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铁骑兵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有《杨朔文集》和《杨朔散文选》等作品集。
时代背景: 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党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在绵延5000里长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攻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制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朱德指出:“百团大战加强了全国同胞的伟大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团结,带有全国性的战略意义。”
1.重点词语
陨落: 没到马肚子: 左腮: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勒缰绳: 脸颊: 骚乱
2.解释词语:
陨落: 毫不迟疑:
没: 掷: 骚乱:
3.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复述)
“铁”是什么意思?
围绕什么来展开的?(线索) 试概括各部分内容。
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3. 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文中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4.解开了这些悬念吗?
5. 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6.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7. .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
8. 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试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文中找)
9. 综合全文,你觉得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