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
2.理解作者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3.品析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领略人文思想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山水是文人一种解不开的情愫,山水陪柳宗元度过了人生最灰暗的时期。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请同学们把课本58页,看课下注释①,说说你获得的信息。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PPT展示)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柳宗元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赵州刺史,刚到半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到永州后之后写下散文集《永州八记》,借被遗弃在荒原边境的美好景象来表现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之时的悲凉凄怆之情。
三、学习课文
任务一:诵其文,解其意。
(一)大声朗读文章,每一个字都要读准,不要删字,不要漏字。
1.读准一组描写形状的词语: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为岩( )
2. 读准一组描写声音的词语:
佩( )环
3. 读准一组描写心情的短语:
悄( )怆( )幽邃( )
4. 读准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二)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1.积累两个不齐的词语:
参差不齐 犬牙差互
2.掌握三个词性活用的词组:
从小丘西行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三)学习检测:请翻译三句话。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任务二:名其景,赏其妙。
据说,《小石潭记》一文既出,闻着纷纷慕名前来,以前寂寂无名的小石潭闻名于世。如果现在又有游览小石潭的人前来,请你选择一两处景致为其命名,让游览者对小石潭有更深刻的印象,你会选哪处景致呢?选出你认为描写传神的句子,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景色刻画得细腻、传神的。(提示:修辞、写法等。)
【课堂小结】柳宗元用新巧的比喻、各种感官、动静结合、侧面烘托,传神的再现了小石潭的美与别致。柳宗元游小石潭,不仅是欣赏山水,更是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回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品析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领略人文思想之美。
任务三:悟其情,知其人。
1.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柳宗元到底有怎样的心情呢?
2.《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的“一乐一忧”值得我们深思,大家都知道景美人乐,却不懂他忧为何!作者何以有如此心情呢?
资料链接:柳宗元生平
怎一个“忧”字了得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百姓)”为已任。弱冠之年(20岁)即中进士,入朝为官,想要有所作为。
唐顺宗永贞元年,唐王朝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希望推行一些措施来改变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时局衰落。不料革新失败。一纸诏书改变了他的命运。柳宗元先是被贬为邵州刺史,不到两月,再贬到距京城两千里以外的永州,这一年,他33岁。
改革同僚王伾(pí)也被贬谪,后因病郁郁而死;王叔文先是被贬谪,第二年又被赐死。两位同僚的境遇使柳宗元更加感到惊慌忧惧。整整十年,他谪居永州,内心凄凉而孤独。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当时甚为荒僻。被贬期间,柳宗元年近70岁的老母不幸染病离世。而柳宗元因“其孤有罪,衔哀待刑,不得归奉丧事”,即因为是“戴罪”之身,不能为母守孝。幼女也不幸夭折,年方十岁。内心的忧郁、无奈、悲苦又是何其复杂!
政治上的失意,亲朋的故亡,这种种的变故让他如何不忧?
同期,柳宗元还写了另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小结:漫天大雪中,行人尽散,飞鸟无踪。空旷的天地间,一个小小的身影独坐小舟之上,宛如雕塑。谁能了解他内心浩荡磅礴、无处可倾泻的一世孤独?看这首诗每句话的首字——千、万、孤、独。
【课堂小结】柳宗元的山水熔铸了整个生命的深情。这位命运曲折的政治家,把心灵融入山水,真是袒露自己寄情山水的快乐与忧伤。
任务四:用情读,用心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小石潭记》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的写景状物,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作者孤凄悲凉的感情,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他的《永州八记》值得一读。希望我们都能用心去读文章用情去写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