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1--2022学年(下)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全能冲刺(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背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1--2022学年(下)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全能冲刺(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30 19:16: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背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021--2022学年(下)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全能冲刺(部编版)
(一)背记要点
中国古代史概述
1、总体特征两条基本线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
(1)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3)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4)元朝:结束唐末以后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朝代歌: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2、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长久的
长久保持统一局面的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为长久保持统一的“大一统”局面提供了政治基础(2)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封建经济的发展为长久统一的“大一统”局面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3)在长期的统一局面影响下中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大一统”国家观念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各民族间交流与交融的加强;人民群众渴望统一的历史愿望;政权统治者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的努力(2)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3、中国古代史考点网络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 京杭大运河、科举制创立
唐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交往频繁(文成公主入藏)、中外交往频繁(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社会风气开放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商业繁荣城市繁荣:城市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海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货币: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元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宣政院管辖西藏;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 政治:废丞相 设内阁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清 政治:设军机处巩固边疆
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隋朝 政治:编订户籍经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文化:创立科举制工程:开通大运河
元朝 政治:确立行省制度;边疆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
清朝 政治:设军机处巩固边疆:台湾——设台湾府西藏——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册封达赖和班禅;新疆——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东北——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总结:(1)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特点之一(2)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发展阶段 时期 君主专制(中央的变化) 中央集权(地方及选官、经济的变化)
确立 秦朝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巩固 西汉 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官营、专卖、铸五铢钱
完善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加强 北宋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设通判、转运使
发展 元朝 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行省制
强化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 废行省,设三司
顶峰 清朝 设军机处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废除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6、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趋势
1)、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
①政治上:禅让制→世袭制;部落联盟→国家建立;分封制逐渐形成并盛行;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
2)、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封建社会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①政治上: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在之后各朝代不断发展;
②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朝法家独尊;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④对外关系上:由开放的对外政策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⑤科技上:由世界领先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⑥民族关系上: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并加强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重要考点解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时空线索】
考点一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结束东晋以来分裂局面的朝代?建立者?都城?统一时间?
朝代:隋;
建立者:杨坚;
都城:长安;
时间: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大运河时期、目的、三点、作用?
时期:隋炀帝;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4、中国古代创立了哪一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创立这一制度的朝代、创立者?完善的朝代?废除的朝代?影响?
选官制度:科举制;
创立朝代:隋朝;
创立者:隋炀帝;
完善的朝代:唐(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废除的朝代:清朝(1905年)
影响: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推动了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考点二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1、唐朝建立者及都城?唐朝鼎盛时期?
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2、列举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及当时的皇帝?贞观之治的原因?
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原因: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注明谏臣魏征);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采取的相同措施?
相同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知人善任,重用人才,重视文教。
考点三 盛唐的社会气象
1、唐朝出现的新农具?唐朝时最具特色的手工业品?唐朝时国际性的大都会?
新农具: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
手工业品:唐三彩;
大都会:长安
2、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诗仙、诗圣、诗史”?
时期:唐朝;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史诗:杜甫的诗
考点四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的民族政策?列举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表现?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表现: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2、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朝代及标志?唐朝管理西域的机构?
朝代:西汉;
标志: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唐朝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藏族的祖先?唐朝与这一民族友好关系的表现及意义?反映这一事件的绘画作品?
祖先:吐蕃;
表现: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
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绘画作品:阎立本的《步辇图》
4、唐朝的对外政策?列举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特点?
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史实:遣唐使;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特点:双向交流
考点五 安史之乱、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
1、由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的影响?
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影响: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2、五代十国的实质?
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二)突破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中国古代历史年表图(部分)中,关于①所代表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A.结束了自西汉以来政权分立局面 B.隋文帝时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隋炀帝下令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D.为唐朝的繁荣盛世局面奠定基础
2.“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斯塔夫里阿诺斯赞扬的考试制度是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行省制
3.《话说运河》解说词中说:“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如图,对于隋朝运河工程描述正确的是
运河南北两端的城市A是涿郡,B是扬州 B.图中D段是通济渠,沟通了黄河和准河
C.图中E段是邗沟,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 D.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该现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的出现原因时,发现共同点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下面是历史兴趣小组探究“盛唐气象”学习主题时收集到的材料,其中反映了唐朝文化辉煌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稻水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到固(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C.唐三彩引起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效仿,出现了余良三彩、新罗三彩,波斯三彩等
D.敦煌壁画中……人间的荣华富贵被搬到了天上,天国的富丽堂皇又搬回了人间
7.(2021年湖南衡阳中考真题)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赧na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 B.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
8.唐代以前,耕犁需要两头牛才能牵引,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来说难以推广使用。唐代以来,耕犁逐渐被长江下游地区的农民所接受。下列农具与此变化有关的是
