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及诗画同缘的特点,学会欣赏及分析中国山水画作品,理解山水画作品的意境美。
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构筑和表现手法,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 尝试为自己喜欢的一句诗词创作一幅山水作品或听音乐用水墨表达内心澎湃的激情。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文字或语言表述山水作品的意境。
2.经历欣赏与分析山水画意境的过程,了解中国山水画构筑和表现的方法,体会笔墨情趣,让水墨世界离学生不再遥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中国山水画意境,感悟中国文人高洁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洁身自好、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学情分析
1.我校学生有很多来自北京郊区县,对自然风光深有感触,即使本地学生,也都有出游的经历,因此,学生从自然风光进入到山水画作品理解的过渡会顺理成章。
2.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相对较强,对于画作的欣赏较容易理解与接受。
3.我校学生通过之前花鸟画的学习,对国画的基本知识和笔墨技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分析中国山水画作品,了解山水画的形成与再发展,感受古人与今人作品意境的不同。
难点:听音乐《高山流水》,为自己喜欢的一句诗词创作一幅山水作品或用水墨表达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画比江山美——《山水画的意境》
课前播放古琴曲《春江花月夜》,大屏幕上播放一张漓江优美的风景图片。
学生们听着音乐进入教室,感受美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轻松的心境步入教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屏幕展示优美的风景图片,以“江山如画”形容祖国河山的多姿多彩。话峰突转,以“画比江山美”为引子:
学生欣赏图片,聆听讲授。
设计意图:感受祖国河山的辽阔壮美、风景的秀丽瑰丽,提升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大屏幕播放:
风景图片与中国山水画作品对比展示:摄影作品《漓江山水》、白雪石的《漓江雨霁》、李可染的《漓江山水天下殊》。
学生欣赏,对比风景图片与绘画作品。
【问题】:
1.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2.你喜欢国画作品中水墨淋漓的感觉吗?
学生表述自己喜欢的作品和原因。求同存异。师生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图片与作品的区别,感受山水山水作品独有的意境美。
老师归纳原因:
1.画有人工之裁剪,可以尽善尽美。
2.更重要的一点是绘画作品被画家赋予了幽远(深远)的意境。
学生体会绘画作品与摄影作品的异同。
导出课题:山水画
活动2【讲授】了解山水画的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源远流长,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渐发展,但仍作为人物画的附属(播放《洛神赋图》),隋唐独立,到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大兴,达到一个高峰。
山水画的缘起,使中国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山水为主,山水、人物、花鸟交替发展的格局。山水画虽起步较晚,却一度成为中国美学的主脉。配作品图片《千里江山图》
学生听讲,感受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
设计意图:
让学生简单了解山水画的发展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格局及山水画的地位。
活动3【讲授】体味诗情画意
中国文人喜爱山水,不止爱画,还爱写,爱写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写诗词。
山水也是诗人们喜爱表现的物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诗画的关系。
请学生朗诵课下搜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并说出自己是喜欢它描写的内容还是更喜欢它营造的诗意氛围?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自己喜欢的描写山水的诗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遂。
播放教
师准备好的诗:
王安石 题西太一宫壁之一(画)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问题】:
1.这首诗前三句写什么?(景)最后一句写什么?(情)
2.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3.作者是如何去表现的?
师生共同欣赏,体味诗的意境。学生用语言描述诗的内容及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归纳:前三句写景,江南艳丽的阳春,末一句写情,因末一句,全部景象遂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所以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欣赏丰子恺以此诗为主题创作的作品。
作品描绘什么内容?
是如何体现诗境的?
画家营造的这种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形神一致的艺术境界就是山水画的意境。
师生一起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描述作品的内容和诗境的体现。了解诗画一体的艺术形式,诗情画意的营造。了解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诗境到画境自然的过渡,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活动4【活动】感悟画境多样美
世界与生命是无穷尽的,所以山水画的意境也是无穷尽的。
欣赏山水作品,探寻作品意境。
山水画意境的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同样内容,不同的人又会怎样去表现呢?
