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 :
从母题出发,再一次检视自己的应考作文
母题是对眼花缭乱的各种题目的一种简化。迎考阶段,母题能使应考准备更有方向性,不至茫无头绪;考试现场,母题能给各种诗意的空灵的题目嵌入内核,不至惊慌失措。
从今天起,给参加今年中考的同学讲点实用的东西。
讲实用,就是讲效率,讲结果导向,就考试而言,实用是面对复杂的一种简化。讲实用,也要避免观念上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有时会使人的世界观变得狭隘、短视,表现在应考作文的准备上,就是想办法如何套题、押题,这样的实用就走偏了。
从母题出发,
再一次检视自己的应考作文。
什么叫母题?母题概念源于神话学,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表达的人类的基本行为和精神现象。比如:爱、死亡、战争、罪与罚、恩与仇……这些就是文学母题。之所以被称为母题,是因为它构成了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母题的数量是有限的。几千年来,文学家围绕“爱”、“死亡”等母题,创作了无数的经典作品,塑造了无数的人物形象。所以有人说,“母题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把母题简单地等同于主题,是有问题的,因为两者不是同一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通俗的解释,母题是对作品情节高度浓缩的概念性表达,笛福《鲁宾逊漂流记》的母题是“冒险与勇敢”;鲁迅《祝福》的母题是“死亡”。而主题是对作品情节最简练的价值判断,《鲁宾逊漂流记》描述了鲁滨逊在荒岛生存的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人生,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由此可知,母题是客观的,主题表述具有主观性,是一种价值判断。说“母题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是说“爱”和“死亡”等母题,是文学作品永恒的叙述对象。
理解了这些,以下的讨论就容易了。
中考作文的母题,有几个呢?许多教师做了探索与概括,有的归纳出八大母题,有的划分为六大母题,也有的精简成五大母题,都有可取之处。
我把中考作文母题分为四类(排列没有先后):
①亲情友情 ②青春励志
③文化传承 ④多彩生活
琳琅满目、变化无穷的中考作文题目,是否都从属于这四大母题?或者换言之,这四大母题能否涵盖千姿百态的中考作文题目?基本能够涵盖。
母题相当于逻辑上的属概念,外延宽泛,能涵盖许多作文题目。但母题与母题之间,仍会有部分的交叉与重叠。比如《渐渐了解》这个题目,故事情节确定为“经过一个学期的交往,我对好友在赛场上‘宁输一球,绝不伤人’的球德,加深了解了”,记叙与好友间的一段纯真友情,属于母题①,而故事场景是在绿茵场上(踢足球),又涉及了母题④。
再举一例。《另一道风景线》主要写“一次古镇旅游中,驻足观赏一位年迈的阿婆手握剪子,正在教一群小女孩剪窗花,这成了古镇的另一道风景”。剪窗花是一项传统文化,因为有阿婆们的坚守得到了弘扬与传承;而故事场景是在古镇,旅行是“我”热衷的课余生活,也涉及了“多彩生活”。
怎么看待这种情形呢?应该这么理解:不论故事发生在绿茵场还是实验室,文章主旨是赞美同学间的纯真友情,则作文母题就是“友情”,而题材(“踢足球”与“多彩生活”相关)是处于从属位置的。同理,不论剪窗花这幕场景是在旅途中的古镇,还是在故乡的外婆家,母题仍是“文化传承”。
有人把“人生感悟”、“拥抱梦想”等表现热爱生活的语汇,也视为作文母题。于是就有了第五大、第六大母题,这是不恰当的。在以“亲情”为母题的作文中,每一篇的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文中一定会有“家庭真温暖”、“爸爸的话语饱含哲理”等发自内心的“感悟”;在以“多彩生活”为母题的作文中,伙伴们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也会在文中抒发对未来的“梦想”……
道理很简单,“人生感悟”与“拥抱梦想”等不宜视为母题,是因为作文中总会抒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是叙事作文的情感性元素,而不是基本元素。而且,类似“比看上去更有意思”、“就这样,埋下了一颗种子”等题目,其题目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
一部文学经典反映一个母题,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能有几个母题呢?结论:一篇作文只能从属于一个母题,其他都是围绕母题而铺叙的材料。
讨论作文母题,与审题有什么关系呢?先看一个题目:《拨动了我的心弦》
在审题时,老师会引领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反复咀嚼、再三叮嘱:请大家千万注意,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拨动和心弦。拨动,不是敲动,拨动是轻轻的、不知不觉的、润物细无声的,要写出这样的意境;请注意题目中的助词“了”字(老师敲了敲黑板),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已经拨动”,不是正在拨动,更不是还未拨动,要详写拨动的过程。这个题目还设下了一个“陷阱”,注意到了吗(老师故意停顿一下,以引起注意),是“谁”拨动的?拨动的主语是你、是他,或她?构思时要补上。……下面,我们再讨论第二个题目。