A. B.
C. D.
9.如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画中左边靠下面的人物是吐蕃使者禄东赞,下边宫女环绕的人物是唐太宗)。这幅画反映出的最主要的历史信息是
A.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 B.阎立本绘制人物画艺术高超
C.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D.唐朝与吐蕃融洽的民族关系
10.(2021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谢同学正在收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学习资料,并整理出“奈良唐招提寺”“佛教”“六次东渡”等关键词。据此可知,她研究的内容是
A.唐与日本的交流 B.唐与天竺的交往 C.唐与新罗的关系 D.唐与大食的往来
11.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与欧洲、阿拉伯交往密切
12.2020年2月,一批日本援助中国的防疫物资上印有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迅速刷爆整个网络,这是公元8世纪,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的谒语,在当时此谒促成了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遣隋使来华
13.(2021年江西中考历史)“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金与南宋对峙
14.历史学家钱穆说:“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吮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长成,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明太祖朱元璋说:“昔玄宗内惑于声色,外蔽于权奸,以养成安史之乱。”这两则材料旨在说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
A.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矛盾;设立藩镇,边兵过重
B.民族矛盾;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朽,精神堕落
C.设立藩镇边兵过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朽,精神堕落
D.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15.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战乱不已
材料题
16.南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图四所示运河北南两端(①、②两处)的城市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此运河的开凿带来了哪些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社会生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唐朝具有“开放的社会风气”。(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瓷器可能会有哪些著名品种?(至少写两个)(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材料四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二、三与哪位皇帝有关?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民族政策?这位皇帝被各少数民族尊奉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一位当时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历史上这位皇帝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4)杜甫《忆昔》描写那位皇帝在位时的盛世景象?历史上把这盛世景象称为什么?
(5)唐朝的繁荣局面被什么事件所破坏?唐朝国势从此走向衰落。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什么时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背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021--2022学年(下)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全能冲刺(部编版)
(一)背记要点
中国古代史概述
1、总体特征
两条基本线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
(1)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3)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4)元朝:结束唐末以后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朝代歌: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2、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长久的
长久保持统一局面的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为长久保持统一的“大一统”局面提供了政治基础(2)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封建经济的发展为长久统一的“大一统”局面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3)在长期的统一局面影响下中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大一统”国家观念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各民族间交流与交融的加强;人民群众渴望统一的历史愿望;政权统治者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的努力(2)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3、中国古代史考点网络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 京杭大运河、科举制创立
唐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交往频繁(文成公主入藏)、中外交往频繁(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社会风气开放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商业繁荣城市繁荣:城市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海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货币: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元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宣政院管辖西藏;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 政治:废丞相 设内阁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清 政治:设军机处巩固边疆
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隋朝 政治:编订户籍经济: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文化:创立科举制工程:开通大运河
元朝 政治:确立行省制度;边疆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
清朝 政治:设军机处巩固边疆:台湾——设台湾府西藏——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册封达赖和班禅;新疆——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东北——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总结:(1)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特点之一(2)封建王朝的大一统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发展阶段 时期 君主专制(中央的变化) 中央集权(地方及选官、经济的变化)
确立 秦朝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巩固 西汉 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官营、专卖、铸五铢钱
完善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加强 北宋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设通判、转运使
发展 元朝 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行省制
强化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 废行省,设三司
顶峰 清朝 设军机处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废除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6、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趋势
1)、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
①政治上:禅让制→世袭制;部落联盟→国家建立;分封制逐渐形成并盛行;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
2)、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封建社会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①政治上: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在之后各朝代不断发展;
②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朝法家独尊;汉武帝时期,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④对外关系上:由开放的对外政策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⑤科技上:由世界领先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⑥民族关系上: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并加强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重要考点解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时空线索】
考点一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结束东晋以来分裂局面的朝代?建立者?都城?统一时间?
朝代:隋;
建立者:杨坚;
都城:长安;
时间: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朝大运河时期、目的、三点、作用?
时期:隋炀帝;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4、中国古代创立了哪一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创立这一制度的朝代、创立者?完善的朝代?废除的朝代?影响?
选官制度:科举制;
创立朝代:隋朝;
创立者:隋炀帝;
完善的朝代:唐(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废除的朝代:清朝(1905年)
影响: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推动了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考点二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1、唐朝建立者及都城?唐朝鼎盛时期?
