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背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2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21--2022学年(下)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全能冲刺(部编版)
(一)背记要点
1、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2、宋元时期的政权更迭
3、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重要考点解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时空线索】
考点一 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并立
1、宋元的时代特征?
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革
2、北宋建立者、都城?南宋建立者、都城 辽、西夏、金分别是哪个民族政权?
北宋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
南宋建立者:赵构;
都城:临安(今杭州);
辽:契丹族;
西夏:党项族;
金:女真族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地方?)北宋在政策的特点
措施:政治上: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置地方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特点:重文轻武(防止武将专权)。
4、北宋与辽签订的盟约?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标志 对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
盟约:澶渊之盟
抗金将领:岳飞;
标志:宋金和议
认识:有战友和,和为主流
考点二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统治
1、统一蒙古的人物?元朝的建立者及都城?元朝时形成的新民族?
人物:铁木真(成吉思汗)
建立者:忽必烈,
都城:大都(今北京)
新民族:回族
2、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具体内容?
制度:行省制度;
内容:由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军事;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3、元朝管理西藏、今台湾、西域的机构分别是?
西藏:设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标志着今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考点三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方向?过程?原因?启示?
方向: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过程:从唐朝中期开始,南宋时完成。
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2、宋朝时居首位的粮食作物?瓷都?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的时期及地区?
作物:水稻;
瓷都:景德镇;
商港:广州、泉州;
机构:市舶司;
纸币:交子;
时期:北宋;
地区:四川地区
3、宋朝时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里面专供演出的圈子被称为?
场所:瓦子;
圈子:勾栏
4、雕版印刷术在什么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发明时期、发明者?什么时期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什么时期发明了火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的时间?火药广泛用于战争的时间?
雕版印刷术:隋唐朝发明;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
开始使用指南针:北宋
发明火药:唐朝;
开始使用:唐朝末年;
广泛使用:宋元时期
5、宋词的代表人物?元曲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资治通鉴》成书时期、作者、体例?《清明上河图》作者?时期?
宋词代表: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代表: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二)突破练习
一、选择题
1.读中国历史年表(局部),下列史实与朝代搭配相符的是
A.①——出现文景之治 B.②——杯酒释兵权
C.③——建立刺史制度 D.④——戚继光抗捼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为避免五代覆辙,他杯酒释兵权,巩固了统治,故B符合题意;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刘彻建立刺史制度,在明代戚继光抗捼,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大概)以文词(文辞)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C.重文轻武 D.防止军权落入武将之手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可知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宋太祖建立北宋以后,宋太祖为了改变唐末以来“长枪大剑”武将跋扈的局面,防止武将专政,割据分裂,北宋开启“偃武兴文”,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C正确;AB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反映,AB错误;防止军权落入武将之手是导致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D错误。综上故选C。
3.如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榷场”,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从而得出以上反映的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的交流与交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但是不能体现出中外政权的纷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与西夏和辽是并立的政权,双方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发生战争,后来签订和议,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状态,A项说法错误;1127-960=167,所以北宋存在了167年,B项说法错误;辽和南宋不是并立的政权,C项不符合题意;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是此时期的特征,D项符合题意;故选D。
5.“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此史料认为辽、金民族政权能够长期与宋朝并存的理由是
A.中原王朝的软弱 B.主动学习中原文化
C.游牧民族英勇善战 D.宋朝重文轻武
【答案】B
【详解】根据“……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归纳可知,材料认为辽、金政权之所以能够和宋朝长期并立的原因在于“能用汉法”即主动学习中原先进文化。B正确;材料从内因角度分析辽金政权长久的原因。AD属于外因。AD错误;游牧民族英勇善战与“能用汉法”的主题不符,C错误。综上故选B。
6.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今河南开封)。”描述的社会现实是
A.西湖的美景 B.杭州的富庶 C.南宋的偏安 D.南宋的繁荣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题临安邸》的意思,“青山上无尽的楼阁连绵根本望不见头,西湖上的表演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讽刺了当政者纵情声色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结合课本所学,北宋灭亡后,南宋统治者定都临安,偏安一隅,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C正确;西湖的美景诗歌能体现,但不是描述的“社会现实”。A排除;诗歌没有体现杭州的富庶、南宋的繁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突出的是南宋歌舞声色享乐场所的多。BD排除;故选C。
7.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C.西汉时期,江南农业比较发达 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可知: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还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比较贫穷落后;南朝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故选项A符合题意;西晋八王之乱时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当时南方的农业技术远不如北方,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西晋八王之乱时大量中原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农业迅速发展,但材料未能体现,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8.下图是西汉以来南、北方户口占全国百分比情况,这一变化的影响是
A.北方人口增长 B.南方物产匮乏
C.经济重心南移 D.北方农业发展
【答案】C
【详解】依据西汉以来南、北方户口占全国百分比情况统计图,可见从西汉以来南方户口占全国户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结合课本所学,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快速发展。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呈现南移趋势,C正确;AD排除;统计图表述的是南、北方户口占全国百分比情况,与物质无关,B排除;故选C。
9.蒙古族的史学巨著《蒙古秘史》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天空在旋转,都落在征战,老百姓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结束这一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A.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B.忽必烈建立元朝
C.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D.蒙古灭西夏和金
【答案】A
【详解】“天空在旋转,部落在征战,老百姓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铁木真结束了上述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A符合题意;BCD项发生在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之后,排除。故选择A。
10.古代某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见下图)。该王朝的疆域图中“宣政院辖地”所管辖的是哪一地区
A.新疆 B.东北 C.台湾 D.西藏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D正确;元朝时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各项事务,西域主要是今新疆地区,排除A;元朝时,东北不是“宣政院辖地”,排除B;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排除C。故选D。
11.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元代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依据,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防止分裂割据,故A符合题意;实现国家统一、强化思想控制、开发边疆地区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2.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
A.乡村文化繁荣 B.夜市已经出现C.海外贸易活跃 D.交子开始使用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材料反映了当时夜市已经出现。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夜市,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项均与材料无关,D项交子开始使用仅限四川地区。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3.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活动的场所,北宋时期随着商业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出现了瓦子等与经济文化生活有关的娱乐场所,,C项符合题意;科举、民族关系均不符合题意;瓦子出现的时期是北宋,而不是明清;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但二人作品的内容却大相径庭,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倾向不同 C.才学气质不同 D.所处社会环境不同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诗人,但是二人的词作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在于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苏轼是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基本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词人表现为豪放,心气较高;而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偏安一隅,豪放中夹杂着很多的忧伤,C正确;二者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A;二者阶级立场相同,其政治立场基本相同,排除B;出现二人作品的不同,并不是二者的才能不同,而是二者的生活环境不同,排除C。故选D。
