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1《念奴娇·赤壁怀古》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30 20:4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引入课题
从“赤壁”一词你会联想到什么?
赤壁,赤壁之战,周瑜
(一)1,作者简介
请大家翻到同步导学方案P24页
苏轼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二)2,背景回放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
(三)课文赏析
先请大家在配乐中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其中的感情
<一>分析上阕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思考:此句历来被人称道,有谁能说说它好在哪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浪”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 ”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一>分析上阕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译文: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这几句由大江引出赤壁,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问题一:如何理解“人道是——”?
答:此赤壁非彼赤壁,。。。
问题二:有的版本是“孙吴赤壁”,与原文比 较哪一个更好?
答:对周瑜的美称,更加亲切,活脱,含蓄
<一>分析上阕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思考:这几句中运用了哪些极富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运用了哪些修辞?基调如何?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 / 豪迈奔放
惊 汹涌 声 比拟 豪迈奔放
拍 水石相击 / / 豪迈奔放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豪迈奔放
雪 水色纯白 色 / 豪迈奔放
<一>分析上阕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思考:此句在全篇中的作用是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问题一:此句在全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前半句承上,后半句启下(承上启下)
问题二:豪杰指的是?
答:周瑜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请大家思考: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
——请大家接着往下看
<二>分析下阕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
苏轼是从哪些角度来形容周瑜的?——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周瑜?
年龄——小乔初嫁了——(初24岁,实际34岁)——美女衬英雄,潇洒的英姿。
姿态——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装束——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文绉绉的——文将?东吴的大都督——武将?——能文能武)
气魄——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80万大军,周瑜谈笑间就把他们消灭了)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让我们来做个对比)
周瑜:
年少得志:34岁赤壁之战主将
家庭幸福:美人小乔
幸遇明君:孙权
性情相犀:雄心壮志
苏轼
47岁被贬调
丧妻之痛
被君所弃
雄心壮志
VS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
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思考:古诗词里怀古往往是抒怀,他怀念周瑜的最终目的是抒发感情,他想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分析下阕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译文: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问题一:此句是什么意思?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
"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问题二:怎样理解这一句?
答: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二>分析下阕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思考:如何理解此句?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何理解此句?(讨论)
——大家有什么看法?
观点一: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观点二: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四)整体感知
<一>结构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四)整体感知
<二>写作特点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五)延伸讨论
1,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 " “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五)延伸讨论
2,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
(五)延伸讨论
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
(五)延伸讨论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五)延伸讨论
3,如何理解苏轼的复杂思想?
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念奴娇 赤壁怀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