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利用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突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学亮点。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通过小组加分机制,努力打造轻松愉悦、优质高效的生本课堂。对于一节理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教学手段,让教学内容丰富和生动起来。比如,通过展示发霉的实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PPT课件和视频相结合展示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自学、观察与思考及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本节课体现的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有机整合的教学特色。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教材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后列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生活和生产实例,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讲述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实例。这样编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知识,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但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是如何促进物质循环进行的,还不够清楚。基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打开学生学习的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的思维程度出发,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使得学生学习和记忆不再枯燥。
(三)教学条件分析
我们学校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先进,有一个录播教室,每个学生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内有电子白板、实物投影、音视频设备齐全等,学生还有轻便拿放的小白板。为师生教学活动的开展,特别是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采用的是“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播放视频、播放PPT课件及利用电子白板功能等教学手段展示学习指导内容,采用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等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加分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并且教会了他们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与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约2′) 食物的腐败现象 展示发霉的馒头、苹果、桔子、梨等实物。并运用一小段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新课。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地回答问题。集中精力倾听。 通过大量事实引入,增加学生感受,为下一步引课题和归类做准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出示目标(约1′) 学习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2.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3.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习惯。 播放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出学习重点。 大声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通过齐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为提高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3.学习指导(约25′)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讨论题:1.枯草杆菌为什么使梨和香蕉腐烂?2.在它的作用下梨和香蕉中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枯草杆菌使水果发生腐烂后的产物又有什么作用?4.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播放课件,展示自学指导一,播放视频“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指导学生小组讨论书P66-“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同时下发文字辅助材料“脆弱的热带雨林”,帮助学生理解。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评价。 认真观看、积极思考;认真阅读和观察教材内容,并结合老师发的课外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归纳讨论结果并写在小白板上,准备小组汇报。大胆到前面利用电子白板功能填写“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的结果”。小组合作互助,达成统一结果。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到平时难以看到的自然现象。再参考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利用白板书写功能填写,既突出重点内容的理解,又能体现学生操作现代多媒体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三、与动植物共生 自学问题:1.什么是共生?2.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共生现象并解释原理。 播放视频“扁桃体炎 ( file: / / / 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000\\桌面\\省交教学设计\\王丽红省课题研究展示课\\扁桃体炎.mp4" \t "_parent )、足癣 ( file: / / / 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000\\桌面\\省交教学设计\\王丽红省课题研究展示课\\足癣.mp4" \t "_parent )的病因和防治的新闻报道”;播放图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大胆发言,交流身边的事例。评价并进行情感、态度教育。 观看视频和图片,了解常见细菌、真菌病,认识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大胆谈谈所了解的身边的细菌真菌病及预防疾病的方法。 通过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关注生物科学知识。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符合生物科学的教育理念。通过播放视频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组织学生自学,配合学生回答播放相应的图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固氮作用。启发、进行评价。 自学教材内容,思考并理解共生现象及原理。积极回答问题。认真观看,进一步理解原理。
4.课堂小结(约2′)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上谈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谈学习收获,并进行情感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该如果对待)。 大胆谈谈学习收获,与同学分享。 通过谈收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达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5.课堂检测(约10′) 一、选择题二、连线题三、分析说明题 播放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训练题,组织不同层次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和评价。 审题、思考、积极大胆发言。小组合作、互助。 通过不同类型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突出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作业(约5′) 1.教材P69-练习和技能训练2.整理笔记 组织学生回答,并加以点拨。组织学生整理本课重点内容。 快速审题,积极参与解决问题。整理笔记。 通过学生整理笔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三、与动植物共生
附:检测题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细菌中属于寄生生活的是( )
A.生活在枯枝烂叶上的细菌 B.生活在人体小肠内的细菌
C.生活在馒头上的细菌 D.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
2.能够使梨和香蕉腐烂的细菌是( )
A.链球菌 B.枯草杆菌 C.根瘤菌 D.真菌
3.绝大部分细菌和真菌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其原因是( )
A.进行有氧呼吸 B.进行无氧呼吸
C.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D.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豆科植物的根瘤是由哪两种生物共同生活所形成的?( )
A.根瘤菌和植物根部 B.藻类与真菌
C.藻类与细菌 D.动物与菌类
5.把一条死鱼深埋在一棵大树的根旁,过一段时间以后,鱼不见了,其原因是
A. 被猫吃了 B. 被水冲走了 ( )
C. 被树根吸收了 D. 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分解了
二、将下列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连线:
三、分析说明题:
1.每年的秋天,街道两旁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
2.农民有“种豆肥田”的说法,也就是说种豆子的土壤中不用施氮肥,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1.链球菌
2.枯草杆菌
3.根瘤菌
4.寄生的真菌
5.多数细菌和真菌
A.与豆科植物共生
B.使人得扁桃体炎等疾病
C.使水果腐烂
D.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E.使人或许多植物患病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