15.对于活字印刷术,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 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作者旨在说明活字印刷术
A.不能提高印刷效率 B.在大量印刷时可大大提高效率
C.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D.制作过程十分简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 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材料表明活字印刷术提高效率,使印刷速度大大提高,B正确;ACD都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故选B。
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的图一中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位皇帝身上?“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何在?他这样做是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4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答案】(1)宋太祖赵匡胤;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吸取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教训。
(2)重文轻武政策。
(3)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杯酒释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故皇帝是赵匡胤;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吸取教训是唐末以来武将跋扈。
(2)根据材料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根据材料三“有宋一代,……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7.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某校七年级(5)班同学以“宋朝一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主题展开讨论,请你参与。(16分)
(北宋的政治)
材料一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说明宋朝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此政策出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政策的弊端是什么?(4分)
(宋元的贸易)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2分)
(宋代的经济)
材料三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3)人口数量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材料三所示内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最因是什么?(4分)
(古都的建筑)
(4)观察上面都城平面图,概括其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商业方面有什么变化。(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上述内容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2分)
【答案】(1)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弊端:导致军事实力较弱,最终北宋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2)原因:宋元工商业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外贸易是主要财源;南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寻求海外交通。
(3)历史现象: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4)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井然有序,面貌宏伟壮观。商业突破市坊界线(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突破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
(5)启示:要保持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的局面;要实行对外开放,鼓励对外贸易;要重视科技进步;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努力发展经济。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反映了上阵杀敌的将士生活的贫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了人们不愿意从军。说明当时宋朝的军人生活的困境,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课本所学,宋朝建立后,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形成了重文轻武政策;这种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地位下降,很多方面受到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军人生活困苦,很多人不愿从军,参加军人数量减少。这些都导致宋朝军事实力较弱,最终北宋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2)依据材料二“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工商业发达;宋朝海外贸易是主要财源,支撑军费开支;结合课本所学,宋朝的造船业水平很高,航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由材料“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宋元时期海外交通发达的原因:南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寻求海外交通。
(3)依据材料三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从西汉开始北方人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南方人口比例不断山区,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课本所学,两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使南方经济快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
(4)依据材料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北宋东京城平面图、元朝大都平面图划分、布局和文字,分析得出这些建筑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井然有序,面貌宏伟壮观;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唐朝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市,是商业区;城内还有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市和坊分区的;宋朝商业日益繁盛,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经商的时间突破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5)依据前面的材料,南方局势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由此得出:要保持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的局面;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外贸易发达,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得出:要实行对外开放,鼓励对外贸易;要重视科技进步等。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辽宋之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2)材料一中的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辽宋之间的协定”的评价。
【答案】(1)宋真宗 辽
(2)澶渊之盟。
(3)材料二说明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它使辽宋之间保持着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4)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可知,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内容。“大宋皇帝”是指宋真宗,“北朝”是指辽。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岁币,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澶渊之盟的约定。
(3)依据材料二“……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材料二说明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使北宋与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4)依据材料三“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可知,黄仁宇先生认为一方面澶渊之盟使北宋与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这种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19.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答案】(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
(3)史实: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详解】
(1)依据材料“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反映了唐朝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反映了唐都长安经济繁荣,商业十分繁华;“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反映了唐朝文化发达;“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提高。等等。
(2)依据材料“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可知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由材料: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反映了商业繁盛;由材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反映了杭州人口众多,等等。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经济重心南移;宋朝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等等。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由材料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可知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的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背记要点与突破练习02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21--2022学年(下)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全能冲刺(部编版)
(一)背记要点
1、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2、宋元时期的政权更迭
3、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重要考点解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时空线索】
考点一 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并立
1、宋元的时代特征?
