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与特殊句式翻译(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与特殊句式翻译(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30 20: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与特殊句式翻译(必修下册)
一、【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高考对考生在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和达。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二、【“三步走”翻译方法】
(一)方法步骤
第一步:划出可以直接抄下来、不用翻译的字词(人名、地名、官职、年号等时间词、书籍、乐器等专有名词)。
第二步:字字落实,逐字翻译,重点关注特殊用法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副词、同义复用等字词的翻译,尽量保留原字进行组词)。
第三步:连词成句。注意特殊句式,对不通顺的地方进行字斟句酌,适当增删词语。
(二)方法操作示范
【例题】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冯谖客孟尝君》)
第一步:划出不用翻译的“孟尝君,客”,它们可以直接抄录。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第二步:字字落实,逐字翻译,重点关注特殊用法字词。
孟尝君 笑 曰:“客 果 有 能 也,吾 负 之,未尝见也。”
孟尝君 笑着 说:“客 果然 有 能力 啊,我 辜负 他,不曾 接见。”
第三步:连词成句,适当增删词语。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孟尝君笑着说:“客果然有能力啊,我辜负他,不曾接见(他)。”
【分析点拨】
当我们完成第二步逐字翻译,并不代表这个翻译题就做好了。如例句,在最后审查时,发现“接见”这个动词后面缺了接见的对象,少了宾语,所以要补充一个“他”,并用括号表示以说明这是补充的内容。
三、【翻译得分关键】
(一)“重点词”的翻译
理论分析:汉语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文言文的词还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副词、同义复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对某些重要字词进行咬文嚼字。
1.通假字
【翻译示例】
[原]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暮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
2.古今异义
【翻译示例】
[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译]如果放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3.词类活用
【翻译示例】
*名词用作动词
[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译]借助船只的人,不擅长游泳,但能够横渡长江黄河。
*名词作状语
[原]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译]在早上渡过黄河,但是在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名词的使动用法
[原]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译]削弱秦国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谋划这件事。
*名词的意动用法
[原]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译]孔子把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当作老师。
*形容词用作名词
[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怎么知道呢?
*形容词用作动词
[原]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邻国的势力变得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六国论》)
[译]于是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原]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译]成名因为它长得小,认为它劣质。
*动词用作名词
[原]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译]晋国(在)函陵驻扎。
*动词的使动用法
[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忧虑劳苦才可以使国家振兴,图享安逸必定使自身灭亡。
*动词的为动用法
[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译]后人为他们感到悲哀却不以他们为借鉴,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为后人感到悲哀了。
*数词用作动词
[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因为它对晋国无礼,并且从属两个国家。
*数词用作形容词
[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二)“句”的翻译
理论分析:以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作为参考,古汉语有些句子的语序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要求的,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把这些地方规正,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
1.宾语前置句
【课本句子示例】
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译:不了解我)  
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译: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知识讲解】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 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王问:“何以知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2.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课本句子示例】
浴乎沂:“乎”相当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知识讲解】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如: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3.被动句
【课本句子示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六国论》)
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讲解】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4.判断句
【课本句子示例】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知识讲解】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四、【练习】
(一)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1.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2.下列句子中,“者”与“也”都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下列省略句中,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4.下列句子中,“以”字结构表示后置状语的一项是( )
A.乃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以勇气闻于诸侯 D.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5.下列句子中,“于”字表示后置状语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而君幸于赵王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不拘于时
【参考答案】
1.A(A 项“于”表示被动。B、C、D 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B 项“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C 项“得〔于此〕复见将军”,D 项“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2.C(A 项“……者……也”表示判断;B 项“者”是“……的人”,“也”表示判断;C项“……者也”表示判断;D 项“者”是“……的人”,“也”表示判断)
3.D(A 项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百越之地)”;B 项省略动词宾语“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 项省略主语“始皇”;D 项省略引进处所的介词“于”,即“聚之(于)咸阳”)
4.B(“申之以孝悌之义”调整语序即“以孝悌之义申之”)
5.A(A 项是状语后置句,即“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B 项“……于……”表示被动;C 项“……见……于”表示被动;D 项“……于……”表示被动)
(二)阅读下文,完成相关练习。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琏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治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周而不言,谁之责也 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B.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C.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D.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与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
B.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
C.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
D.太宗放弃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来替魏征建造正堂。
3.翻译下列句子。
(1)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4分)
(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3分)
(3)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3分)
【参考答案】
1.C
2.C。A项“一开始”不正确;B项“假托生病”错误;D项“放弃自己建造小殿”错误,文中只是说 “辍其材为造”。
3.①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采分点: “所谏”“称”“非”“若是”)
②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采分点:“独”“何足”“贵”)
③从今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采分点:“已”“乃” “是非”)
【参考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内黄。武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看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难,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一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深谋远虑,对朝廷有很大帮助。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琏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解除职务,只挂一个散官的头衔。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央枢要之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呢?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子,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才停止辞职申请。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
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
不久魏征生病了。魏征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受的租户为九百户。太宗经常对左右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了吗?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所以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如果臣子提出的意见我没有采纳,那是我咎由自取。
如果我准备采纳意见却没人提出,是谁的责任呢?从今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