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2、列举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及当时的皇帝?贞观之治的原因?
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原因: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注明谏臣魏征);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采取的相同措施?
相同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知人善任,重用人才,重视文教。
考点三 盛唐的社会气象
1、唐朝出现的新农具?唐朝时最具特色的手工业品?唐朝时国际性的大都会?
新农具: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
手工业品:唐三彩;
大都会:长安
2、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诗仙、诗圣、诗史”?
时期:唐朝;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史诗:杜甫的诗
考点四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的民族政策?列举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表现?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表现:北方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2、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朝代及标志?唐朝管理西域的机构?
朝代:西汉;
标志: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唐朝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藏族的祖先?唐朝与这一民族友好关系的表现及意义?反映这一事件的绘画作品?
祖先:吐蕃;
表现: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
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绘画作品:阎立本的《步辇图》
4、唐朝的对外政策?列举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特点?
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史实:遣唐使;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特点:双向交流
考点五 安史之乱、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
1、由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的影响?
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影响: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2、五代十国的实质?
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二)突破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中国古代历史年表图(部分)中,关于①所代表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A.结束了自西汉以来政权分立局面 B.隋文帝时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隋炀帝下令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D.为唐朝的繁荣盛世局面奠定基础
【答案】D
【详解】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由于隋炀帝实行暴政导致隋朝迅速灭亡(618年)。依据①的时间(589-618)可知是隋朝。隋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经济的发展以及隋朝的暴政为唐朝统治者吸取经验教训,都为唐朝的繁荣盛世局面奠定基础。故D符合题意;隋朝结束的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A;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排除B;下令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的是汉武帝,排除C。故选D。
2.“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斯塔夫里阿诺斯赞扬的考试制度是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行省制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通过考试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是科举制,故B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九品中正制是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行省制是元朝创立的地方行政机构,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3.《话说运河》解说词中说:“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如图,对于隋朝运河工程描述正确的是
运河南北两端的城市A是涿郡,B是扬州 B.图中D段是通济渠,沟通了黄河和准河
C.图中E段是邗沟,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 D.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答案】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图中D段是通济渠沟通黄河和淮水。B正确;A排除;图E是邗沟阶段,沟通了淮河和长江,C排除;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D排除;故选B。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该现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恰当地处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官僚政治走向完善,B正确;秦朝三公九卿制是官僚政治的开始阶段,不够完善,三公均对皇帝负责,未能实现与君权的相互节制,并不是“最能反映”钱穆观点的制度,排除A;内阁制没有实现“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排除C;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且宰相制度在明朝时期已经废除,无法实现“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排除D。故选B。
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的出现原因时,发现共同点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文景时期,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将其赋税和徭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生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成为“开元盛世”。由此可知,①③符合题意,C正确;科举制是隋朝时期诞生的,文景时期,还没有科举制,②错误,AB排除;文景帝时期,推行垦荒政策,④错误,D排除;故选C。
6.下面是历史兴趣小组探究“盛唐气象”学习主题时收集到的材料,其中反映了唐朝文化辉煌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稻水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到固(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C.唐三彩引起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效仿,出现了余良三彩、新罗三彩,波斯三彩等
D.敦煌壁画中……人间的荣华富贵被搬到了天上,天国的富丽堂皇又搬回了人间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敦煌壁画中……人间的荣华富贵被搬到了天上,天国的富丽堂皇又搬回了人间 ”可知,反映了唐朝文化辉煌,故D正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稻水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可知,反映了唐朝经济繁荣,故A错误;“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到固(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可知,这反映了唐朝政治安定,故B错误;“唐三彩引起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效仿,出现了余良三彩、新罗三彩,波斯三彩等 ”可知,这反映了唐朝对外开放,故C错误。综上故选D。
7.(2021年湖南衡阳中考真题)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赧na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 B.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仙”,故D符合题意;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故A不符合题意;李白《秋浦歌》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故B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8.唐代以前,耕犁需要两头牛才能牵引,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来说难以推广使用。唐代以来,耕犁逐渐被长江下游地区的农民所接受。下列农具与此变化有关的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唐代”、“耕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生产工具,如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耕犁工具,操作简单,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故B项正确;耦犁是汉朝时时期的耕犁工具,排除A项;耧车是汉朝时期的播种工具,排除C项;筒车是唐朝时期的灌溉工具,排除D项;故选B。
9.如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画中左边靠下面的人物是吐蕃使者禄东赞,下边宫女环绕的人物是唐太宗)。这幅画反映出的最主要的历史信息是
A.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 B.阎立本绘制人物画艺术高超
