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
戚(qī)
乍(zhà)
还(huán)寒
堪(zhàn)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戚戚:悲哀 。
乍:忽然,表时间短暂。
将息:调养,休息。 敌:抵挡。
却:还、且。表轻微转折。
黄花:菊花。 损:凋零
堪:能,可以。 怎生:怎么
次第:光景,情形。
了得:意指包含得尽。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婉约派的代表,有“婉约词宗”之称。她写词另辟蹊径,形成独具一格的“易安体”。今有《漱玉词》等传世。
公元1084~1102年 少女生活
公元1102年 与赵明诚结婚
公元1127年 靖康之难 第一次逃亡
公元1129年8月 赵明诚因病去世
公元1129年11月开始 奔亡道中
公元1132年 暂居杭州 再嫁张汝舟 九月离异
公元1134年 金兵南侵开始第三次逃亡
大约公元1151年 孤独离世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人生遭遇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一剪梅》
北宋 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前期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备注:
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
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
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
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后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什么?
寻
〈
寻的结果
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 ……
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的气氛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
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开篇用短短十四个字,连续七组叠字就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1)加重语气,突出内容,增强情感
(2)富有音律美,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
本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词,有何妙处?
为什么强调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惨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为什么词人看到“雁”会伤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即菊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黄花堆积
花盛 乐景衬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
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愁情)
淡酒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浇愁
怀乡思旧
憔悴
凄凉
意象
悲秋
悲愁
表现
度日如年
的
凄苦情怀
自叹自怜
本词写了哪些意象?怎样表达出作
者内心的愁苦的?
总结:
愁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意象)
淡酒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意境)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课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