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历史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的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狭小,富人的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导致这种贫富分化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部落之间的征服战争 B. 生产能力的提高
C. 部落内部的阶级对抗 D. 阶级对立的产生
2.史学家钱乘旦认为:“国家的出现,统治者的出现,职业的分工,村落和城市,也许还有文字……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叫‘文明’。”依据这种理论,属于“文明”阶段的是
A.原始采集和渔猎生活 B.中南美洲培植出玉米
C.河姆渡居民驯化了猪 D.古巴比伦王国的出现
3.对下图所示的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扩张活动,解读正确的是
A.源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 B.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统一帝国
C.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D.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延续
4.“帝国初年,地中海成了帝国的内海,地中海各地区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交通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波斯帝国
5.西欧的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主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可以反抗。这体现了封君和封臣之间
A.双向的权利和义务 B.层级相对独立
C.严格的等级制 D.相对自由和平等
6.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体现了庄园法庭
A.维护西欧中古时的封君封臣制度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
C.起到了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D.固化了西欧封建领主的利益
7.6世纪,拜占庭帝国在宫廷节日、赏赐臣下等活动中耗费了大量精致奢华的丝绸制品。此外,拜占庭皇帝每年都向圣索菲亚等重要的教堂捐赠精美丝绸。这表明
A.丝绸成为拜占庭人的主要衣料 B.丝绸成为具有政治性的特殊商品
C.拜占庭帝国控制丝绸贸易网络 D.拜占庭帝国的丝绸生产能力较强
8.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说明日本
A.幕府将军掌握中央的实权 B.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C.王室谋求中日关系的对等 D.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9.某班开历史主题班会,搜集了如下几幅图片作为主题研究的切入点。该主题班会关注的是
玛雅波南帕克神庙壁画 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 墨西哥浮动园地
A.古代亚洲文明 B.古代非洲文明
C.古代美洲文明 D.古代欧洲文明
10.恩格斯说:“世界一下子大了差不多十倍,现在展现在西欧人眼前的已不是一个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个地球了,他们赶紧去占据其余的七个四分之一。传统的中世纪思想方式的千年藩篱,同旧日的狭隘的故乡藩篱一起崩溃了。”促成这一转变的根源是
A.封建制度的衰落 B.科技革命的兴起
C.人文主义的复兴 D.资本主义的发展
11.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1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A.小麦和水稻 B.马铃薯和小麦
C.水稻和玉米 D.玉米和马铃薯
12.14、16世纪之前,宗教音乐主要用拉丁语吟唱;罗马天主教会的赞美诗、复杂的复调曲调更多是为专业的唱诗班所设。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音乐改革时,用德语代替拉丁语进行演唱,演唱形式为大众齐唱,使音乐形式更接近大众。马丁·路德的举措旨在
A.彰显宗教的地方特色 B.得到德国贵族的支持
C.使新教教义深入人心 D.改革宗教音乐中的不足
13.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规则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这说明牛顿力学
A.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C.加速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D.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理论准备
14.孟德斯鸠写道:“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限绝不罢休。”为此,孟德斯鸠主张
A.天赋人权 B.社会契约论
C.自由平等 D.权力制衡
15.有学者指出:“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 B.普鲁士式宪政比美国式宪政更完善
C.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 D.德国的政治变革完全背离世界潮流
16.《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出版至今160多年。目前这本书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了300多种版本,起码出版过1000次以上,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就是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共产党宣言》也被规定为中学生必读书。《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流传甚广,其主要原因是
A.提出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 B.开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C.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的历史虽然已有三四百万年,但人类的文明史却仅有五六千年。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是一个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一步,……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这就是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随后在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一种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这就是希腊、罗马文明。
——川教版历史教科书《世界古代史内容标准解读》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朱寰《世界中古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分别诞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中。(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拜占庭文明最终被淘汰的原因?(2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2分)
18.(15分)1500年前后开辟的新航路是西欧殖民扩张之路,也是西欧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492年11月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曾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他还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
——摘編自孙家堃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航海家以自己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验证了大地是球形这一假说……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
——摘編自夏劲、陈茜《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
材料三 17世纪初以后,美洲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迅速发展。……这些经济作物是欧洲市场上急需的进口原料。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增加出口,就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奴隶以提供劳动力,扩大生产……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建起严密的贩奴组织系统,甚至动用军队,以保障其垄断贸易的权利。罪恶的奴隶贸易激起了奴隶的抗争和世界人民的谴责。
——中央电视台《世界历史》解说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欧其他两位同样对新航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航海家。(4分)
(2)据材料二,从科学与思想两个方面说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4分)
(3)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初以后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新现象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以后近代西欧发展的主要途径。(2分)
19.(14分)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
——摘编自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
材料二 路德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得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政治方面......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摘编 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觉醒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路德的思想主张。(2分)
(3)据材料三,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4 分)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人文精神的基本发展历程。(3 分)
20.(11分)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刺激下,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据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由于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使城市逐步产生了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交通运输方面的巨大变化,加强了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
——摘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而相应的资源却没有相应地向城市集中,就必然出现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即“城市病”。城市居民大都是刚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农村的那种散居所养成的习惯还没有改变。如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处波洒,不少城市居民还保留着养猪的习惯,到处都是猪圈,但当时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刺激城市化的具体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城市病”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病”之间的关系。(2分)
淮安市淮安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历史 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D C A A C B B C D D C B D A D
非选择题
17.(12分)
(1)东方:亚非大河流域。西方:具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地中海区域。(2分)
(2)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4分)
作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中介。(2分)
(3)封闭保守,不能学习和吸纳其它文明成果(2分)
(4)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任答其中2点2分)
18.(15分)
(1)目的:寻找黄金;传播基督教。(2分)
航海家: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2分,任答两个即给2分)
(2)意义:科学方面——近代西欧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思想方面——破除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4分)
(3)新现象:美洲种植园经济迅速发展;世界性贸易进一步发展;奴隶贸易公司出现。(3分)
主要作用:满足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2分)
(4)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2分)
19.(14分)
(1)表现:强调个性。(2分)
原因: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又从东方汲取大量文化养料;聚集一大批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3分)
(2)思想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2分)
(3)新发展:在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在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4分)
(4)历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因信称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3分)
20.(11分)
(1)原因:促进农业的发展,满足了城市人口的粮食;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各种资源向城市集中。(3分)
(2)表现: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组织管理混乱;卫生状态恶化(环境污染严重)。(3分)原因:资源投入的欠缺(资源的城市化滞后);缺乏城市组织管理的经验与能力;居民传统观念与习惯的影响。(3分)
(3)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城市病”。“城市病”会制约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