C.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D.唐朝与吐蕃融洽的民族关系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和和所学知识,《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反映了唐太宗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体现了唐朝与吐蕃融洽的民族关系,D正确;A是表面现象,排除;B显然不是这幅画本身反映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排除;材料没有直接反映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C排除。故选D。
10.(2021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题)谢同学正在收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学习资料,并整理出“奈良唐招提寺”“佛教”“六次东渡”等关键词。据此可知,她研究的内容是
A.唐与日本的交流 B.唐与天竺的交往 C.唐与新罗的关系 D.唐与大食的往来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A正确;唐与天竺的交往主要反映在玄奘西行上,与题不符。B错误;奈良是日本的城市,CD错误。综上故选A。
11.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与欧洲、阿拉伯交往密切
【答案】C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萨珊、东罗马的金币流通到中国,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唐代有自己的统一货币,如开元通宝等,排除;B项体现不出来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排除;D项图片能证明唐代与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伊朗等交往密切,没有体现出来波斯萨珊,不全面,排除。故选C。
12.2020年2月,一批日本援助中国的防疫物资上印有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迅速刷爆整个网络,这是公元8世纪,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的谒语,在当时此谒促成了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遣隋使来华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公元8世纪,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偈。鉴真大师被此打动,决心东渡弘法。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B正确;玄奘西行到天竺,排除B;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排除C;遣唐使来华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与题干所表述的内容不符,排除D。故选B。
13.(2021年江西中考历史)“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金与南宋对峙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节度使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唐肃宗继位并反击叛军。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事从此由盛转衰,C正确;ABD与题干信息年代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C。
14.历史学家钱穆说:“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吮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长成,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明太祖朱元璋说:“昔玄宗内惑于声色,外蔽于权奸,以养成安史之乱。”这两则材料旨在说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
A.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矛盾;设立藩镇,边兵过重
B.民族矛盾;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朽,精神堕落
C.设立藩镇边兵过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朽,精神堕落
D.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答案】B
【详解】考查点:安史之乱【素材解读】明太祖朱元璋说:当年唐玄宗在宫内受杨贵妃等的迷惑,在朝廷上被杨国忠等权臣蒙蔽,政治的腐败,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可知,钱穆的话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与胡兵团之间固有的民族矛盾,“胡人”实力弱小便不敢轻举妄动,一旦羽翼丰满,则会对唐室内地宣战;明太祖的话则强调了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朽的局面。综合两则材料内涵,得出安史之乱的原因是B项民族矛盾和政治腐朽,精神堕落。
15.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战乱不已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可知,材料反映了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排除;B项藩镇割据形成于安史之乱后,排除;D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C。
材料题
16.南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图四所示运河北南两端(①、②两处)的城市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此运河的开凿带来了哪些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社会生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唐朝具有“开放的社会风气”。(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瓷器可能会有哪些著名品种?(至少写两个)(4分)
【答案】(1)城市:①涿郡;②余杭。
影响:利——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弊——为修建大运河,过度役使人民,激化社会矛盾。(写其中一点即可)
(2)特点:丰富多彩、多元开放、蓬勃向上。
史实: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欢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写一例即可)
(3)原因: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
瓷器品种: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故①涿郡,②余杭。根据所学知识,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修建大运河,过度役使人民,激化社会矛盾。
(2)根据材料二“盛唐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可得出概括唐代社会生活的特点丰富多彩、多元开放、蓬勃向上。根据所学知识,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欢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等都体现了唐朝具有“开放的社会风气”。
(3)根据材料三“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可得出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成的原因: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根据所学知识,我认为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瓷器可能会有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材料四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二、三与哪位皇帝有关?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民族政策?这位皇帝被各少数民族尊奉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一位当时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历史上这位皇帝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4)杜甫《忆昔》描写那位皇帝在位时的盛世景象?历史上把这盛世景象称为什么?
(5)唐朝的繁荣局面被什么事件所破坏?唐朝国势从此走向衰落。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什么时期?
【答案】(1)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2)开明;天可汗
(3)魏征;贞观之治
(4)唐玄宗;开元盛世
(5)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时期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可知,都是唐太宗的言论;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他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改革吏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他还常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告诫后人不可轻视人民的力量。因此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2)依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是唐太宗针对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作出的评价,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们重视汉族,轻视少数民族,我却一样的对待他们,认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没有区别,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也因此被少数民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当时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是魏征;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是贞观时期有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4)依据所学可知,杜甫《忆昔》描写唐玄宗在位时的盛世景象;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重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907年,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南越、前蜀、后蜀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