学生思考、带着问题欣赏作品,探寻作品意境的变化。
设计意图:心怀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展示作品图片:
《寒江独钓图》--马远,宋朝,南宋画院的待诏(相当于现在公务员科员):根据柳宗元的《江雪》创作。
师生齐诵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夫图》吴镇 元朝(蒙古族掌权),一生清贫,隐居不仕。
【问题】:
1.简述作品描绘的内容。
2.画面构图一样吗?
3.给你的感受相同吗?
4.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作品,感受不同的意境。
设计意图:体会诗的意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分析和欣赏艺术作品
感受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师生共同归纳。
《寒江独钓图》寒冷、孤寂
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忍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大面积的空白,衬托出江天空旷,寒意萧条的气象,也给人无尽的想像空间。
《渔夫图》构图相对饱满,山苍树秀,草木丰盈,一渔翁泛舟湖上,倒也逍遥。表达了作者隐逸山林,自得其乐,清高孤傲的性格,画面没那么寒寂。
因此,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时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幻出多样的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画境,深刻体会画境。感悟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
了解画家不同,画境亦不同。
了解意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多样的意境。
活动5【活动】感受画境新风
中国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融入新的意识与表现语言。欣赏作品: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宋朝
李可染 《万山红遍》 现代
学生讨论:
从构图、墨色的变化、以及作品表达的意境上来说,山水画由古至今发生了哪
些变化?
学生思考,跟随老师的引导欣赏作品,畅谈感受。
设计意图:体会诗的意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
范宽:待人宽厚,性情疏放。
全景式高远构图,气势宏伟,雄阔壮美。
近处描写真实生动。
传统笔墨技法,落笔雄健老硬,笔墨浑厚。
李可染:构图:全景构图,画面饱满。
空白很少,给人感觉密不透风。
墨色:墨色很浓重,表现山的浑厚;朱砂点满画面,使画面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
题目借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欣欣向荣的新时代风采,充满宁静享和的气氛。
古今中国画家画风的变化,不止表现在布局、表现技法与墨色的变化上,更重要的是意境的构造上。
师生共同分析作品,寻找作品意境不同的原因。欣赏新时代作品,感受作品意境的变化。
师生共同归纳:古人创作的山水多表现诗的意境,更多的是个人情调(小我)的表现。
设计意图:了解时代不同,画境不同,感受笔墨的新时代气息。
了解古人至今人画风的变化及原因。
中国画的发展立足传统,兼融中西,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
感受不同的新时代画风:
吴冠中作品《松魂》: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贾又福作品《金霞图》:墨与色交相辉映,对比强烈,日落时山的雄伟,落日与山的依依不舍。情的抒发。
张大千作品《一水菰蒲绿 半天云雨青》:独创泼墨山水,墨彩交融,画面奇伟瑰丽。
而今新时代的画家作品中的意境更多的关注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是大我的展现,给人以积极进取的感觉。
设计意图:深化学生对画境新风的感受。
活动6【练习】课堂实践——画出自己的水墨世界
【教师示范】落霞与孤鹜齐飞
欣赏一首古琴曲《渔舟唱晚》,老师即兴作画。
观看老师作画。
【课堂实践】
1.用水墨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词。
2.听音乐,运用线条的变化,表现内心情感的变化。(吴冠中式)
学生按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想完成的作业类型,并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水墨变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水墨变化的把握能力和表现能力。
注:利用墨色的浓淡表达内心的情绪变化,不一定要画具象的形象,可用抽象的表现方法,尊重内心感受即可。
活动7【活动】展示评价——学生的水墨世界
1.组内展示,学生自评互评,各组评出两幅优秀作品;
2.全班展示,展示各组的优秀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
学生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知识的总结能力。
活动8【测试】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点。
山水画的意境:画家在作品中创造一种形神一致,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而意境的不同色相,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不同。
设计意图: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学习内容。
活动9【作业】拓展——对比中西
中西风景画对比(大屏幕播放作品图片)
油画:《干草车》 康斯泰勃尔(英)
山水画:《六君子图》倪瓒 (元)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兼融中西,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对比中国山水画与西画山水作品的区别,分类归纳。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
了解中西绘画在思想、技巧与形式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