几注清香。
大历五年也就是公元七七〇年秋冬之际,杜甫出峡入湘在湖南流寓三年之后,从长沙出发,准备顺湘江而下洞庭,然后入长江而至汉水,转道襄阳回归河南故里。然而,他其时年近花甲,早已病体支离,舟入朔风凛冽的洞庭,病重的他只得转道前往湘阴与巴陵途中的昌江县城,去投亲靠友。今日的平江,唐时称昌江,在汨罗江的上游。但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巨星即告陨落,他年幼的儿子只得将父亲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平江杜墓。如果你远道前来,不仅可以一瞻遗迹,而且风行水上山间,鸟过田头陌上,还会向你叙述许多有关杜甫的传说。
全国杜墓今有八处,学术界考证杜甫真冢,主要有耒阳说、平江说、偃师说与巩县说,而我则认为平江杜墓是杜甫的原始墓葬,而死后的杜甫也很可能一直没有北归。平江的杜姓,至今繁衍有八百人以上,以“杜”命名的地方如“杜家山”、“杜家园”等等,就有十余处之多,此处流传于今日的杜氏家谱,也说杜甫殁后因干戈扰攘,归葬偃师未果,因而子孙“卜居是邑,以祭守其墓”。明代的湖广参政陈恺,曾在平江杜甫后裔家中发现两封皇敕,一是至德二载唐肃宗授杜甫为左拾遗的诰敕,一为宋代授杜甫后裔杜邦杰为“承节郎”的敕书,他并作《跋杜氏诰敕》予以详尽的记载与说明,清初钱谦益在《杜诗笺注》中也曾说,“今藏湖广岳州府平江县裔孙杜富家”。据说,这两件诰敕传至杜富的嫡系后裔杜瑞生,于辛亥革命年间遗失。将近百年,音沉信杳,如果有朝一日它们能重现江湖,就可为平江杜墓出示旁证与铁证了。
我在一个秋冬交割之日去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
车出平江县城,驰过汨罗江大桥,往南行二十余里,拐上一条泥泞曲折的乡间小道,颠颠簸簸,终于看到山丘间有一溜白色的粉墙,那就是光绪十年重修的“杜公祠”。祠门额上有一方青石,刻有“诗圣遗阡”字样。祠前有一方可供停车的大坪,据说那就是“天井湖”干涸后填成。杜公祠为砖木结构的两进一天井结构,几间敞旧的房舍现在已改为小学的教室,桌持破旧,秋冬之日光线更是暗淡,窗户没有玻璃,糊窗纸早已破碎,秋风与朔风于其间畅通无阻。祠堂后面的小山丘上,有一栋建于多年前的房舍,现在也改为三间教室。下侧围墙的一扇小门边,打开那把资历不浅犹有古风的铜锁。小门吱呀一声推开,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几株青松翠柏的守护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怆然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
墓坐北朝南,封土堆以青麻石结顶,墓围用红麻石与青砖砌成,青石墓碑正中镌文为“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这,就是我们的千秋诗圣最后的安息之所了。
杜甫一生坎坷,晚年流落湖湘,虽然兄弟音讯不通,然而“吴楚东南娇,乾冲日夜浮”的洞庭景象也曾一度鼓舞了他已老的壮心;虽然李白、高适、孟浩然等老朋友皆已先后故去,自己也老而多病,然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想到的仍是干戈扰攘的苦难时代。他自己已是穷途末路,生命的残焰行将熄灭,但却仍然心系天下苍生,这就不仅是“穷年忧黎元”,而是生死以之了,这是何等高远博大的襟怀啊!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如此评价和叹息李白,不知他对自己是否也有这种预感?杜墓至今萧条冷落,杜甫当然也无意于使自己最后的栖息之地,和遍布湘中与国中的宾馆酒楼夜总会娱乐城一争热闹与繁华。然而,一个民族假如热衷于形而下的物质追逐与享受,而对于前贤往哲缺乏应有的敬意,总不免令人感到悲哀。墓前排徊凭吊,不禁感慨丛生:“墓地冷落荒凉,当然令人感慨。不过,天下之大,古往今来有皇皇陵墓者,几人能活在人民的心中?墓在丘山与闹市的不一定不朽,墓在人心中的千秋万代长存。
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汨罗江之祭”这个题目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是要祭悼伟大诗人屈原的,读过正文才发现是在写杜甫,阅读时这种心理错位令人耳目一新,甚至给人以某种震撼。
B.年年端午人们都要竞渡龙舟祭奠伟大诗人屈原,而同样魂留泪罗、同样伟大的诗人杜甫却少人拜谒,身后凄凉,对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痛惜不平之意。
C.杜公祠的荒僻、破旧,杜甫墓的冷清、萧条让读者看到了一代诗圣身后的寂寞,这和诗人“穷年忧黎元”的博大襟怀相对照,令人无限叹息之余更加反思:应该追求什么?