上面是对审题训练的一段教学模拟。一节课,老师会和学生一起辨析十多个题目。这样的审题训练有用吗?说实话,用处不大。因为大多数初三学生能读懂题目,能看出题目中有几个关键词、关键词的作用,以及题目中埋设的“坑”。尽管语言表达不如老师流畅,但审题能力是达标的。
讨论母题,是为了把成百上千的各种题目加以归类;类别越少越好,还要尽力避免交叉。
我们说“作文母题是有限的”,是指作文母题必须涵盖中学生群体共有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文化认知、精神追求,它是以中学生为圆心,以中学生的生活为半径的一个圆。我们在这个圆中概括出四种基本元素,就形成了作文的四个母题。复习一下:亲情友情、青春励志、文化传承、多彩生活。
母题是相对稳定的。作文命题可以千变万化,通过不断的排列组合,有限的母题就能生成无数个新题,无数个新题都是母题的外在的表现形式。由此也可以知道,看起来变幻多端、难以预测的作文命题,终究可以从母题中找到构思的落脚点,而不是浅层次地辨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副词、助词等等。
讨论了许多关于“母题”的话题,有什么好处呢?当你有了母题概念,并在写作材料上也有了一定准备之后,最大的好处是:面对五光十色的作文命题,你不会过于紧张,不会毫无头绪。看到任何题目,你会迅捷地作出判断:哦,这题目是关于亲情的;这题目可以写多彩生活;这题目表现文化传承……
下面是重点。
打个比方:你是厨师,你要备好食材,老母鸡、大黄鱼、牛肉、五花肉、各色蔬菜、葱姜蒜等辅料。有了食材,你心中不会慌张,客人需要什么,你就烹制什么……考试时,作文命题相当于菜单。你要按照“菜单”,选用合适的“食材”,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考试前,备好“食材”。
你要再一次检视自己的作文。经过多次修改、自认为比较成熟的作文,它们分别属于哪个母题?做一个标记。亲情的材料有了,表现同学间友情的材料有没有?文化游记的有了,写课余爱好的材料有没有?克服怯懦与学会坚强的材料有了,去除粗疏与追求严谨的材料有没有?自问自答,有缺失的、遗漏的,抓紧补上。
当你精心准备了两篇“亲情”类作文,打开考卷,题目是《闯过一关又一关》,你怎么办?很显然,它的母题是“励志”,是不向困难低头,是永不言败;是积小胜为大胜,是勇往直前,等等。
听起来,像是科学家在勇攀科学高峰。你会说,我哪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呀?怎么会没有,只是对生活缺少感悟而已。“闯过一关又一关”的母题是励志,当你把“闯关”解读为“攻克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叙述自己在攻克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难题中,展现出“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你也许猜测,今年中考作文会不会写“抗疫”?一般说来,可能性不大,你想蹭热度,也可稍作准备,疫情中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大白们的吃苦耐劳、陌生人的爱,许多真实的事例都是很好的材料,其主题可升华为“大爱无疆”,母题是“亲情友情”。
考试时,选准“食材”。
面对作文题目,如何辨识它所属的母题?这一步很重要,关涉到选什么材料。有许多题目很诗意,很空灵,又很花俏,令人难以捉摸,无从下笔。比如《花开遍地》,你会在心里默默叫喊:这该写什么呀!
这时又要用到母题了。当你把“花”看成“友情”,一下子顺理成章:校园的友情之花遍地盛开。接下来就着力思考,如何从大自然之花引申到友情之花,如何详略得当,如何借情抒情,等等。有了母题概念之后,审题就会变得容易。这时,又要回到“备好食材”的问题了:同学间友情的材料,你准备了吗?如果腹中空空,考试时胡乱编造一个,怎么会有高质量的作文呢?
《翻过了那一页》。面对这个题目,通常的思路是“审题 → 选材 → 构思”。我们则“从母题出发”:这个题目可以归属哪个母题?A生写“与同学有过一次不愉快的争执,终于互相谅解,和好如初——翻过了那一页”,母题是友情;B生写“数学测验始终过不了80分,刻苦钻研后,找到了问题症结,终于得了高分——翻过了那一页”,母题是励志。
前面说过,母题与主题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题目与母题没有直接关系。题目只是一个词语或短语,是一段语言材料,提供了一个话题,还不具有生命力。当题目有了内容后,才有了主题的指向性,也才会有母题的归属性。同样是“翻过了那一页”,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生活积累,写出不同题材的作文。因此,当题目有了材料后,作文的母题才会显现出来。
讲到这里可以小结了:母题是对眼花缭乱的各种题目的一种简化。迎考阶段,母题能使应考准备更有方向性,不至茫无头绪;考试现场,母题能给各种诗意的空灵的题目嵌入内核,不至惊慌失措。