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教学评价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源于学习者的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因此,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的思想相一致的.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用于判定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以后三角形全等证明准备条件.它既是所学全等三角形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情况: 八年级学生的几何推理证明能力尚属初级阶段,并且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以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为主,我们班又是分层教学的基础班,学生基础很薄弱,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都显不足,大部分学生自信心不够.本班施行“一带一”同伴互助形式,开展课堂讨论、课下帮助、相互鼓励、互相促进.教学方式: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师生交流,最终获取知识,获得方法.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验一验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提出问题,再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拓展问题,加强知识的应用,最后解决问题.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手段: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具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技术准备:多媒体,PPT,实物投影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1.经历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发现过程,初步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2.能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阐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能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3.在探讨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小组合作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及性质的证明和应用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实验操作,获取新知 归纳验证,完善新知 问题解决,应用新知 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推荐作业,拓展新知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活动一:问题1:不利用工具,你能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吗?请你说说具体做法.预案:过角的顶点将角的两边翻折,使角的两边互相重合,折痕将角平均分成两个相等的角.问题2:打开纸片,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何关系?预案:折痕平分角,是角的平分线 操作、观察的活动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发现过程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玩中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活动二:问题: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探索:老师做了一个角平分仪可以用来解决上面的问题.如图所示,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 (学生说明理论依据、证明过程)证明:在△ACD和△ACB中 AD=AB(已知) DC=BC(已知) CA=CA(公共边) ∴ △ACD≌ △ACB(SSS) ∴∠CAD=∠CA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C平分∠DAB(角平分线的定义) 认知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角平分仪使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推理、证明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同时,为接下来用尺规作角平分线做好理论铺垫.
实验操作获取新知 活动三:根据角平分仪的制作原理怎样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不用角平分仪或量角器,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学生说作图方法教师演示,然后学生独立作图) 依据角平分仪的原理,探索角平分线的作图方法,体会作图依据,有利于学生掌握作图的方法,实现“掌握作已知角平分线的方法”的教学目标.
归纳验证完善新知 活动四: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1.做一做 如图,任意作一个角∠AOB,作出∠AOB的平分线OC,在OC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PD⊥OA于D,PE⊥OB于E,测量PD,PE并作比较,你得到什么结论?在OC上再取几个点试一试. 通过以上测量,你发现了角的平分线的什么性质?2.猜一猜: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3.验一验:已知:如图,OC平分∠AOB,点P在OC上, PD⊥OA于D,PE⊥OB于E,求证: PD=PE证明:∵OC平分∠AOB (已知) ∴ ∠1=∠2(角平分线的定义) ∵PD⊥OA,PE⊥OB(已知) ∴ ∠PDO=∠PEO(垂直的定义) 在△PDO和△PEO中 ∠PDO=∠PEO(已证) ∠1= ∠2 (已证) OP=OP (公共边) ∴ △PDO≌△PEO(AAS) ∴PD=P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小组实物投影展示讨论结果)定理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符号语言:∵OC平分∠AOB,PD⊥OA,PE⊥OB∴ PD=PE(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验一验”等形式,体会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使得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得来更直观,印象更深刻.小组合作“一带一”同伴互助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交流更充分.利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述命题,有利于学生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三种语言表达能力,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能力的培养.
活动五:如图,点P是∠AOB内一点,PC⊥OA于C,PD⊥OB于D,且PC=PD.猜一猜点P在什么位置上?能证明你的猜想吗?猜想:点P在∠AOB的角平分线上概括: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学生说猜想结论,并说明证明思路与依据)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符号语言:∵PD⊥OA,PE⊥OB,PD=PE∴点P在∠AOB的角平分线上(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学生再次体验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好的实现知识的建构。
问题解决应用新知 例题解析.例题 已知:如图,AD平分∠BAC,BD=CD,DF⊥AB于F,DE⊥AC于E.求证:BF=CE.变式1: 已知:如图,AD平分∠BAC,CF⊥AB于F,BE⊥ AC于E,CF=BE.求证:BF=CE. 变式2: 已知:如图2,AB=AC,AD⊥BC于D,DF⊥AB于F,DE⊥AC于E.求证:BF=CE.变式3: 已知:如图3,AD平分∠BAC,DF⊥AB于F,DE⊥AC于E,CD=BD.求证:BF=CE.你能自己编一道题考考其他同学吗?(此变试题只用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提出出题思路,题目解答及编题任务留作课下作业) 例题的选择有利于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感受“知一题会一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编题的过程,能够更使学生深入的分析图形,挖掘已有知识,使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
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2、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3、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谈收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谈兴趣和进一步想研究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为将来教学设计提供方向.
推荐作业拓展新知 基础题:(1)北大绿卡 第78页--79页知识点达标练; (2)例题变式题提高题:如图,要在S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并且离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处500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000)?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 2、授课教师进行评价(以课堂积分卡获得情况评价)
评价量规内容评价指标符合(10分)基本符合(6分)不符合(0分)学习态度评价上课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听讲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思考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知识掌握评价老师讲的知识我都学会了老师提的问题我都会解答课上的练习题我都做对了家庭作业题我都会我会用课上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满意度我对我这节课的表现非常满意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表现非常满意老师对我家庭作业情况非常满意总分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师生交流,最终获取知识,获得方法.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上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本节课教学的引入,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发现过程的体验,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此环节的设计恰恰符合了建构主义所说的: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在探索新知阶段,以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法的猜想、实验规律的探究、问题结果的推理、理论知识的运用等数学活动为主线,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先以问题的抛出、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为后面命题的探究提供活动经验和方法性、思想性的指导.再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验一验”等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经历从实验到论证的探索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学生的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小组合作“一带一”同伴互助形式开展课堂讨论,可以使交流更充分;小组展示,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3)在应用阶段,例题的选择难度不大,综合运用了本节课的新知识和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对于整体基础较差的班级学生来讲,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既有利于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变式训练目的使学生“知一题会一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编题环节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的分析图形,挖掘已有知识,使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对于班里一两个较好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但是由于我们班学生基础很薄弱,所以本节课应用部分没有按照教学设计内容全部完成.(4)本教学设计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授课教师评价。授课教师评价以课堂积分卡的获取情况为依据,积分卡是在整节课过程中对学生回答、探究、合作、展示等表现的一个肯定,此种做法使学生把关注点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了学习的结果,也重视学习的过程。总之,本节课学生的知识获得,不是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的,而是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的。简言之,本节课的特点是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