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阳楼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30 17:1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黄鹤楼——湖北武汉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三国·建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记 范仲淹从文字、文章、文化解读字词小结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面山而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⒈一词多义。国或居国防国家国都有时或许处在居住停留初极狭,才通人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则有心旷神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通通过顺利通晓旷开朗宽广 ⒉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全,都。属,通“嘱”,嘱咐,嘱托。前人之述备矣{古义今义
详尽准备予尝求{古义今义曾经品尝去国怀乡{{{{去国怀乡沙鸥翔集微斯人古义今义
今义
古义古义今义
今义古义离开前往国都国家泛指聚集没有微小鸟停息在树上增其旧制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属予作文制度写文章文章规模3.古今异义词政通人和 浩浩汤汤
一碧万顷 心旷神怡
气象万千 百废具兴4.文中出现了哪些成语?(1)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5.句子翻译(2)属予作文以记之。(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5)感极而悲者矣。(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9)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第二层:文章问题探究——结构与过渡题目为《岳阳楼记》,为什么不写岳阳楼本身?全文是怎么展开的?由客观到主观——然则、览物之情;人详我略、另辟蹊径,成就千古名篇。2、 洞庭全景;
3、 览物而悲;
4、 览物而喜;5 、议论作结;1 、作记缘由;( 描写、抒情 )6 、写作时间。文


构( 叙事 )(议论、抒情)《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若夫
至若
嗟夫 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虚拟的情调,这种虚拟是对无数实景的浓缩、提炼、升华。 也是列举的语气,但格调变得明快
有力,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 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感物而动、因物悲喜乃人之常情,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的对比,点明主旨。过渡——看看段首找出第五段的对偶句,分析其含义。这两组对偶句具体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也蕴涵着作者对古仁人的钦敬和向往之情。此句运用了对偶和互文的手法,借古仁人表明了自己的博大胸襟: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同时也是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问题探究——修辞对偶、比喻、拟人、夸张、互文见义《岳阳楼记》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问题探究——主旨本文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己任,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第三层:文化《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规劝朋友,
表明自己超越个人忧乐,
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信念。写作目的:与知音共勉贬谪——封建时代指官吏降职,被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贬谪文学是士人在贬谪岁月中遭逢现实困厄与精神磨难后的心灵告白。
——忧乐两字关情谪守王国维如是说“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贬谪的危险。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哪一个没有经历“贬谪”的遭遇呢?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贬谪”文学史也不过分。
回顾:虽遭贬谪,虽然壮志未酬,但仍心系国家的作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以天下为己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回顾:遭贬谪后,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作家: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张岱:“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旷达自适、自我解脱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发现,许多做了官的知识分子都有遭遇“贬谪”的经历,有些人一生中遭受贬谪的次数多达三四次。从战国时代的屈原,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再到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等,这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哪一个没有经历“贬谪”的遭遇呢?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贬谪”文学史也不过分。
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
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
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
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总结2、剪裁详略得当;
3、文字齐整对称,语言凝练。
找出文中的对偶句,看看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因事即景 由景入情 由情入理 作者把文章的中心放在议论表达志向上,因此写作缘由和巴陵胜状只寥寥几笔带过。
而写迁客骚人登楼所见、所感,纵情铺叙,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故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