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革
2、北宋建立者、都城?南宋建立者、都城 辽、西夏、金分别是哪个民族政权?
北宋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
南宋建立者:赵构;
都城:临安(今杭州);
辽:契丹族;
西夏:党项族;
金:女真族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政治?地方?)北宋在政策的特点
措施:政治上: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置地方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特点:重文轻武(防止武将专权)。
4、北宋与辽签订的盟约?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标志 对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
盟约:澶渊之盟
抗金将领:岳飞;
标志:宋金和议
认识:有战友和,和为主流
考点二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统治
1、统一蒙古的人物?元朝的建立者及都城?元朝时形成的新民族?
人物:铁木真(成吉思汗)
建立者:忽必烈,
都城:大都(今北京)
新民族:回族
2、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具体内容?
制度:行省制度;
内容:由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军事;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3、元朝管理西藏、今台湾、西域的机构分别是?
西藏:设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标志着今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考点三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方向?过程?原因?启示?
方向: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过程:从唐朝中期开始,南宋时完成。
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2、宋朝时居首位的粮食作物?瓷都?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的时期及地区?
作物:水稻;
瓷都:景德镇;
商港:广州、泉州;
机构:市舶司;
纸币:交子;
时期:北宋;
地区:四川地区
3、宋朝时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里面专供演出的圈子被称为?
场所:瓦子;
圈子:勾栏
4、雕版印刷术在什么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发明时期、发明者?什么时期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什么时期发明了火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的时间?火药广泛用于战争的时间?
雕版印刷术:隋唐朝发明;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
开始使用指南针:北宋
发明火药:唐朝;
开始使用:唐朝末年;
广泛使用:宋元时期
5、宋词的代表人物?元曲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资治通鉴》成书时期、作者、体例?《清明上河图》作者?时期?
宋词代表: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代表: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二)突破练习
一、选择题
1.读中国历史年表(局部),下列史实与朝代搭配相符的是
A.①——出现文景之治 B.②——杯酒释兵权
C.③——建立刺史制度 D.④——戚继光抗捼
2.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大概)以文词(文辞)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C.重文轻武 D.防止军权落入武将之手
3.如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4.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5.“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此史料认为辽、金民族政权能够长期与宋朝并存的理由是
A.中原王朝的软弱 B.主动学习中原文化
C.游牧民族英勇善战 D.宋朝重文轻武
6.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今河南开封)。”描述的社会现实是
A.西湖的美景 B.杭州的富庶 C.南宋的偏安 D.南宋的繁荣
7.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C.西汉时期,江南农业比较发达 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8.下图是西汉以来南、北方户口占全国百分比情况,这一变化的影响是
A.北方人口增长 B.南方物产匮乏
C.经济重心南移 D.北方农业发展
9.蒙古族的史学巨著《蒙古秘史》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天空在旋转,都落在征战,老百姓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结束这一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A.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B.忽必烈建立元朝
C.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D.蒙古灭西夏和金
10.古代某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见下图)。该王朝的疆域图中“宣政院辖地”所管辖的是哪一地区
A.新疆 B.东北 C.台湾 D.西藏
11.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
12.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
A.乡村文化繁荣 B.夜市已经出现C.海外贸易活跃 D.交子开始使用
13.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14.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但二人作品的内容却大相径庭,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倾向不同 C.才学气质不同 D.所处社会环境不同
15.对于活字印刷术,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 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作者旨在说明活字印刷术
A.不能提高印刷效率 B.在大量印刷时可大大提高效率
C.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D.制作过程十分简单
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的图一中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位皇帝身上?“杯酒释兵权”的目的何在?他这样做是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4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17.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某校七年级(5)班同学以“宋朝一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主题展开讨论,请你参与。(16分)
(北宋的政治)
材料一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说明宋朝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此政策出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政策的弊端是什么?(4分)
(宋元的贸易)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2分)
(宋代的经济)
材料三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3)人口数量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材料三所示内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最因是什么?(4分)
(古都的建筑)
(4)观察上面都城平面图,概括其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商业方面有什么变化。(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上述内容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辽宋之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2)材料一中的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辽宋之间的协定”的评价。
19.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