D.“杜甫墓怆然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中,作者用冲击力极强的、极富内涵的文字既写出了杜甫墓的冷清中透出的肃穆氛围;又表达了看到杜甫墓时的悲痛之情。
E.作者借写杜甫生前坎坷却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与身后墓地的萧条冷落的对比,目的主要是揭示有“皇皇陵墓者”并不能活在人民心中的原因。
15.文章开篇引出与泪罗江魂魄相依的伟大诗人屈原,乍一看,读者以为是要写屈原,而作者的笔墨却在写杜甫。作者为什么这样开头?(6分)
16.作者在文中说“死后的杜甫也很可能一直没有北归”,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7.汨罗江畔长眠着两位伟大诗人屈原和杜甫,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光焰万丈长”,广受尊崇。读过《离骚》和《杜甫诗三首)等屈、杜作品,了解了他们的遭际、作品、追求和精神后,你更喜欢哪一位诗人?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
四、语言知识运用(11分)
18.在你学过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学名作中,作者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如祥林嫂、鲁四老爷、林黛玉、琵琶女、王昭君、《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最让你念念不忘的是谁?请概括其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从整体入手,也可以从某一方面切入,不超过100字)。(5分)
19.根据下面句子的特点在横线处仿写两句话,使其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要求内容表意一致,句式大致相同(6分)
倘若你是美丽的岛屿,母亲就是那环绕你周围,生生世世为你守护安宁的海岸;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20.仔细观察图(1)和图(2),你看到了什么?然后把图(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仔细观察旋转后的图像;再把图(2)旋转180度,仔细观察旋转后的图像,你又有什么发现?由此能给予你什么新的体验、感触?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洛阳市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
1.答案:D项(A项瘦削(xuē),B项瞋目(chēn),C项按捺不住(nà)
2.答案:B项(A项应为“藩篱",C项应为“浮躁”,D项应为“九霄云外”。)
3.答案:C项(C项丝丝入扣,比喻文章和艺术表演做得十分细腻准确。A项怨声载道,载:充满。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B项大快人心,快:痛快。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众人心里感到非常痛快。D项好为人师,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4.答案:D项(A项成分残缺,在“城市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等”后加“诸多风险”。B项“围绕……为目标”句式杂糅。C项两面对一面,应该为“人才能否被起用和人心顺逆”。)
5.答案:A项《人间喜剧》应包含哲理研究、风俗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
6.答案:A项(B“治癌”与“致癌”同音,不能放在广播稿中;C“荣幸”是谦辞;D“绵薄之力”是谦辞。)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7.A(A兵器,B①拿,②攻取;C①使……退却、击退;②退下来;D①治理、管理;②设置)
8.C(分别是:C①状语后置②定语后置;A判断句,B问句,D被动句)
9.D(本文的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被秦人积久的威势挟制”。)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路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路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柯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枚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路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路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l0.(1)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是”“何异于……”“岁”各1分,句子通顺2分)
(2)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两个“师”字各1分,“庸知……乎”1分,句子通顺2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9分)
11.(1)我辈岂是蓬蒿人 (2)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3)猿揉欲度愁攀援
(4)白帝城高急暮砧 (5)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2.答案:首联渲染了萧瑟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冷寂愁苦的情怀。(2分)同时,点明了季节时间(1分),奠定了全诗优伤的感情基调(2分)。(答为下文写离情愁思作铺垫也可)
13.答案: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悲愁痛苦的心绪。(1分)首联借写凄凉秋景隐隐透出诗人郁郁的心情。(1分)颔联以孤城紧闭,独鸟背人,写出此时身在异地的孤独寂寞之感。(1分) 颈联写渡口月上,邻家渔船未归,惹起自己客居未归的离思。(1分)尾联第一句直抒胸臆,点明“乡心欲绝”,第二句写听到附近人家赶制寒衣的捣衣声,触发满怀愁苦。(2分)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14.A、C(B作者文中表达的是对人们大多忘记对杜甫的悼念的不满,并不是要向屈原看齐,所以“不平等”的说法错误。D只说“悲痛之情”不完整、不准确,“撞亮”还有看透彻了个中道理的意思,表明作者还有理性的感悟。E“目的主要是为揭示……”表述不严谨,末段“……而对于前贤往哲缺乏应有的敬意,总不免令人感到悲哀”的文字也表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很丰富。)
15.①屈原与泪罗江紧密相连,提到泪罗江自然写到屈原,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②杜甫与屈原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形象可以和杜甫形成并举烘托,能起到突出杜甫形象的作用。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根据:①平江杜姓众多,以“杜”命名的地方有十几处;②流传至今的杜氏家谱也说杜甫“殁后因干戈扰攘,归葬偃师未果”。③明代“曾在平江杜甫后裔家中发现两封皇敕”。(4分,一点1分,三点全对4分)
情感:既有对杜甫后人无力让诗人魂归故里的痛心;又有对诗人留葬汨罗江畔平江,使作者得以亲临杜墓拜祭的欣慰、祟敬之情。(2分)
17.要点提示:答案首先要明确观点,即明确喜欢哪一位诗人(不能说两个都喜欢),答出这一点得2分;理由可以从题干给出的方向作答,也可以有自己的要点,理由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四、语言知识运用(n分)
18.答案示例:我喜欢祥林嫂的形象,她是一个被冷漠吞噬的朴实本分的农村妇女,鲁镇人异样的眼光,讥讽的话语割碎了她备受折磨的心,柳妈对她的悲痛置若罔闻,而“我”同情却又旁观的态度也将她推向死地,人的冷漠被表现到了极致。
19.答案示例
倘若你是明艳的花朵,母亲就是那散布你脚下,默默无闻为你奉献养分的土壤;
倘若你是闪亮的珍珠,母亲就是那包裹你身体,忍尽苦痛为你孕育光芒的蚌壳。
五、作文(60分)
20.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