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现代主题] 120世纪初——至今。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诞生,在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中曲折发展。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显现。
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世界现代史(第7—第9单元共10课时)
第14课—第23课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4课时)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4课时)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2课时)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世界现代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本单元为世界现代史第二单元,20世纪下半叶,整体国际局势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冷战、局部热战。资本主义国家灵活调整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多次进行改革;殖民体系走向崩溃,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国家纷纷独立,同时面临挑战。世界格局由两极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课程标准]
[单元主题]
1.23 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习目标]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美欧日三足鼎立经济局面的形成。
【时空观念】从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了解冷战的过程、冷战的发展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等重大历史事件,知道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空间思维。
【史料实证】搜集相关史料,阅读史料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冷战的过程、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成长的表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历史解释】创设情境材料,特别是图片材料,解释和分析冷战的概念与表现、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化力量成长的表现、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因、标志、影响),欧洲经济走向一体化与日本崛起的原因、表现,等等。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调整、改革、创新意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世界格局
两种制度
殖民体系
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
资本主义:自我调节 矛盾仍在
社会主义:巨大成就 艰难曲折
崩溃
评价任务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评价任务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增长
评价任务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1.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巴黎凯旋门前,游行庆贺的群众
1945年5月8日,当时担任美国驻苏联乔治·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冷战
二战
人们庆祝欧洲战场的胜利
伦敦,庆祝胜利的军人和市民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1947年—1991年)
国家关系状态
国际力量构成
国际格局的一种形态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两极格局(1955年—1991年)
·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原英属殖民地要求独立
·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下降
·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政治影响增强
·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陆军数量居世界第一,苏联陆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部队
·国际威望提升
·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被彻底击败
美苏实力远超其他国家
为什么是美苏?
1、冷战(1947–1991)
(1)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格局的框架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就意味着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国和苏联展示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p109)
③根本:
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A.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B.战后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冷战的特征:国家利益与国家战略之争
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资料私有制
自由竞争的经济体系
自由民主制度是政治标准
资本主义是结束暴政的唯一途径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法西斯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矛盾初现
意识形态
矛盾搁置
意识形态
矛盾回归
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生产资料公有制
政府主导的经济体系
无产阶级必须依靠共产党专政
共产主义是解放人类的必要条件
二战前
二战中
二战后
1、冷战(1947–1991)
冷战的特征:意识形态之争
1、冷战(1947–1991)
④直接原因:丘吉尔“铁幕演说”
“铁幕演说”打响了冷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铁幕:指苏联对东欧各国实行的所谓“高压控制”。所以丘吉尔号召西方各国联合起来,依靠美国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尔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亚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下。”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演说
为什么是冷战,而不是热战?
1、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二战后急需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3、二战的深刻教训
4、军事上势均力敌,相互忌惮
【思考与探讨】
2、两极格局(1955–1991)
两极格局
“冷战”
对抗 形式
1955
1991
1991
1947
雅尔塔体系
1945
1991
战后世界秩序
划分各国边界建立联合国等
奠定 基础
从属于
国际格局
2、两极格局(1955–1991)
(1)表现:p110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杜鲁门,1947
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
2、两极格局(1955–1991)
(1)表现: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地缘政治上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阵营
1947年6月,实行“马歇尔计划”
实质:扶持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固其霸主地位
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形成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9年9月,美英法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1949年10月,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1949年4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5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1948年 第一次柏林危机(p108)
冷战的特征:对抗形式的多样性,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对峙。
分区占领
第一次柏林危机
德国分裂(西德、东德)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伊始,美国军方主张用“核外交”威慑苏联不要让危机升级,甚至迫使苏联取消柏林封锁直至完全撤出柏林和东德。但杜鲁门总统予以反对:你必须理解原子弹不是一件单纯意义上的武器”;它可以被用以消灭妇女、儿童和手无寸铁的平民,但这些却都不是武器的真正用途....我必须考虑到原子弹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现在不是卖弄它的时候。
——杨捷《论杜鲁门在美国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冷战特征:地缘政治之争;避免大战的自我调节机制
地缘政治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vs德意志民主共和国(P108)
冷战的特征:
(1)国家利益与国家战略之争(总特征、出发点);
(2)意识形态之争;
(3)对抗形式的多样性,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对峙;
(4)地缘政治之争;
(5)避免大战的自我调节机制。
【拓展延伸】“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联系:
①“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③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区别:
①“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②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2、两极格局(1955–1991)
(2)特点: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3)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③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史料阅读:
……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
1991年至今
两极对峙形成
多极化局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苏东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增长
1、冷战的发展
(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
(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
(3)表现
缓和 美苏开展对话 对抗 概况 1958年11月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2年10月
古巴导弹危机
影响 风险空前严重
2、多极力量的增长:20世纪50-80年代
西方阵营 逐渐分化 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社会主义阵营 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空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破裂。
2、多极力量的增长:20世纪50-80年代
1964 1967 1970 1971 1972 1979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
中国 的发展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2、多极力量的增长:20世纪50-80年代
第三世界 的兴起 ①万隆会议:1995年,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
主席,各位先生,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决心维护世界和平,就没有人能够把我们拖入战争;如果我们决心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就没有人能够继续奴役我们……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现在要寻求一个公正的结局。
我们要求每个人都不受别人干涉。
我们不想应别人而遭受痛苦。
我们不愿被当作国际交易中的贿赂。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1955年 万隆会议
1961年不结盟运动
影响:
国际关系的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1、美苏关系
时期 特征 表现
20世纪七十年代 日趋紧张 ①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
②美国大搞军事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1985年以后 走向缓和 ①对话:美术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重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战略收缩: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的、科学的社会主义。”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更注重用和平的办法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演变,被称为“和平演变”。艾伦·杜勒斯是主要代表人物。1953年1月,他在国会上提出“解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解放可以用战争以外的方法达到。”……“他必须是而是可能是和平的方法。那些不相信精神的压力、宣传的压力能产生效果的人,就是太无知了。”
——刘仓:《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思想探析》
①外部: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②内部: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两极格局的瓦解
(2)标志:苏联解体
(3)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3、评价
(1)积极性: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美苏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第三世界崛起,孕育多极化趋势。
(2)消极性: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
②美苏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小结
两极格局
“冷战”
对抗 形式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55
1991
1991
1947
冲击
世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50—80年代
西欧
日本
中国
第三世界
不可逆转!
瓦解
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的变化
【拓展延伸】
随着中国的崛起,部分西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要牺牲他国利益吗?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会威胁他国的安全吗?
两个大国必然会产生冲突、采取对抗吗?
遏制与对抗没有出路,和平与合作才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