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与妻书》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与妻书》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30 20:5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不负苍生
独负卿
林觉民
与妻书
初读文本
搁笔
称心
几家能彀
不能禁
使之肖我
旁汝

chèn
gòu
jīn
xiào
bàng

念六夜
tòng
niàn
廿
爱我者知我为何而死
林觉民《与妻书》文本解读
《禀父书》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与妻书》
《禀父书》
《与妻书》
“爱”字6次,其中“爱汝”4次
& 2 吾至爱汝,
& 4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 7 吾爱汝至,
& 5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以“死”写“爱”
委婉表达“爱”
& 1 意映卿卿如晤
典故: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爱别离
& 1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
& 6 吾今与汝无言矣。
& 7 吾今不能见汝矣!
每一句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引出了什么内容或承接了什么内容?
爱别离
& 1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直接挑明自己必死。
& 1 吾今与汝无言矣:强调很想再与妻子面对面说话但已经没有机会了。引出后文世界上可能有鬼也可能有心电感应,自己的灵会一直陪伴在身旁,劝慰妻子不必悲伤。
& 7 吾今不能见汝矣:再次强调自己的不舍。引出后文的“一恸”。
7次“悲”
& 1 (吾)忍悲为汝言之
& 2 汝其勿悲
& 3 吾担悲也
& 4 余心之悲
& 6 汝不必以无侣悲
& 7 (吾)一恸
7次“悲”
& 1 (吾)忍悲为汝言之
& 2 汝其勿悲
& 3 吾担悲也
& 4 余心之悲
& 6 汝不必以无侣悲
& 7 (吾)一恸
凡是表达“吾”的感情,都是直言悲恸。但凡是写到“汝”,都是劝不要悲。
5次“天下”
& 2
*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以天下人为念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5次“国” 5次“天下”
反复将“天下“ 国”和“家”对举,是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一方面想安慰妻子,告诉妻子我死的有价值;
另一方面可能想坚定自己的决心。
如何劝慰?
第三第四节:我一直记得我们所有的细节;
第五节:你还有孩子,孩子会像我,你看到孩子就会觉 得我还在你身边;
第六节:我的灵魂会陪着你。
悲中之幸
& 5 (吾)甚幸,甚幸!
想安慰妻子:别伤心,你还有孩子,看看孩子吧,熬一熬。孩子转眼就成年了,孩子会像我。你看到孩子就会觉得我还在你身边。
四个关键词
爱 & 悲
家 & 国
爱变成了悲
家让位给了国
一个很常见的为大家牺牲小家的故事?
孙中山,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长民(兄) 林觉民(弟)
林尹民(堂弟) 林文(同族)
富二代、学霸、才子、痴情
林觉民18岁时和15岁的陈意映结婚。
20岁时自费留学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庆应大学,精通多国语言,一身的才华。
& 5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喻培伦,四川内江人,是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林文、林尹民都是日本留学生;
方声洞,福建候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饶国梁,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
民族魂
两广总督张鸣岐:“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

他毫不回避自己的儿女情长,毫不掩饰对生的留恋。也恰是这份柔情才使林觉民的英雄气质更显真实。
陈意映
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后,其妻陈意映悲痛欲绝,曾萌生自杀念头,追随林觉民而去。后经林觉民父母双双跪在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需要母亲照料,断绝自杀念头,她才愿意活下去。林觉民死去不足一个月,悲伤过度的陈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一年后,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郁郁寡欢而病死,年仅22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意映
如果早就知道了结局,她们是否还会有义无反顾?
嫁一个英雄,对女人而言,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齐豫 《觉》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在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绻了一时
当作被爱了一世
爱不在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绻了一时
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
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
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
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能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
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文题解读
《与妻书》又称《绝笔书》、《寄妻绝笔书》。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知识链接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对象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1)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3)用于师长:函丈尊鉴、道席等;
(4)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用于夫妇:俪鉴等;
(7)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演讲稿
【基本要求】
把握好演讲稿的“三性 三感”——“性感”
针对性 条理性 鼓动性 身份感 对话感 现场感
【格式示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团结包容,造就千年文明
(必须有标题,且居中)
各位同学:(称呼顶格写)
大家好!(问候语,另起一行,空两格。)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团结包容,造就千年文明》。(交代性话语,一般交代演讲主题。)
古往今来,这个星球上孕育过众多文明,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今天来访的朋友们都来自不同文明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故事。我很荣幸能代表全校师生,向各位介绍中华文明的特有的生命力——团结包容,造就千年文明。
团结是我们民族的立足之本。与很多西方国家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不同,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万事太平的年代,我们看起来只是分散的个体,柴米油盐,支撑起一个个独立的小家,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但每当危难发生,我们便立即成为一个坚强团结的整体。一方有难,八方驰援。正如前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数万人放弃假期紧急支援前线。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平头百姓,大家齐心协力,共战疫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哪一次又不是如此?每当灾难来临总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临危受命……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守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薪火相传。
倡导以和为贵,和为美精神。儒家文化一贯主张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思想。我们民族继承了“和”的主张。虽然内部也曾有过多次争斗,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九九归一是历史的大趋势。正如英国学者罗素所言:在二十世纪初,在外界不断冲击下,中国出现了分裂局面,但经过几十年探索,停止了争斗,凝聚成和平发展的共识。在当今中国,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谋发展。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百花争艳。
善于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从来妄自菲薄,更不骄傲自大。对内以和为贵;对外开放包容,广结朋友。两千年前,汉朝的丝绸之路,中西交往之路打通;唐朝与世界各国频繁来往,文明在交流碰撞中升华;明代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丝路,将中华文明远播;今日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中国智慧解决世界难题,已达成共识。不以文明古国自傲,因为我们深知文明各有所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包容中互鉴,多元才能造就多彩的世界。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来自不同文明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对文明的热爱和尊重,也会应成为我们的共识。我介绍中华文明的特殊生命力,意在互相沟通借鉴,架起友谊的桥梁,让我们为世界文明多样而自豪,为灿烂文化多采而骄傲,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结束语,表尊敬的礼貌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